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孩子心平氣和地生活,改掉喜怒無常的壞情緒,最有效的辦法是采取置之不理的方法,進行“冷處理”,讓其自動消失。
王先生夫婦最近被女兒的壞脾氣折磨得頭疼死了。
女兒莉莉僅6歲,脾氣卻暴躁得厲害,稍不如意就大發雷霆,大喊大叫;即使是跟她講道理,她也聽不進去,如果父母不按照她說的去做的話,她就一直吵鬧、哭喊、在地上打滾,手裏有什麼東西都會順手扔出去。
為此,王先生夫婦想盡了辦法,他們打她,苦口婆心地教誨,罰她站牆角,趕她早點上床,責罵她,嗬斥她,給她講道理……
簡直拿出教育男孩子的方法來,仍然不湊效!一有事情莉莉還是會大發雷霆,暴躁脾氣依然如故。
當孩子遇到情緒不好亂發脾氣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不能火上加油,更不應該用過激的話和粗暴的行為製止她,而是要等到孩子平靜以後,我們再去耐心地和孩子談話來慢慢開解她。
家長雖然不應該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和她講道理,但事後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發脾氣是沒有用的。
要是孩子在眾目睽睽下發火,家長絕對不可以順從她。不少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當著別人的麵發火就常常順著她,這種做法是不正確的。
威特認為,孩子雖然年紀小,但她也有自己狡詐的辦法,她們往往掌握了家長愛麵子的弱點發起進攻,家長要盡量避免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這個弱點。如果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過分的要求,家長可以間接地答複她,告訴她回家以後或者是客人走了之後再說。但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能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幫助她。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改掉女孩亂發脾氣的習慣,或者說對女孩發脾氣采取什麼樣的對策才是可行的?
專家的建議是:一是不能向孩子“俯首稱臣”;二是當孩子發脾氣時,適當地采取“橫眉冷對”的方式;三是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從榜樣的身上學到正確的東西。
在遇到女孩發脾氣時,家長可以試著對孩子說:“你真的很生氣!生氣沒有關係,但是你得用語言而不是用行動告訴我到底是誰或什麼事情惹你生氣了。”耐心傾聽孩子得傾訴,而不要說:“你不應當生氣。”當孩子感到不安時,有時她也無法識別自己的情緒。讓她知道過一會兒之後也沒關係,隻要她願意,你隨時都可以與她交流。
家長也可以通過滿足孩子的需求來平息她的怒氣,比如問孩子:“你是不是因為爸爸媽媽可以比你晚睡生氣呢?沒關係,等你長大了以後,你也可以像我們這樣的。”
如果女孩和別人打架了,在批評的時候不要偏袒任何一方。告訴她們:“孩子們,我看得出你們現在很難解決這個問題。你們可以先冷靜一下再試著解決這個問題,但我是不會偏袒哪一方的。”如果孩子發生爭吵時,讓她把話說完,或者擁抱她而不是與她爭論。征求孩子的意見,而不要僅僅告訴她該怎麼做。當你意識到和孩子之間有了矛盾時,馬上要說:“我不想控製你,但希望得到你的配合。現在讓我們都冷靜思考一下,看怎樣解決問題。
告訴孩子如何看待生活,生活中有快樂也有煩惱,有順心也有不順心。沒有事事如願的事,也沒有天天有苦惱的事。不會樂觀地生活,辯證地看問題,不必逃避現實,也不必太在意結果。
為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交幫助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係。”家長應該幫助女孩學會人際交往,注重培養女孩的人際交往能力。未來社會需要下一代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然而今天的許多孩子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她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自私、不合群的表現。為保證下一代的良好素質,家長應當重視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
一戶新鄰居搬了過來,布朗太太注意到他們家有一對活潑可愛的雙胞胎,於是,她對自己的女兒梅莉說:“寶貝,你要有新朋友了,你為什麼不出去向他們打個招呼並帶他們到周圍轉轉,幫他們熟悉一下環境呢?”
梅莉歪著頭想了一會兒,出去了。
但她站在籬笆旁看著那兩個孩子忙忙碌碌地整理東西,試了幾次沒有開口。
最後,梅莉回到了房間,很遺憾地對媽媽說:“我很想成為他們的朋友,但我不知道該怎樣跟他們搭腔。”
媽媽立刻意識到,自己需要為孩子的交往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媽媽沒有說話,而是以實際行動來說話——她做了女兒沒有做到的事。
事後,女兒說:“以後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現代中國兒童由於多是獨生子女,或是太“獨”而不利於與人交往,或是缺乏一定的社交鍛煉而不會主動與人交往。這就為孩子今後的生活與發展帶來很大障礙。作為家長,你能否幫助過女孩與人成功地交往呢?
在平時,你是否會關注孩子有沒有朋友,與同齡夥伴來往得親密與否?當自己的孩子與夥伴交往出現問題時,你是否幫助孩子尋求解決的辦法,並分析原因?
人的社會化隻有在人際交往中才能得以進行和實現。隨著女孩的成長,交往的形式日趨多樣化。女孩的交往性質和交際水平,直接影響著她們社會化的水平。
女孩對自己的認識總是以他人為鏡,需要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把自己的形象反射出來而加以認識。女孩在交往過程中,往往以同齡人為參照係,吸取更多的信息,更清楚地確定自我形象。
積極的交往活動是女孩個性發展和完善的條件。
女孩的個性除受先天遺傳因素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後天環境的影響,長期生活在友好和睦的人際關係中,就會樂觀、開朗、積極、主動。兒童時期是人的個性定型時期,積極的社會交往,有助於個性的發展和優化。
女孩人際交往的時間和空間越大,精神生活就越豐富,得到支持與幫助的機會就越多;而交往得不到滿足時,女孩的情緒就低落,心理失衡得不到調整,就容易導致身心疾病。
人際關係還涉及個人潛能的發展。因為人際關係好的人,表示她的感悟性好。人際關係好的女孩既能夠善解人意,同情別人,又能把握住人際交往中的分寸。
女孩到七八歲時,開始脫離父母,越來越看重同學和朋友對她的態度。盡管她的感情食糧理所當然地要從家裏汲取,但從朋友身上也能得到幫助。
在社交方麵家長可以為女孩采取的措施有:
第一,要為女孩營造“休戚相關”的家庭氛圍。父母之間應相互體恤,樂於奉獻。若女孩耳朵裏聽到的總是“誰幹多了,誰幹少了”之類的相互埋怨,女孩就隻能體會到付出的痛苦,無形中她會形成“要索取不要付出”的觀念。
另外,還可以通過讓孩子參與一些事,使其與家庭融為一體。還可以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以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
第二,教女孩學會分享。女孩難免都有自私的傾向,我們可以教會女孩與人分享,並體會分享的快樂。比如讓女孩和小夥伴一起玩遊戲就是一種分享。當然,一起玩並不是簡單地湊在一塊,而是共同參與一項活動。
第三,指導女孩識別他人的情緒。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又叫移情,即能夠通過他人發出的細微信號,敏銳地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要讓女孩學會利用察言觀色等手段,洞悉、辨別、評價別人的情緒,
這是理解他人、與他人溝通並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前提。
第四,教會女孩理解他人的情緒。在感知、覺察他人情緒、想法和感受的基礎上,培養女孩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即建立同情心,使孩子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體會他人的情緒並產生共鳴。理解是正常交往的前提。僅從“我”的角度看待他人的行為,這是現代獨生子女教育的一大弱點,因此要幫助他們養成一種換位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