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建築群的形成(下)
時空專欄
龍慶忠(1903-1996),字非了,是南方建築群體中的先驅人物。1903年7月生於江西省永新陂下老居村,1925年赴東瀛留學,隨後考入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建築科,1931年畢業。此時正值日本加緊對中國的侵略準備,龍慶忠毅然回歸報效祖國,在沈陽鐵路局工作。抗戰期間,他加入了中國營造學社,與梁思成、劉敦楨一起開展了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工作。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龍慶忠回江西老家,任教於吉安鄉村師範。1941年受聘於重慶大學工學院建築係任教授,並在中央大學兼課。1943年轉赴同濟大學土木係任教授。抗戰勝利後,龍慶忠受中山大學多次邀請前往廣州,執教於國立中山大學建築係,任教授和係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他任中山大學工學院院長。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他在新建立的華南工學院建築學係任教授。龍慶忠是華南建築曆史與理論學科的開創者,創立了建築防災學和建築文化學。他提出把我國傳統建築的防火、防洪、防震、防台 風與城鎮規劃、園林、古建築的“三保”(保護、保管和保修)等方麵的經驗繼承下來,主張建立由防災學、建築、城鎮、園林規劃設計及建築修繕保護構成的學科體係。
另一位重要的建築師是林克明(1900-1999),廣東東莞人,曾在法國學習,1926年畢業於法國裏昂建築工程學院。1926年回國後,在汕頭市工務科負責道路工程及城市規劃方案。1929年在省立工業專門學校兼職教授,1930年受聘為廣州中山紀念堂建設工程顧問。1932年他創辦了國內最早的建築工程係之一的襄勤大學建築係,並任教授兼係主任。1933年成立林克明建築設計事務所,1945年任中山大學工學院建築係教授。1949年後,林克明先後在黃埔建築管理局、廣州市市政建設計劃委員會、市建築工程局、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市設計院等部門任領導,負責技術領導工作。1972年任廣州市設計院副院長,1975年調任廣州市基本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兼總工程師。1979年起兼任華南工學院建築係教授及該校設計研究院院長。他在建築上走“固有形式”的方向,也就是民國風格公共建築,作品是很典型的中國民族形式,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中山圖書館(現改名為中山文獻館)、廣州中山紀念堂(呂彥直設計,林克明擔任工程顧問)、廣州市政府全署(現市政府辦公大樓)、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牌樓、襄勤大學工學院師範學院教學樓、蘇聯展覽館(中蘇友好大廈,現在包含在廣州交易會建築群內)、廣東科技館、羊城賓館(現東方賓館舊樓)等建築。他還著有《城市規劃概論》《現代建築思潮》《建築設計原理》等著作。林克明於1999年3月在廣州病逝。在他漫長的生涯中不但設計了大量的作品,並且還教育、影響了嶺南建築的下幾代建築師。他的主要大樓作品都是在民國時期設計的,和當時政府推行的“固有形式”一致。
陳伯齊(1903-1973)也是南方重要的建築家,他是廣東省台山縣人,1930年在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學習建築專業,1934年又到德國的柏林工業大學建築係學習,1939年畢業;在此期間先後到過歐洲許多國家考察建築。1940年回國後,在重慶大學受命創建建築係並任首屆係主任。此外,先後在中山大學、華南工學院等校任教授、係主任。他在建築上比較突出純粹的現代主義風格,由他主持設計的主要作品有:廣州文化公園總體規劃及展覽館設計,廣州女子師範學校規劃及設計,廣州園林一條街實驗性住宅,武漢華中理工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和武漢測繪學校的校園總體規劃,中山醫科大學校區總體規劃,廣州華南工學院總體規劃及1號樓教學樓、化工樓,重慶浮圖關體育場設計等等。他也參加了廣西桂林風景城市規劃的設計。他一生主持、參加和指導設計的工程達一百餘項。陳伯齊1973年10月4日在廣州市病逝。他的建築設計、建築教育也影響了很多後代的建築師。特別是對高等院校規劃中的現代概念的貫徹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