有的父母不能接受孩子頂嘴的原因是擔心自己的權威受損。父母不要總按原來孩子三四歲時的標準來要求已經長大的孩子,應該認識到屈從的時代已過去,取而代之的是說服的時代。
家長應尊重孩女兒的獨立性,允許孩子有不同的觀點、看法。麵對頂嘴的女兒,應保持風度、保持冷靜,千萬不要輕易發火動怒,加劇雙方的抵觸情緒,要善於傾聽孩子的意見,耐心聽孩子把心中的觀點講出來,然後,分析一下孩子說的是否有道理,變頂嘴為討論、探討。
如果孩子是正確的,就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有些事情孩子是無理取鬧,家長也可堅持自己的觀點,但應該將心比心,耐心聽完孩子的意見後,講明道理,真正說服她。
中國的父母由於受千百年傳統觀念的影響,總覺得小孩子見識少、閱曆淺、不成熟,形成了“父母說話小孩子聽”的定論,不少父母要孩子“言聽計從”,否則就認為有失父母威信和尊嚴。
德國漢堡心理學家安得利卡·法斯博士透過多年的實驗觀察後證實:
隔代人之間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能夠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在以後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並合群。
孩子爭辯的時候,往往是他們最得意的時候。
這至少有兩個好處:
一是當孩子最來勁、最高興、最認真時,對他們的大腦發育是有好處的;
二是這樣可以營造家庭的民主氣氛,增加孩子各方麵的能力。這樣的孩子具有很強的交際能力和其他方麵的能力,對將來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因此,父母應該樹立一種觀念,要允許孩子爭辯,這不是什麼丟麵子的事情。父母認為如果擔心允許孩子爭辯,孩子會不聽話,不尊重父母等,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
總之,如果一個孩子從不與人爭辯,總是與世無爭,那麼,她的勇氣、智商、口才、進取心、自信心等就值得懷疑了。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爭辯是孩子的一門必修課,而這門課最好在家裏進行。在爭辯的過程中,父母要有熱心和耐心,讓孩子在爭辯中不斷成長。正如某名人所說,“要使孩子登上才智的高峰,爭論是一條極為重要的途徑。”
不要拿孩子做比較
女孩子自尊心極為強烈,也最敏感,但她們同時也很好強,不願意服輸,總想做那個佼佼者。所以,父母的有些話仿佛一根針,深深刺痛了他們的心,在這種情況下,她們很有可能會一蹶不振,甚至自毀前程,可又誰想到,這些都是父母不恰當的比較惹的禍啊!
有的孩子我們認為他“笨”,可能僅僅是我們拿他的弱項和其他孩子的強項比較的結果。
很多時候我們隻看到孩子的弱項,而沒有發現他們的強項,如果哪一天我們發現了他們的強項,那麼,他們就會變成這方麵“前程遠大的高材生”。所以,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在某一方麵“不可造就”,就將其整個人及今後的發展全部否定了。
小花是個內向的孩子,從小生活在爺爺奶奶身邊。
爺爺奶奶有他們自己的工作要做,沒有多少時間注意小花,因此小花就越來越沉默了,整天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後來小花又回到了父母身邊生活,但媽媽脾氣暴躁,常常會責罵她。而讓小花最難過的就是,媽媽總喜歡用比較來證明她有多沒用。
“你簡直白活了這麼多年,看看你的成績,真讓我為你感到難過。你看看隔壁的小佳,她和你念同一年級,年齡比你小2歲,可成績卻比你好”
小花的學校舉行遊園會,邀請家長一起參加,孩子們為家長表演了一場舞台劇。
佳是主角,她打扮成公主站在舞台中央,而小花則扮演一位端水的仆人,而且由於緊張,小花還在舞台上摔了一跤,惹得家長們哈哈大笑。
回到家以後,小花的媽媽又開始責罵起女兒來:
“怎麼搞的?你為什麼要在大庭廣眾之下丟人!看看人家小佳,打扮成漂漂亮亮的公主!你呢,卑微又丟臉的仆人!你為什麼就不能學學小佳……”
在母親的責罵聲中,小花臉色慘白地縮在椅子上,心裏隻有一個想法:該死小佳!沒有她,媽媽就不會再這樣責罵自己了。
在以後,小花就對小佳產生了嚴重的嫉妒心理,生活得越來越壓抑,最後患上了心理疾病。
很多家長都喜歡攀比,你的孩子上一個什麼班,那我的孩子絕不能落後。其實,這種不根據孩子實際情況而盲目攀比的行為,最後的結果隻能是害了孩子。
“別人行,你為什麼就不行?”這是許多家長訓孩子的口頭禪。
某女士一說起女兒的學習就特別激動:“我們做父母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心隻想孩子好好讀書,可她就是不爭氣。我姐姐的孩子比她還小1歲,學習從來就沒讓父母操過心!我橫看豎看,我們的孩子不比別人差啊,別人行,她為什麼不行呢?”
不少父母老想給孩子樹立榜樣,拿自家孩子的不足與別人的長處相比,這是一種盲目的教育心態,父母的這種教育方法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敗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自於成人的評價,而這種肯定式的評價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亦是尤為重要的。
父母總是強調孩子比別人差會使孩子經常自我否定,當孩子遇到困難就會恐慌、退縮,從而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
家長要學會欣賞孩子,不要總是拿自家的孩子與別人比較,孩子之間是無法比較的。每個孩子都是自然界最偉大的奇跡,以前既沒有像他們一樣的人,以後也不會有。
由此,我們要讓孩子保持自信!不論好壞,你都要鼓勵孩子在生命的交響樂中演奏屬於自己的樂章。這是最大化孩子潛能的重要通道,也是最大化孩子自信的源泉,更是使孩子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曾經有一位家長,自己是大學教授,才高八鬥,對女兒要求極嚴。
別人家的女兒鋼琴彈得好,他馬上叫女兒學鋼琴,女子鋼琴上不去,他就氣急敗壞;他又讓女兒報考奧校,希望在理科思維方麵一舉成名,結果落了空,他極為沮喪,覺得養女兒沒有什麼意義,整天在家裏苦著個臉。
其實,孩子發育是健全的,隻是她的興趣不在這些方麵。孩子說喜歡一個人待在屋裏浮想聯翩,幻想自己上九天、下五洋。這樣的女兒,在他父親看來,既不爭氣,也不中用。
而主張“人性教育”的北京市通州二中的教師李聖珍認為,這樣的孩子優點集中,尤其是哲學思維發達,性格敏感,想像力豐富,如果從事文學、哲學和曆史方麵的學習,一定大有前途。
李聖珍說:“每個孩子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強項和弱項。如果孩子找到自己的最強項,使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驕人成就。”
李聖珍早年曾教過一個女學生,這個學生的父母看到鄰居家的孩子因為一篇作文而被南開大學免試錄取,於是,父母便強迫孩子學語文、寫作文,不料一個學期下來,孩子的寫作能力並沒有多大起色。
在和別人的攀比中,孩子的自信心也一點一點被消磨下去,最後徹底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不得已,父母把孩子送到了李聖珍老師這裏。
在和這個學生接觸的過程中,李聖珍發現這她並不像他母親所說的“是個笨孩子”,除了有點自卑意識外,並沒有其他學習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