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有利於增強孩子的體質。孩子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做一點家務,正是一種積極的休息,不但可以通過改變活動形式來調節大腦機能,而且有利增強體質促進健康。
7、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一個人的家務勞動能力強,生活技能也高,獨立生活能力就強,從而對生活充滿自信心,能獨立麵對各種困難,許多青年人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識和能力,所處環境稍有變化,就很難適應,究其原因,其中主要是從小缺乏家務勞動鍛煉。
8、有利於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家務勞動,也需要與外界交往。如采購、鄰居往來、公益事務等。讓孩子去做這些事,孩子會逐步學會怎樣與他人打交道,提高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孩子今後獨立生活不可缺少的能力。
9、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審美情操。美,來自生活,來自勞動。審美情操,來自生活實踐的體驗。房間居室不經常打掃布置,就不會有居室環境的美;待人接物不妥當,就感受不到與人交往的行為美;懶惰笨拙,就無法體會到勞動創造的成果美。孩子的審美情操,就是從家務勞動,從經常的具體的洗滌、打掃、整理、布置、幫助他人、關心他人等實實在在的勞動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
10、有利於調節家庭氣氛,和諧家庭關係。孩子分擔家務之後,親身體驗到家務勞動的繁雜,才會體會到父母終日辛苦操勞的不易,才會真正感受和珍視父母平日盡量不讓孩子做家務的良苦愛心。同時,父母和孩子共同做家務,也會給家庭帶來一種融洽、和諧、歡樂的氣氛。
不要忽視女孩的生存能力訓練
有一些家長很重視對男孩生存能力的培養,但對女孩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許多孩子的父母,千方百計地給女孩創造安逸舒適的生活條件,致使有的女孩到了中學,甚至到了大學,離開了父母就不會獨立生活,處處表現出懦弱、畏縮、無能,這樣的女孩將來恐怕難有出息。
一個缺乏獨立生存和自理自立能力的女孩,就很難成為生活中的強者。家長的責任應該是培養女孩有生存和自我保護的本領,使她們有勇氣去麵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危險與挑戰。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乃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綜觀之下,我們的不少女孩在這方麵卻越來越缺乏。她們猶如溫室裏的花朵,生活自理、自控自救、自我防範等方麵的能力很差,所以屢屢發生女孩被拐騙、觸電而死、溺水身亡等悲慘事件。
據《羊城晚報》報道,2002年廣東省青少年學生非正常死亡的840多件個案中,光校外溺水突發死亡數就占了個案的一半。學生溺水事故頻頻發生,讓人感到無比心痛。
從表麵上看,溺水悲劇緣於學生的安全意識薄弱、自我保護意識不強,然而學生溺水事故所占比重如此之高,且很多溺水者是已經成年的大學生,又說明並非僅僅是個“安全意識”問題。它至少還從一個側麵表明,家庭、學校對於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是不成功的,學生溺水事故頻發給我們的“生存教育”敲響了警鍾:過分的嗬護隻會讓女孩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不理性的愛隻會弱化女孩天賦的潛能。
教育專家趙忠心教授在他的調查報告中,曾講到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在某省城寬闊的大街上,一清早就停放著一輛威嚴的警車和一輛豪華轎車。警車上坐著警察,可轎車裏坐的卻不是犯人,而是佩帶紅領巾的少先隊員。轎車周圍簇擁著黑壓壓一大群前來送行的人,男女老幼約有上百人。
隻見車下的人一個勁地往車上遞大包小包各式各樣的食品,還喋喋不休地千叮嚀萬囑咐:“別到處亂跑”,“不要喝生水,別吃不幹淨的東西”,“水杯、飯碗使自己的,不要用老鄉的”,“睡覺蓋好被子,別著涼”,“晚上上廁所帶好手電筒”……
警車拉著警笛、閃著警燈開動了,直到消失在大街的盡頭,送行的人們仍舊站在原地,眼含熱淚,眼巴巴地望著車開去的方向,很久都不願離去,此情此景頗為“悲壯”,猶如生離死別。
其實,這隻不過是某單位組織的一次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從省城挑選20名小學生到邊遠山區學習生活一周,同時從邊遠山區挑選20名小學生到省城學習生活一周,即進行短期的“易地留學”。
城鄉的學生分別住在對方學生的家裏,到對方的小學學習。讓城裏生活條件優越的孩子親身體驗一下農村比較艱苦的生活,促使他們更加珍惜自己優越的生活和學習條件,增強社會責任感。
看到眼前這種情況,觀眾無不感歎地說:“現在的孩子養得也太嬌了,將來她們怎麼能獨立生存呢?”
這種擔心絕非杞人憂天。其實,有許多女孩的父母,很不重視女孩生存能力的培養,將女孩護在懷中,便限製了她們發展能力的空間,使她們在未來的社會中束手無策。同時,父母過於緊張的保護意識,也容易使女孩對生活產生恐懼感,認為外麵的世界充滿不可抗拒的威脅,形成怯懦的性格。
不久前雲南彌勒縣14歲的女孩被強盜扔進20多米深的山洞,但她卻憑著堅強的意誌力和良好的生存能力,靠吃洞中的青苔和岩洞水,在暗無天日的山洞中度過半月之久,最後終於獲救;哈爾濱10歲的女孩瑩瑩遭遇綁架,一路上她假裝昏迷、記住路標,趁“拐子佬”不注意,終得逃脫……
這些典型事例都是我們對女孩進行生存教育的生動素材,隻要家長們舍棄短視、功利、膚淺的教育方式,將愛女孩的眼光放得更長遠些,切實地在生活中注意培養女孩麵對生存的態度和能力,賦予女孩堅強的品質,便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為女兒列一份“零用錢”清單,培養她的理財能力
一位母親和老師就女兒應不應該使用零花錢展開了討論。
這位母親認為不應該讓孩子過早接觸金錢,否則會染上好吃懶做、浪費、無心學習等壞習氣。
這位老師卻認為,孩子要學會生存,就是學會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生存,對孩子進行金錢和消費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關鍵是教什麼、怎麼教,也即教育的科學性問題。
老師認為,孩子三歲以後,就可以學著認識紙幣和硬幣。從認識元、角開始。認識錢幣,不光是讓孩子說得出錢幣的麵值,還應知道它們所代表的實際價值。
如乘公共汽車時,讓孩子去投幣,知道有空調的公交車票比沒空調的貴。也可以讓孩子去買冰棍,知道不同品牌的冰棍,價格是不一樣的。去兒童樂園時,讓孩子知道十元錢可以玩哪幾項遊樂活動等。慢慢 地形成理財觀念。
無疑,老師的觀點是才是恰當的,金錢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人們對待金錢的態度,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對於金錢問題的非理性的回避是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事實證明,理財能力的培養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麵.
理財能力是孩子將來在生活和事業上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這種能力的培養應從少兒階段就開始進行,抓得愈早,效果愈佳,否則將會非常被動。家長平時最好為孩子列一份“零用錢”清單,讓孩子學會精打細算也不為是件巨大的教育事業。比如,在對壓歲錢的態度和使用方法的教育上就可以很形象地體現理財教育觀念了。
過年的時候,孩子們最高興的事情之一就是收到許多壓歲錢。兜裏裝著各種各樣的紅包,心裏甭提多開心了。
倪瓊也是這樣的。這不,今年倪瓊的壓歲錢也是“大豐收”,她笑得合不攏嘴。往年的壓歲錢都是全部“上交”給媽媽,現在自己已經是初中生了,是不是應該自己保管並支配自己的壓歲錢了呢?倪瓊決定和媽媽好好“協商”這件事。
倪瓊問媽媽:“我現在已經14歲了,我可以自己保管壓歲錢嗎?”
媽媽笑道:“嗯,可以的。不過,你打算怎麼支配這筆錢呢?”
倪瓊從未想過這件事,便搖搖頭。
媽媽見她搖頭,便拉她坐到自己身邊,然後對她說:“有錢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樣花錢。錢一定要花在有用的地方上才會產生價值,否則就是揮霍浪費。”
倪瓊想了想回答:“我把四分之三的錢存起來,剩下的錢買些書。這樣可以嗎?”
媽媽欣慰地回答:“聽起來真不錯,就按照你的計劃實行吧。以後你的壓歲錢也由你自行支配了。” 倪瓊興奮得高呼“萬歲”……
生活中,家長應該正視現實,以積極主動的姿態確認金錢的重要性,讓孩子從小懂得金錢的價值、使用技巧、正當投資、節儉等正確的積累方式及金錢與人格的關係等,樹立健全的經濟意識,成為有著精明的經濟頭腦和管理能力的人。
其實,讓孩子管好自己的零用錢,是培養孩子理財的一個很重要的細節教育。在這方麵,父母應該注意幾個內容:
首先父母給孩子的零用錢要給得適當。
一是數額要適當,要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和孩子的合理需要統籌考慮。一般以夠支付孩子合理的開支為限,不宜多給,也不宜少給。多給,容易養成孩子大手大腳的習慣,使孩子不知錢來之不易,不珍惜父母用血汗換來的金錢;少給,又不能滿足孩子正常合理的需要,弄得不好,還可能引發孩子私自拿錢或偷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