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教育藝術篇:智慧父母要領悟的教育之道1
第一章 女孩父母,關鍵問題不能心軟
罰小錯才能免大過
家長教育女孩就要賞罰分明,女孩做得好要給予獎勵,但女孩做錯事時也一定不能姑息,哪怕隻是小錯也要進行適度的處罰,這樣女孩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
5歲的歡歡雖然是個女孩子,但也喜歡玩火,隻要是與火有關的東西,例如火柴、打火機,甚至於家裏的爐灶她都要去擺弄擺弄。
歡歡的爸爸自己也喜歡各式各樣的打火機,從氣體、電子式到機械式打火機,甚至於還有古老的“火鐮”……對於歡歡玩火的行為,父母從來沒有給過任何處罰,他們覺得玩火也不是什麼大錯,看著女兒熟練地使用各種打火機,歡歡的爸爸甚至還得意地說:“瞧,我的女兒就是像我!”
可是有一天,歡歡在家裏玩一個爸爸剛買來的打火機時,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帽子燒了個洞,臉上還蹭上了不少黑灰!歡歡的媽媽看到女兒的狼狽樣,非但沒有狠狠地教訓她,反而笑得喘不過氣……
幾天後,父母帶歡歡去農村的姥姥家,一不留神,歡歡居然和幾個表兄弟一起玩起火來,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姥姥家的草垛已經燃起了熊熊大火!歡歡的爸爸跑來,怒發衝冠,拉過歡歡來就是一頓痛打!
通過歡歡的父母我們可以了解到,一些家長有時也會認為孩子的小錯並無大礙,不用小題大做。
一般人認為,孩子犯了小錯可以不問,犯了大錯就必須加以批評,其實不然,小錯更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其實,女孩的判斷能力遠不及大人成熟,她時常會犯錯誤。但是,即使是女孩,也具有區分好壞的基本判斷能力,如果犯了嚴重的錯誤,內心深處一定會有所察覺。雖然不知原因,她也會自問是否做錯了。
除了及時指出女孩的過錯,還要注意方式。如果父母在一旁嗬斥,剛剛萌發的反省心也會一下子化為烏有,進而產生反感,破罐子破摔,如此就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當女孩遭到較大挫折,換句話說,當女孩處在成長的關鍵時刻時,父母當場數落,不如給孩子留下自我思考的機會,等事情過後,再慢慢“細問”:“那件事怎麼樣了?”“當時覺得很困難吧?”有了反思的機會,女孩才有可能從各個角度去檢討錯誤,並從中吸取教訓。
相反,當女孩犯了小錯誤,就應“隨時確認”,及時給予批評警告。有時,女孩未必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不加以糾正,小錯很可能演變成大錯。因此,不斷糾正小錯誤,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
如果父母對女孩的一點小過錯不斷縱容,也會累積成大過。因此,父母在教育女孩時,一定不要縱容女孩的小過錯,要不然隻會害了女孩。
我們在這裏對父母的忠告是:麵對女孩的小錯誤,父母要立即糾正,正所謂“堵蟻穴而保千裏之堤”。如果女孩犯下小錯誤,當父母的不能立即糾正,一旦孩子犯下大錯誤便後悔莫及了。
如果女孩犯了錯誤,在她的意識裏,她會感覺到自己做了錯事。此時,父母應當抓住女孩“我犯錯誤了”的心理,立即進行有效的教育和行為上的糾正,這樣一來,女孩就不會再犯這類的錯誤。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要有覺得女孩犯些小錯無妨的意識。在女孩已經犯錯時,要及時提出批評,但切忌過於嚴重或誇大。家長在發現女孩犯下比較嚴重的錯誤時,不要“大發雷霆”地懲罰女孩,應該仔細幫助女孩分析錯誤的原因,讓她意識到錯誤的嚴重性,自己在反省中得到教訓,避免日後重犯。
讓女孩學會為自己的過錯“買單”
許多家長認為,對女孩子來說,培養責任感顯得不那麼重要,因為擔當責任大多是男孩分內的事,所以在家教中往往忽略這點。
其實,培養女孩的責任感是很重要的,在家教中父母可以通過一些小細節來教育女孩,不必擔心女孩會受到很大的挫折和打擊。相反,通過讓女孩為自己的過錯“買單”,可以一步步培養起女孩的責任感和價值感,讓她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一個沒有責任感、沒有價值感的孩子,就無法找到自己的生命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也就失去了創造成就的動力,最終將一事無成。這樣的孩子是可悲的,這樣的父母也是失敗的。
一天下午,7歲的文文坐在靠近門邊的書桌前寫作業,外麵風很大,作業本被風吹的“啪啪”直響。
文文不得不一次次跑去關門,每次關上沒多久,一陣猛風又把門吹開了。
??? 這時鄰居叔叔找爸爸聊天,他們沒有進門,就在大門外閑聊起來。
???? 沒多久風又把門吹開了,文文跑去關門。
他猛的把門合上,然而大門卻因為碰到障礙物而反彈回來,與此同時,爸爸壓抑的叫喊聲響起。
這時,文文驚恐地看到門外爸爸的五官痛苦地扭曲在一起,張大了嘴吧,不停地甩動著他的五根手指……
看到文文出來,爸爸暴怒得衝他揚起了手。原來爸爸的手放在門框上,文文突如其來的關門差點把爸爸的五根手指夾斷。
????? 文文嚇壞了,以為這一次一定免不了一頓毒打。但是爸爸的巴掌一直沒有落下來,文文的臉頰,感受到的也僅僅是一陣掌風而已。
???? 事後,爸爸對文文說:“當時我實在痛得厲害,原想狠狠的打你一頓,但是轉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夾縫處的,錯誤在我,憑什麼打你。”
???? 父親的這句話極為普通,卻給了文文一個畢生受用無窮的啟示:犯了錯誤必須自己承擔後果,不可以遷怒於他人,不可推卸責任,無論你是一個父親、老板、還是領袖、即使你受到了傷害。隻有勇於承擔後果的人才會得到一生的財富。
在平時與孩子的相處中,發現孩子的小過錯時,你是會寬容對待,還是嚴厲地指出並教育孩子?每個人都不是天生就具有責任感的,都是在適宜的條件和環境下萌發的,並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逐漸成熟而形成的。因此說,家庭是孩子責任感賴以滋長的土壤,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以及教育方法,是孩子的責任感能否形成的重要條件。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行為都不能負責,就更難對他人負責。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家庭都不能負責,更不會對社會負責。這樣的人是可悲的,既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也不會得到社會的承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有責任感的、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因為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融入社會,被周圍的人所接受。
一位哲人曾說,犯錯是人的慣常行為之一,錯誤本身並沒有可怕之處,最讓人擔憂的是,當錯誤已成事實的時候,我們卻選擇了逃避,而沒能從中學到生活的經驗。當孩子犯了錯誤之時,我們絕不能毫無原則地讓步,更不能姑息放任。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千萬不要偏袒他們,而是應該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擔起責任。躲避責任,隻會讓孩子留下人生的硬傷,甚至一錯再錯。生活中,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家長們要把握好分寸,讓孩子多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不斷地完善自己,學會為自己所經曆的一切負責。
有一位農村女孩,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對母親在一件事情上給過她的啟悟,很是感慨:
中學時,我是住校生。每次離家前,母親總不忘叫我帶上一小袋米,因為我所就讀的中學要求學生自己帶米。
又是一次返校,因為疲勞,一上車我就昏昏欲睡。
突然,一個緊急刹車把我從夢中喚醒。我睜開眼睛,渾渾然間感覺前麵有一攤耀眼的白色。
定睛一看,我大叫起來——“天啊,我的米!”不知何時,米袋口脫開,米從袋子裏滾落下來,攤在地上成一堆白色。
當我失聲驚叫的時候,一個冷漠的眼神從旁邊斜射過來。我看見一張寫滿不屑的臉,仿佛在告訴我他看到了米滑落的整個過程。
刹那間,我的整個肺都要氣炸了,他怎麼可以這樣漠不關心、見死不救?世界上竟然還有這樣的人存在!我不知道應該用哪一種方式去讓自己平靜。
我隻是蹲在那個年輕人的麵前,用雙手一捧一捧地把米送回袋子,然後安靜地等著下車。
此後,我一直被一種從未有過的憤怒和惘然所包圍。我開始懷疑一些東西,重新審視身邊的一切。
當我又一次回到家裏,講述那天車上的遭遇時,我餘怒未消,用最狠毒、最醜惡的字眼來詛咒同車的那個年輕人。
我滿以為母親會與我同仇敵愾,聲討這個年輕人的劣行。
不料母親卻平靜地說:“孩子,你可以覺得委屈,甚至可以埋怨,但你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去承擔你自己的責任和過失。作為母親,我隻能希望我的女兒在別人的米袋口鬆開時,能幫忙係上。”
這位母親的語言中充滿了智慧,她很平靜地告訴了女兒一生做人的道理:凡事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更不要埋怨別人,永遠也不要盼望著讓別人來為你擔當責任。
從這位母親的做法之中,我們可以參悟出培養女孩的心得: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平凡小事中延伸到立身社會、處世做人的準則,經常告誡孩子凡是自己做錯的事,不能讓別人來替你收尾,甚至來承擔責任和彌補你的過失。
1920年,有個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賠125美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足足可以買125隻生蛋的母雞!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承認了錯誤,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
男孩為難地說:“我哪有那麼多錢賠人家?”父親拿出12.5美元說:“這錢可以借給你,但一年後要還我。”從此,男孩開始了艱難的打工生活。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掙夠了125美元這一“天文數字”,還給了父親……
故事中的男孩,就是日後成為美國總統的羅納德·裏根。裏根成為總統之後,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他懂得了什麼叫責任。讓孩子擔當責任,是對他們最大的獎賞!事實上,隻有那些能夠勇於為過錯“買單”的人,才可能被賦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資格獲得更高的獎賞。
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這樣的孩子在進入社會時,才會少一些尷尬,多一分練達。為自己的過錯擔當責任,孩子在麵向廣闊的人生天地時,才能贏得別人的信賴,並會有所成就。
及時糾正女孩罵人的不良習慣
女孩說髒話、罵人,是沒教養的表現,對自身形象危害很大,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家長要耐心勸解女孩,並堅持讓女孩檢討,向人道歉認錯,及時糾正女孩罵人的行為,讓女孩意識到罵人是錯誤的。
一天下班剛回到家的李女士發現女兒在家看動畫片,不一會兒,當看到孫悟空打敗白骨精時,李女士7歲的女兒冒出一句令她意想不到的粗話:“我靠,真厲害!”
李女士吃驚不小,詢問後才知道孩子是從同校的一個小朋友口中學到的。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而當你的孩子突然說了髒話,你在吃驚之餘,教育孩子認識到罵人的壞處了嗎?你是否注意平時的生活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以及注意教導孩子文明禮貌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一位母親有兩個女兒。一天,11歲的大女兒發現妹妹在自己的房間裏使用電話,便大聲吼道:“快把我的電話放下,你這蠢貨!”
接下來出乎這位母親意料的是,她聽見大女兒對妹妹破口大罵,說了一些粗魯的、難聽的話語,這些話語在家中根本沒有出現過。
年僅7歲的小女兒被嚇住了,哭著跑到媽媽身邊尋求保護。
這位母親走進大女兒的房間,嚴厲地責備她道:“你沒有權力這麼罵你的妹妹,你的行為是很不禮貌、很沒教養的。”
更讓這位母親傷心的是,大女兒居然不以為然地聳聳肩,慢條斯理地說她的一位朋友在和自己的妹妹爭執時也是這麼做的。
母親堅定地說:“在他們家也許可以這麼做,但在我們家這樣的事情是不允許發生的。”
說髒話、罵人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是缺乏教養的表現,它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這種不文明的行為發生在女孩身上,一般有三種情況:
1.學著說髒話,沒有是非觀念。別人罵,我也跟著罵,是女孩學罵人的一種普通心理。作為父母,要分清女孩是跟誰學的,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2.被迫罵人。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小夥伴之間:發生了矛盾,以牙還牙,受了欺負,借罵人來發泄自己的不滿……這時父母千萬不能劈頭蓋臉地訓斥一通,或袒護女孩,而要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教女孩用謙讓的態度來解決小夥伴之間的糾紛,並應明確表態。女孩怕失去父母的愛,怕失去小夥伴的心理,會促使女孩改掉自己的不良言行。
3.習慣罵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出口成“髒”的女孩雖為數不多,但影響不好。對這樣的孩子,應采用暫時的冷漠,不理睬她,以不高興的臉色,嚴厲的語調等來對待,這些都會幫助女孩明辨是非,抑製、減少她的不良行為,從而建立良好的行為規範。
家長要想從根本上杜絕女孩罵人的行為發生,首先要教育女孩懂得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