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善施心計,讓自己四麵通達
第1周提升自己的個人魅力
保持良好的儀表,增加人際吸引力
與人交往時,尤其是第一次見麵時,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哈佛心理學家指出,在初次見麵時,人們首先注意的是對方的外貌。
外貌對於人際交往有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和陌生人初次打交道更是如此。雖然有些人認為外貌幾乎是無法經過個人努力而改變的特征,以它作為人際吸引的因素不公道;盡管人們常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以貌取人,貽誤大事”,但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是人的天性,無論在哪種文化背景中,漂亮的人總是容易被人喜歡,總是更容易促進其人際關係的發展。
也許你會說,相貌是父母給的,自己又豈能改變。的確,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容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形象,通過儀表來展現自己。也許你長得很醜,但你是一個注重言談舉止,知道如何穿戴的人,那麼你的容貌往往會被別人忽略,你也會很容易被人接受、得到別人的喜愛。
美國的心理學者雷諾·畢克曼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在紐約機場和中央火車站的電話亭裏,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放了10分錢,等到一有人進入電話亭,約2分鍾後敲門說:“對不起我在這裏放了10分錢,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到?”結果退還硬幣的比率,詢問者服裝整齊時占77%,而詢問者衣著寒酸時則占38%。進入電話亭裏的人在被服裝整齊人的詢問時,可能會察覺服裝整齊的人可能跟自己說了很關鍵的話;而麵對衣著寒酸的人,因為在不想接觸的念頭下,不想去理會對方的質問,所以根本沒有聽清楚他說的話,就開口回答“不”,企圖驅趕對方。
美國行為學家邁克爾·阿蓋爾也做過一個實驗:當他以不同的儀表裝扮出現在同一個地點,得到的反饋相當不同。當他身著西裝以紳士的麵孔出現時,無論是向他問路還是打聽事情的陌生人都彬彬有禮,顯得頗有素養;而當他裝扮成流浪者模樣時,接近他來對火或借錢的人以無業的遊民居多。
以上的例子都說明,外表形象對於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能否給別人好感,能否吸引別人,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儀表,以增加人際吸引力。
幽默,最具親和力的“形象大使”
幽默是一個具有親和力的“形象大使”,在人際交往中,得體的幽默最能取悅人心,吸引並獲得他人的好感。
一個禿頭者,當別人稱他“理發不花錢,洗頭不費水”時,他當場變了臉,使原本比較輕鬆的環境變得緊張起來。一位演講的教授,也是一個禿頭,他在自我介紹時說:“一位朋友稱我聰明透頂,我含笑地回答:‘你小看我了,我早就聰明絕頂了。’”然後他指了指自己的頭說,“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外表美是心靈美的反映。”教授就這樣開始了自己的演講,整個會場充滿了活躍的氣氛。同樣是禿頭,同樣容易受到別人的揶揄和嘲謔,卻得到認可,這就是幽默的魅力。
哈佛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在人生的各種際遇中,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它以善意的微笑代替抱怨,避免爭吵,使你與他人的關係變得更有意義;它能幫助你把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它比笑更有深度,它產生的效果遠勝於咧嘴一笑。
那麼,怎樣培養幽默感呢?哈佛專家們給出了以下建議:
1.擴大知識麵
幽默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它必須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基礎上。一個人隻有具有審時度勢的能力、廣博的知識,才能做到談資豐富,妙言成趣,從而作出恰當的比喻。因此,要培養幽默感,必須廣泛涉獵,充實自我,不斷從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從名人趣事的精華中擷取幽默的寶石。
2.陶冶情操
幽默是一種寬容精神的體現,要使自己學會幽默,就要學會寬容大度,克服斤斤計較,同時還要樂觀。樂觀與幽默是親密的朋友,生活中如果多一點趣味和輕鬆,多一點笑容和遊戲,多一份樂觀與幽默,那麼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也不會出現整天愁眉苦臉、憂心忡忡的痛苦者。
3.培養敏銳的洞察力
提高觀察事物的能力,培養機智、敏捷的能力,是提高幽默的一個重要方麵。隻有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質,以詼諧的語言作出恰當的比喻,才能使人們產生輕鬆的感覺。
當然,在幽默的同時還應注意,重大的原則總是不能馬虎,不同的問題要不同地對待,在處理問題時要極具靈活性,做到幽默而不俗套,使幽默為人們的精神生活提供真正的養料。
想讓對方喜歡你,先要喜歡上對方
看看你身邊的人,你想過你喜歡的人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嗎?你喜歡他們,是因為他們漂亮,還是因為他們聰明,或者是因為他們有社會地位?哈佛心理學家認為,我們通常喜歡的人,是那些也喜歡我們的人。他們不一定很漂亮,或很聰明,或者有社會地位,僅僅是因為他們很喜歡我們,我們也就很喜歡他們。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呢?哈佛專家解釋說,這是因為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體驗到了愉快的情緒,一想起他們,就會想起和他們交往時的快樂,我們看到他們時自然就有了好心情。而且,那些喜歡我們的人使我們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滿足。因為他人對自己的喜歡,是對自己的肯定、賞識,表明自己對他人或者對社會是有價值的。
對於喜歡的互逆現象,戴爾·卡耐基很久以前就在著作《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中提到,人們獲得友誼的最好方式是“熱情友善地稱讚他人”。但是,在我們為贏得他人友誼而不遺餘力地讚美他人之前,我們也要考慮一下情境,有時讚美並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帶來喜歡。喜歡的互逆性規律也會有例外發生,其中之一就是當我們懷疑他人說好話是為了他們自己時,別人的讚美並不會使我們喜歡他。
此外,對那些自我評價很低的人來說,喜歡的互逆性也不會發生。因為他們可能認為喜歡他的人沒有眼光,並且因此而不去喜歡那些人。
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就是兩個人的相互喜歡是由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單方麵喜歡開始的。比如一個女孩開始時對一個追求她的男孩並沒有多少好感,但是這個男孩子表現出了對她特別喜歡的態度,久而久之,這個女孩也對這個男孩動心了,最後接受了他的追求。
當然,這個規律也不是絕對的。有時我們喜歡某個並不喜歡我們的人,相反,我們不喜歡的人有時卻很喜歡我們。我們隻能說在其他一切方麵都相同的情況下,人有一種很強的傾向,會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即使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與我們不同。
第2周改變他人於無形之中
用興趣牽著對方走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想尋求別人幫助時,對方能不能答應你的要求,能不能全力幫助你把事情辦成,關鍵的問題就是他心裏是怎麼想的。他的心裏怎麼想問題,就決定了他對你提出的事是給辦還是不給辦。
在討論類似問題時,哈佛心理學家往往會提到一個實驗:
在實驗中,有一些女助手扮演乞丐的角色到大街上乞討,在不打算引起路人注意的情況下,女助手提出的請求是:“您能給我一些零錢嗎?”或者是:“您能給我一個25美分的硬幣嗎?”為了引起路人的注意,並且不至於讓路人一下子就拒絕,另一組助手提出了不同尋常的請求:“您能給我17美分嗎?”或者“您能給我37美分嗎?”
結果表明,第二組助手的請求引起了許多路人的興趣,大約有75%的路人將助手所需要數目的錢給了他們;而在前一種情況下,隻有很少的路人給了他們一些錢。
很顯然,人們對什麼事有興趣或認為什麼事有滿意的回報,就會樂於對什麼事投入感情,投入精力,甚至投入資金。哈佛心理學家也告訴我們,人們怎樣想一件事情完全是外在情趣和利益誘惑的結果。他對A問題感興趣或者想獲得A,他就會說對A有利的話,也會做對A有利的事;反之,他便具有原始的不自覺的拒絕的心理。所以,我們在社交中要想改變他人,在辦事時要想爭取對方應允或幫忙,就應該設法使對方對這件事產生積極的興趣,或者設法讓對方感覺到辦完這件事後會得到自己感興趣的利益。
利用興趣求人辦事必須讓對方感到自然愉悅,深信不疑,大有希望,隻有用興趣把對方吸引住,對方才肯為你的事付出代價。下麵介紹此法在具體運用時需要掌握的小竅門:
1.你可以利用那些新穎的東西,引起他人的好奇心,使他人常常情不自禁、窮追不舍地要弄個明白,這時人們就會對你產生強烈的興趣,不由自主地跟你“黏”在一起,再進一步,就可能被你“牽著鼻子走了”。
2.當我們很謹慎地根據他人的經驗、興趣,而設法接近他人時,除了拿出“新穎”的東西之外,還得摻和著一些別人“熟悉”的成分。因為我們的目的是抓住他人的注意力。
馬斯洛給我們的啟示:迎合他人自尊心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尊重是每一個人的心理需要。任何人都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因而,要想使他人樂於改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迎合他人的自尊心。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證明了尊重對人產生的巨大影響。
為了調查研究各種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率的影響,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一個大車間的6名女工被選為實驗的被試。實驗持續了一年多,這些女工的工作是裝配電話機中的繼電器。
第一個時期,讓她們在一個一般的車間裏工作2星期,測出她們的正常生產效率。
第二個時期,把她們安排到一個特殊的測量室工作5星期,這裏除了可以測量每個女工的生產情況外,其他條件都與一般車間相同,即工作條件沒有變化。
接著進入第三個時期,改變了女工們工資的計算方法。以前女工的薪水依賴於整個車間工人的生產量,現在隻依賴於她們6個人的生產量。
第四個時期,在工作中安排女工上午、下午各一次5分鍾的工間休息。
第五個時期,把工間休息延長為10分鍾。
第六個時期,建立了6個5分鍾休息時間製度。
第七個時期,公司為女工提供一頓簡單的午餐。
在隨後的3個時期,每天讓女工提前半小時下班。
第十一個時期,建立了每周工作5天的製度。
最後一個時期,原來的一切工作條件又全恢複了,重新回到第一個時期。
老板是想通過這一實驗來尋找一種提高工人們生產效率的生產方式,的確,工作效率會受到工作條件的影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管條件怎麼改變,如增加或減少工間休息,延長或縮短工作日,每一個實驗時期的生產效率都比前一個時期要高,女工們的工作越來越努力,效率越來越高,根本就沒關注過生產條件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