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昌世(1903-1996)是對嶺南建築影響很大的另一位大師,他出生於廣東省一個華僑工程師家庭,年輕時赴德國學習,1928年在德國卡爾斯普厄工業大學建築專業畢業並考取工程師資格。1932年在德國蒂賓根大學藝術史研究院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於1932-1939年在南京任鐵道部、交通部工程師。1940-1941年任國立藝專、同濟大學教授。1942-1945年任中央大學、重慶大學教授。1946-1952年任中山大學教授,1952年起改任華南工學院教授,1973年8月移居德國弗賴堡市。他的創作思想是努力將德國建築的理性、精巧及實用與中國園林的自然、靈活、講求意境及嶺南地域的氣候特點、建築材料結合起來,因此他設計作品體現了一種開朗、樸實、兼容和富時代性的特色。設計的作品實用、理性、經濟,造型結合地形靈活變化。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因地製宜,強調建築設計的適應性。他最早注意到嶺南地域建築要遮陽、隔熱,平麵設計要組織穿堂風的問題,並運用多種構件材料來加以處理,把現代建築物理方麵的研究應用到新建築上。夏昌世成名很早,創作活動積極,思維有探索性,在南方的建築界裏有口皆碑,在嶺南現代建築創作史上意義深遠。剛剛解放之後設計的華南土特產交流會的水產館,是其第一個引起廣州公眾注意和認可的作品。夏昌世設計的水產館,進口處為兩個水池,水池邊是沙池,架橋渡水進入門廳,群眾形容其平麵像條魚,立麵像條船。它的平麵安排適宜靈活,立麵處理活潑明快,細小的圓柱,低薄的簷口,樸素無華的水泥石灰本色。它注重實用功能,盡量節省投資,是那個年代有創意的作品。水產館等建築的現代主義傾向,衝撞了當時建築創作的主導思想,曾受到嚴厲的批評。華南土特產交流會後來成為了廣州文化公園。
夏昌世信奉現代主義建築哲學,在德國受到的現代建築設計訓練給他的理性化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他對本土建築、園林的熱愛,又在他的現代建築中增添了地方氣息。他在建築上重視節約,提倡經濟實用的建築設計。1950年代,他頂住國內推崇“大屋頂”之風,以現代主義手法設計了許多靈活、活潑、明快、經濟,適應嶺南地區氣候特點的作品,其中包括廣州文化公園、桂林風景區規劃與設計、肇慶鼎湖的教工休養所以及中山醫科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校園內的多項建築傑作,受到國內外建築界的好評。因此建築界有稱夏昌世先生為現代“嶺南建築學派的先驅”的說法,是有所指的。
夏昌世是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家,對熱帶、亞熱帶現代建築特別有體會,他設計的華南工學院圖書館、行政辦公樓、教學樓及校園規劃,廣州文化公園水產館,中山醫學院醫院大樓、教學樓群和實驗室等,湛江海員俱樂部,海南亞熱帶研究所專家樓,武漢三所新建高等院校設計,鼎湖山教工療養所,桂林風景區規劃與設計,廣西醫學院設計都具有現代主義建築、亞熱帶建築的雙重特點。他的《園林述要》一書就特別闡述了亞熱帶建築設計的概念,他還在《建築學報》《園林學報》《建築理論與實踐》等雜誌上發表了多篇有關亞熱帶建築設計、中國園林及嶺南庭園等方麵的文章。夏昌世對嶺南庭園建築的熱愛、高超的設計水平以及務實節約的態度,給了南方建築界的後輩帶來深刻影響。夏先生於1996年12月4日在德國費賴堡市病逝。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主要設計者何鏡堂院士,是夏昌世唯一的碩士研究生,也是“文革”前華南理工學院建築工程係唯一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上世紀1980年代開始,何鏡堂教授帶領建築學院通過建築創作和理論思考,延續了華南建築教育的發展脈絡,學院教育與設計創作的結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