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什麼呢?
哈佛心理學家解釋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工們感到自己是特殊人物,受到了尊重,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因而感到愉快,便遵照老板想要她們做的那樣去做。正是因為受到了重視和尊重,所以她們工作越來越努力,每一次的改變都刺激著她們去提高生產效率。
尊重的需要是人的一種高級需要。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人與人在財富、地位、學識、能力、膚色、性別等許多方麵各有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維護自己的自尊是人們心中最強烈的願望,因此,滿足尊重的需要對人來說十分重要。很多時候,人們為了獲得尊重,會通過追求流行、講究時髦、用高檔商品、買名牌服裝等手段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拿破侖當年創建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為士兵發放了15000枚十字勳章,給18位將軍授予了“法國元帥”的稱號,並將自己的軍隊稱為“宏偉之師”。人們批評他在給身經百戰的軍人頒發“玩具”,拿破侖答道:“人類就是被這種“玩具”統治著的。”
拿破侖運用了授予他人頭銜和權威的技巧,即尊重他人,迎合他人的自尊心,這種方法對任何人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互惠:使他人樂於改變的策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一類德國特種兵的任務是,深入敵後去抓俘虜回來審訊。當時打的是塹壕戰,大隊人馬要想穿過兩軍對壘前沿的無人區是十分困難的。但是一個士兵悄悄爬過去,溜進敵人的戰壕,相對來說就比較容易了。參戰雙方都有這方麵的特種兵,經常派去抓一個敵軍的士兵,帶回來審訊。
有一個德軍特種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這樣的任務,這次他又出發了。他很熟練地穿過兩軍之間的地域,出乎意料地出現在敵軍戰壕中。
一個落單的士兵正在吃東西,毫無戒備,一下子就被繳了械。他手中還舉著剛才正在吃的麵包,這時,他本能地把一些麵包遞給對麵突然降臨的敵人。這也許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正確的事情了。
麵前的德國兵忽然被這個舉動打動了,並導致了奇特的行為——他沒有俘虜這個敵軍士兵回去,而是自己回去了,雖然他知道回去後上司會大發雷霆。
這個德國兵為什麼這麼輕易就被一塊麵包打動呢?哈佛心理學家解釋說,人的心理其實是很微妙的,人一般有一種心理,就是得到別人的好處或好意後,就想要回報對方。雖然德國兵從對手那裏得到的隻是一塊麵包,或者他根本沒有要那塊麵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對方對他的一種善意,即使這善意中包含著一種懇求。但這畢竟是一種善意,是很自然地表達出來的,在一瞬間打動了他。他心裏覺得,無論如何也不能把一個對自己好的人當俘虜抓回去,甚至要了對方的命。
其實這個德國兵不知不覺地受到了心理學上“互惠原理”的左右。這種得到對方的恩惠就一定要報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原理,這是人類社會中根深蒂固的行為準則之一。
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證明了這個定律。他在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中隨機抽樣,給挑選出來的人寄去了聖誕卡片。雖然他也估計會有一些回音,但沒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給他回了一張,而他們其實都不認識他。
給他回贈卡片的人,根本就沒有想到過要打聽一下這個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誰。他們收到卡片,就自動回贈了一張。也許他們想,可能自己忘了這個教授是誰了,或者這個教授有什麼原因才給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樣,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給人家回寄一張總是沒有錯的。
互惠原理是人類社會永恒的法則,它是各種交易和交往得以存在的基礎。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如果一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應該幫他一次;如果一個人送了我們一件生日禮物,我們也應該記住他的生日,屆時也給他買一件禮品;如果一對夫婦邀請我們參加了一個聚會,我們也一定要記得邀請他們到我們的聚會上來。
由於互惠原理的影響力,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我們收到的恩惠、禮物、邀請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如坐蹺蹺板一樣,不能永遠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而是要高低交替。哈佛專家指出,一個永遠不肯吃虧、不肯讓步、不與別人互惠的人,即使真正贏了、討到了不少好處,從長遠來看,他也一定是輸家,因為沒有人願和他玩下去了。互惠原理是你我在與同事、朋友、戀人、夫妻相處時,不可缺少的一門藝術。
第3周身體語言,窺探心理的絕招
抖動雙腳與舒緩情緒
哈佛心理學家指出,通過從身體和心理關係的分析研究,人們可以得知身體某一部分的動作可以通過中樞神經傳達到腦部而解除精神上的緊張或壓力。所以,當一個人抖動腳的時候,也許正是在舒緩某些情緒。
1.消除緊張和不滿
根據哈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經常抖動雙腳的男人精神緊張的程度都很高。他們傾向於借助抖動雙腳來紓解壓力。所以,在麵試等情況下,有的男性就會上身坐直,雙手交叉放在腿上,但下半身卻悄悄抖動腳部或腿部。另外,現實中,對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的人,因為現實總是達不到他的要求,也會頻頻地抖動腳來發泄內心的不甘。
2.表現放鬆和舒適
通常,女性在同男性交談時,若興致勃勃地麵向對方,身體放鬆,輕輕地抖動腳部,則表明她的心情很放鬆,也表現出了對對方的話語很感興趣。假如對方突然轉換話題或者說了不合時宜的話,則抖動腳部的姿勢將立即停止。
3.表示不耐煩,煩躁
有時,某個人在與他人談話的時候,會不停地抖動一隻腳或者整個身體都縮坐在椅子上,晃動雙腳或者用腳輕輕敲打地麵,幅度較大,而眼神也看著地麵,或者四處張望。這些都是在說明,這個人感到很煩躁,厭煩,甚至厭倦。因為,腳是人們逃跑時最先運動的部位,當它不斷地進行晃動時,如果不是閑暇無聊,那這個人就是想要離開這裏。
4.表示心情混亂
人們在心緒不寧的時候,身體容易抖動。所以,當內心情緒混亂或者有很棘手的問題無法解決時,就會眉頭緊皺,不由自主地抖腳。因為他們希望快點思考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和策略。通常,這種動作是出自下意識的,在生活中很普遍。
眼睛的“落腳點”與心理反應
社交場合中,雙方目光的相遇,必然會引起彼此的注意,更何況人們一向難以忽略對眼睛的關注,試圖尋找最有默契的視線。哈佛心理學家認為,在不同的地點,針對不同的對象,眼睛會落在對方身體的不同部位。這其中的奧秘,你是否了解?
1.額頭部分
將目光投向對方這個區域的人,帶給人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是自信且自視甚高的人。因為他的目光淩駕於對方視線之上,容易讓對方產生輕視感,或者覺得此人優越感甚強。如果是在同職位比自己低的人交談,這種目光會讓對方感覺很有威嚴感,是性格嚴肅的象征;如果是同職位比自己高的人交談,將會引起對方的強烈不滿。
2.眼睛和嘴巴組成的三角區域
普通社交活動中的絕大多數人都會將目光投向這個區域。根據專家測算,大約有90%的時間裏,人們的目光都投向由眼睛和嘴巴組成的三角區域,這是社交交談中的基本注視區域。在這個角度的視覺交流是最普通和最平常的,也能讓雙方都感到安心。
3.下巴以下甚至更低的區域
將目光投向這個區域的人,通常是具有曖昧關係的男女。因為這個區域中集中著能夠突出性別區別的部位。當在一些特殊場合,例如,宴會、酒吧裏,單身男女若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對象,就會通過迅速的視線掃描,再將視線轉移到對方的臉上。當然,這樣的目光並不會引起對方的反感;相反,如果對方對你有意,也會把視線投到你身上相同的區域。
唇之秘語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嘴不僅能幫人類傳遞有聲語言,同時它也能表達豐富的無聲信息。所以,作為在人的生存交往中不能被任何其他器官所代替的重要器官,嘴又具有了一個特殊的功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特征。
1.撇嘴
撇嘴是指收縮唇部肌肉,使得唇形更小。在這個過程中,嘴角也會輕微下垂,顯出輕蔑的神情。人們通常在心情不好的情況下,臉上浮現這樣的表情。
生活中,人們習慣性地認為撇嘴是在表達不滿或輕蔑。因此在解讀這樣動作的時候,身體語言學家認為,發出這個動作的人可能不太認同對方的意見,或者蔑視對方。他用自己的嘴唇表現了一種傲慢的神態,盡管這一動作可能隻是被他遺忘的一個壞習慣。
不過,在英國,人們仍很喜歡用這種動作來表示不滿。尤其是當他們感到被低於自己的人脅迫時,這個動作會非常常見。
2.嘴巴抿“一”字形的人
一般習慣於做重大決定和緊急情況中主持大局的人常使用這種動作。這類人一般堅強,富有毅力,麵對困難絕不逃避,想盡辦法解決,並且采取任何行動都將深思熟慮一番,心思縝密。所以,他們容易獲得成功,但通常也非常容易鑽牛角尖,一旦認準的事情,絕不輕易改變。
3.咬嘴唇
咬住嘴唇的動作有上牙齒咬下嘴,下牙齒咬上嘴唇,這常常是一種壓抑內心感受的表情。在交談時,使用這個動作可以表達一種敵意,尤其是邊搖頭邊咬住嘴唇。
另外,一些人仔細聆聽對方說話,揣摩其中含義的時候,也會做出同樣的動作。若頻繁在這些時候做出動作,說明此人具有較強分析能力,遇事謹言慎行,周全嚴謹。
4.舔嘴唇
舔嘴唇的動作,有很多解釋,例如,當人們感到緊張的時候,嘴唇會變幹,就會不由自主地舔嘴唇;人們在激動的時候,嘴幹得也很快,為了緩解激動的情緒,人們會舔嘴唇以讓其濕潤。
另外,舔嘴唇也是異性之間調情的手段,因為舔嘴唇能讓自己的嘴唇更豐滿靚麗,具有性感的誘惑。
5.時常嘴角上揚
這類人性格開朗,親切,外向且能言善道,善於同其他人打交道。通常他們具有包容心,對朋友慷慨熱情,有著非常良好的人際關係,所以在遇到困難時,他們能得到很多人的支持與幫助。
第4周 變身交往達人的秘籍
刺蝟法則:“距離產生美”
刺蝟法則,指人與人之間,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彼此的美好。冬季的一天,把十幾隻刺蝟放到戶外空地。這些刺蝟被凍得渾身發抖,為了取暖緊緊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攏後,它們身上的長刺又把同伴刺疼,於是它們很快分開。接著,寒冷又迫使大家再次圍攏,疼痛又迫使大家再次分離。如此反複多次,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較佳的位置——保持一個忍受最輕微疼痛又能最大限度取暖禦寒的距離。其實,人與人之間亦如此,良好交際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