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家長要有意識地向女孩介紹每個親朋好友的職業、性格、優點,鼓勵女孩學習他人的優點。家長也要培養女孩謙虛謹慎的好品格,不驕傲自滿,不以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讓女孩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正確看待他人的缺點和不足,絕不拿他人的過失或不幸做笑料。
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和督促女孩尊重他人。例如,上學時主動向老師同學問好;遇到熟人熱情打招呼;請人幫助要先用禮貌稱呼,再說明事由,事後要道謝,家中來客人要熱情迎送等。
告別拖拉習慣,才能把握今天
作為女孩的父母,要讓女孩懂得,生命是由時間積累而成的,誰將該做的事無端地向後拖延,誰就會無端地浪費生命;誰重視時間,時間就對誰慷慨;誰會利用時間,時間就會服服帖帖地為誰服務。
佳佳快10歲了,她做事喜歡拖拉,每天作業都要拖到很晚才能做完,上學常常都是趕在關門前進去,遲到的次數絕對是班上第一。
媽媽每次讓她做什麼她的回答幾乎都是“等一下”,然後就是忘掉了。早上刷牙可以刷15分鍾,晚上洗澡可以洗一個小時。
最近佳佳決心改掉這個毛病,上廁所的時候竟然跟媽媽說:“媽媽,過10分鍾提醒我!”,這句話又把媽媽氣的要命!
像花花這樣的孩子很多,做事拖拉、慢吞吞似乎不是什麼大毛病,但融入集體,進入社會工作後,拖拉的惡習就會暴露出原本的弊端。下麵,仔細回想一下你的孩子是否有如下情況,若有則要盡早幫助孩子改正壞習慣。
1.做作業時不專心,東看看西玩玩,一個小時可以做完的作業要用二個甚至更長的時間。
2.從早上起床、穿衣、洗漱到出門上學的這段時間內,動作慢吞吞,不緊不忙地,經常導致遲到。
3.吃飯很慢。
4.洗澡很慢。
……
做事拖拉、磨磨蹭蹭是女孩常見的一種毛病。
女孩做事拖拉一般表現在:因怕困難而把艱巨的任務、麻煩的事情拖到最後辦理,或尋找借口一拖再拖;一般不善於整理環境,臥室、寫字桌上亂七八糟;一般都缺乏進取精神,不願改變環境,不願接受新任務;老是不肯做作業,一直拖到每天的最後一刻,甚至點燈熬油開夜車;遇到棘手的事或考試,就裝生病、找借口,企圖回避;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即使自己有理,也喜歡忍氣吞聲,以免和別人發生衝突;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怨天尤人,從不從自身尋找原因;說起來一套一套的,想法很多,但從來不去付諸實施……
如果女孩在中學時期還沒有克服掉這種毛病,就有可能形成懶惰的性格,在碌碌無為中度過平庸的一生。父母教育女孩,一定要注意幫女孩改掉這一陋習。
女孩吃飯做事慢吞吞的,最容易令父母心急。早晨時間有限,看著女孩從起床、吃飯到準備上學,樣樣拖拖拉拉,三催四請還是慢吞吞的,讓你忍不住拉開嗓門責備她。結果大人光火了,女孩卻淚眼汪汪地站在那兒發愣,坐在那兒發呆。這樣會比較快嗎?
父母親氣急敗壞的嗬責,女孩仍然慢吞吞。當心——你的氣急敗壞造成錯誤的身教,女孩長大後會變得跟你一樣脾氣不好。另一方麵,女孩的挫折感和當時的驚嚇,也會帶來更多的抑鬱和適應上的困難。
父母要培養女孩絕不拖延的意識,最重要的是必須讓她學會珍惜時間,懂得“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
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青春是最寶貴的,也是最容易流逝的。女孩天真活潑、精力旺盛、記憶力好,是學習的黃金時期。古今中外那些有所作為的偉大人物,他們無一不是惜時如金。要想孩子在未來有所成就,成為強者,父母必須讓女孩有明確的時間觀念。
對於女孩的拖拉,建議父母給女孩規定一個時間,讓她限時完成。同時,父母還可以為女孩準備一個記事本,將要做的事情按重要順序分類,養成女孩做事有條不紊的習慣。為了祛除女孩對父母的依賴心理,讓女孩自己承擔做事拖拉的後果。比如要出門,提醒女孩準備妥當。若不改拖拉,就要丟下女孩,讓她獨自承擔後果。
避免對女孩過分誇獎
經常會聽到有些家長說這樣的話,“我的女兒太出色了,聰明絕頂,又那麼漂亮!……”
母親這麼誇女兒,一旁的女兒則羞愧得簡直無地自容,什麼和什麼啊!
現在的父母都覺得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
不可否認,讚美確實能起到巨大的激勵作用,不隻是孩子,大人也一樣,如果在工作中得到表揚和誇獎,積極性也會大增,隨之創造的是更多的價值。被誇獎被讚揚代表著被認可,被誇獎的人也更深入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但是誇獎也要把握適當的“度”,掌握一定的藝術。過分誇獎或者誇獎不當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心理專家馬丁認為:過分誇獎同貶低一樣,不能幫助人樹立自信,還會讓人變得脆弱。所以家教中也應當注意避免過度誇獎。正確的誇獎方法應是先仔細觀察,了解孩子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績,在此基礎上,審其進步程度,有針對性,目的性地誇獎這才是正確的誇獎,而過度誇大,吹捧千萬不可盲目使用。
有人曾說過,“賞識孩子一定要有限度,懲罰孩子一定要有分寸,並且需要有明確的操作方式。”如果父母過分誇獎孩子會使得他很難正確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真實的潛力有多大。當然,因為父母的過分誇獎,懂事的孩子會去努力但能力達不到就容易產生壓力,會有失敗感。
還有,如果過分地誇獎或炫耀孩子的長處,時間久了,易使孩子產生或比誰都強的心理,不允許或不能接受別人超過自己的事實。大人在誇獎孩子時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要誇大其詞,並在表揚孩子時應給他指出不足之處。
一位母親憂慮地對老師說:“我們並沒有給我的女兒什麼壓力,也很少責備她,更不會疾言厲色。我們奉行以獎勵代替責備,為什麼孩子會越來越憂慮呢?”
老師單獨和這位念中學一年級的孩子交談,發現她擔憂自己不能名列前茅,所以很用功。她經常失眠,覺得壓力很大,甚至想休學。
“我很怕考不好,所以每天讀到深夜。”女孩說。
“你覺得學習有困難嗎?所學的功課你不會嗎?”老師問。
“不是,是怕考不好。如果落到三名以外,我會覺得很沒有麵子。我就是怕輸掉!”
“你父母親要求你考前三名嗎?”
“沒有。是我自己粗心考不好,我就是很在意成績。”女孩哭了起來,“我怕失敗,那很沒麵子。”
“對誰來說,你會覺得沒有麵子?”
“我怕對不起爸爸媽媽!怕得不到他們的歡心。”女孩泣不成聲。
這位名列前茅的女孩,因為長期生活在父母和親人的誇獎之中。由於一直保持好名次,她未曾嚐過父母沒有誇獎的滋味。她怕失去誇獎,並把這個懼怕當成了一種嚴重的威脅。
可見,過度的誇獎,給孩子帶來了心理負擔,慢慢地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使孩子變得焦慮,遇到容易退卻,缺乏信心。所以,千萬不要看到孩子有一點小成就常常將誇獎掛在嘴邊,動不動就表揚、誇獎。
著名作家畢淑敏曾寫過一篇題為“請為你的誇獎道歉”的短文,說的是她的一位朋友到北歐訪問,周末到當地教授家中做客。
但這位朋友一進屋,看到了教授5歲的小女兒,這孩子長得非常漂亮。
朋友帶去了中國禮物,小女孩有禮貌地微笑道謝。朋友撫摸著女孩的頭發說,你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
教授等女兒退走之後,嚴肅地對朋友說,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她道歉,朋友大吃一驚,非常不解地看著教授。
教授說,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們兩口子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基本上沒有關係。
你誇獎了她,孩子很小,不會分辨,她就會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且一旦認為天生的美麗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她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成了誤區。
不過,你不要沮喪,你還有機會可以彌補,你可以誇獎就是她的微笑和有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
朋友聽後,感覺的確很有道理。
讚美也要把握好時機和度數。在孩子表現出色的時候、取得進步的時候、需要鼓勁加油的時候,可以不失時機地讚美孩子。
甚至在指出孩子不足之前,也要先千方百計地肯定她的成績,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才有勇氣、才能自信改正自己的缺點。
不要認為教授對孩子太嚴苛,事實上他是非常讚同賞識教育的。隻不過他認為,表揚不可過多過高,不能讓孩子情緒過熱,過多的讚美會讓孩子產生錯覺,要麼認為自己比任何人都要出色,要麼就逐漸形成壓力,為了誇獎而去做。
過多過分的誇獎,會帶給孩子不必要的困擾。誇獎具有啟發性和鼓勵作用,但誇獎過多,會帶給孩子壓力,形成焦慮。
所以家長在平時對孩子的誇獎要適可而止,而應用欣賞、交談、聆聽等方式代替過多的誇獎。著名教育家老卡爾·威特給父母們的忠告是:我們不能讓孩子在受責備的環境中成長,但是也不能讓他們整天泡在讚美裏。
女孩的父母對女孩的讚美應該就事論事,不可過分誇大其辭。父母在讚美女孩優點的同時也要適當潑點冷水,提醒女孩改正缺點。最好是了解女孩做事情的過程,把孩子的良苦用心和艱難努力都看在眼裏,然後再誇獎女孩。
改掉女孩兩麵派的作風
有些孩子在學校表現較好,勤快、助人為樂,成了一個遵守紀律的好學生,而回到家中則表現得為所欲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成了個無法無天的“小公主”;在家裏是個“四體不勤”的小懶蟲,在學校裏卻是得了小紅花的“勞動標兵”……
女孩居然變成了“兩麵派”,這可怎麼辦呢?
7歲的娟娟今年上二年級了,她活潑好動,非常聰明。
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很忙,每天都是早出晚歸,於是爸爸媽媽就讓娟娟每天放學後,到同住在一個小區爺爺奶奶家吃飯,寫作業。
漸漸地,媽媽發現娟娟到了爺爺家,就隻看電視、玩遊戲,很晚才寫作業,又因為困的原因,作業總是潦潦草草。
於是這天,媽媽忍不住就對奶奶說:“您應該先讓孩子寫作業,然後看電視,而且電視要少看。”
聽這話,奶奶卻不同意了,說孩子一天上學太辛苦了,回家得先讓她休息好了,吃好了。娟娟的爸爸也為此和奶奶談了好幾次。
在一旁的爺爺看不下去了:“我和你媽這種方式有什麼問題嗎?你們弟兄三個還不是照樣給養大了?看看你們,哪個不像模像樣的,我們教育孩子沒問題!”
爸爸媽媽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隻能暗地裏抓緊教育孩子。可是,娟娟一旦在爸爸媽媽那裏被批評,就跑到爺爺奶奶那裏含冤告狀。
等奶奶批評兒子的時候,娟娟就偷著樂。而且,娟娟還特別會哄奶奶,總是讓奶奶心疼得不得了,更加賣力給孫女撐腰。
媽媽看到女兒小小年紀就懂得了兩麵派的做法,這讓她特別著急,如果在家裏,就這樣為人處世,那等到孩子大了,步入社會該如何是好呢?
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家長願意自己的女兒是個“兩麵派”。可事實是,偏偏有許多孩子不以你的意誌為轉移地成了“兩麵派”:有的在家裏是個多嘴的“小八哥”,在學校裏卻是個悶嘴“小葫蘆”;有的在家被家長管得太嚴格,不準幹這幹那,一到了學校就成“小霸王”,讓別的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在爺爺奶奶麵前是個聽話懂事的乖孩子,在爸爸媽媽麵前卻成了調皮搗蛋的“小惡魔”……
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有關專家分析指出:這些擁有“兩麵派”的孩子,其實掌握了老師、家長的心理。孩子常常按照老師、家長的喜好來表現自己,希望獲得表揚。
當孩子麵對的對象改變了,孩子就急於把自己的另一麵變本加厲地表現出來。
孩子通過觀察,知道老師不能容忍哪些行為,她就會避免做這些討老師嫌的事情,多做老師喜歡的事情,自然就成了學校裏的“好學生”。
同樣,孩子也通過觀察,知道父母能容忍她的哪些行為,所以她在家裏就經常會做這些事情,因為知道你不會責罰她,仍然會愛她。
一般情況下,父母的容忍度要比老師大很多,再加上老師固有的權威性,使得孩子在學校裏顯得比在家裏乖很多。
兒童心理學家說,孩子最要不得的,就是從小“兩麵派”。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兩麵派”將影響到孩子健全人格的培養。學校和家庭如果能把孩子放在同一個位置上,孩子“兩麵派”的現象會減少很多。
對此,家長可以一方麵了解孩子在家裏的表現,一方麵和老師聯係,了解孩子在學校裏的表現。了解老師對孩子的要求,並與老師交流孩子在家中的表現,和老師一起共同教育孩子。大多數孩子都對老師言聽計從,把老師的話當聖旨,隻要是老師說的,孩子都會去做。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和老師交流一下,請老師幫忙,通過老師約束孩子在家裏的行為。父母的教育應一致。嚴父慈母或嚴母慈父,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的教育方法容易導致孩子對父母的態度不一樣,要改變和預防孩子對父母態度不同,父母應做到對孩子存在的問題心中有數,在教育孩子時,父母應該互相配合,當其中一方批評孩子時,另一方不要袒護,尤其不要在孩子麵前指責對方,應該互相配合、協調一致。此外,父母對孩子所提的要求應一致,這樣才不致孩子成“兩麵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