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善施心計,讓自己四麵通達(3 / 3)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閱覽室,當裏麵隻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進去拿了把椅子,坐在那位讀者的旁邊。實驗進行了80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隻有兩位讀者的空曠的閱覽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當他坐在那些讀者身邊,被試不知道這是在做實驗,很多人選擇默默地遠離,到別處坐下,還有人幹脆明確表示:“你想幹什麼?”

哈佛心理學家指出,這個實驗向我們證明了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有一個自我空間,如果這個自我空間被人侵犯,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惱怒。所以,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把握適當的交往距離,就像前麵互相取暖的刺蝟那樣,既互相關心,又有各自獨立的空間。

既然距離在人際交往中如此重要,那麼,究竟保持多遠的距離才合適呢?一般而言,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以及所處情境決定著相互間自我空間的範圍。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劃分了四種距離,各種距離都與雙方的關係相稱。

1.親密距離

所謂“親密距離”,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其近範圍在6英寸(約15厘米)之內,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間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其遠範圍是6英寸到18英寸(15~44厘米)之間,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係。

這種親密距離屬於私下情境,隻限於在情感聯係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間使用。在社交場合,大庭廣眾之下,兩個人(尤其是異性)如此貼近,就不太雅觀。在同性別的人之間,往往隻限於貼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識而隨和,可以不拘小節,無話不談;在異性之間,隻限於夫妻和戀人之間。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不屬於這個親密距離圈子內的人隨意闖入這一空間,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禮貌的,會引起對方的反感。

2.個人距離

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較少有直接的身體接觸。個人距離的近範圍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間,正好能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進入這個距離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個人距離的遠範圍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在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2.5英尺)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範圍的遠距離(4英尺)端。

人際交往中,親密距離與個人距離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

3.社交距離

這個距離已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係,而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係。其近範圍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社交距離的遠範圍為7~12英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係。

例如,公司的經理們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就是為了與來訪者談話時保持一定的距離。還有,企業或國家政要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麵談、教授和大學生的論文答辯等,往往都要隔一張桌子或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就增加了一種莊重的氣氛。

4.公眾距離

通常,這個距離指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其近範圍為12~25英尺(3.7~7.6米),遠範圍在25英尺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係。因此,這個空間的交往大多是當眾演講之類,當演講者試圖與一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當然了,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依賴於具體情境、交談雙方的關係、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哈佛心理學家認為,了解了交往中人們所需的自我空間及適當的交往距離,我們就能夠有意識地選擇與人交往的最佳距離;而且,通過空間距離的信息,還可以很好地了解一個人的實際社會地位、性格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

投射效應:推己及人,但也別一相情願

投射效應,指當人們不知道別人的情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時,往往主觀地認為別人有同自己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喜歡假設別人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傾向,喜歡認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點別人也具有。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個年輕人的汽車拋錨了。

年輕人下來翻遍了工具箱,也沒有找到千斤頂。怎麼辦?這條路很長時間都不會有車子經過。他遠遠望見一座亮燈的房子,決定去那個人家借千斤頂。可是他又有許多擔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

“要是沒有人來開門怎麼辦?”

“要是沒有千斤頂怎麼辦?”

“要是那家夥有千斤頂,卻不肯借給我,該怎麼辦?”順著這種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氣。當走到那座房子前,敲開門,主人一出來,他衝著人家劈頭就是一句:“你那千斤頂有什麼稀罕的?”

主人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來的是個精神病人,就“砰”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我們不難發現,這個年輕人,錯就錯在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了主人的身上。

哈佛心理學家講解說,在人際交往中認識和評價別人的時候,我們常常免不了要受自身特點的影響,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覺得既然我們這麼想,別人肯定也這麼想。例如,貪婪的人總是認為別人也都嗜錢如命;自己經常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別人也認為自己很出色……

1974年,心理學家希芬鮑爾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邀請一些大學生作為被試者,將他們分為兩組,給其中一組學生放映喜劇電影,讓他們心情愉快;而給另外一組學生放映恐怖電影,讓他們產生害怕的情緒。然後,他又給這兩組學生看相同的一組照片,讓他們判斷照片上人的麵部表情。

結果,看了喜劇電影而心情愉快的那組大學生判斷照片上的人也是開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電影而心情緊張的那組大學生則判斷照片上的人是緊張害怕的表情。

這個實驗說明,被試的大部分學生將照片上人物的麵部表情視為自己的情緒體驗,即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他人身上。

其實,投射效應的表現形式除了將自己的情況投射到別人身上外,還有另一種表現——感情投射,即對自己喜歡的人或事物越看越喜歡,越看優點越多;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物越看越討厭,越看缺點越多。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戀愛期間,如在熱戀時人們喜歡在周圍人麵前吹噓自己的另一半如何完美無缺;一旦失戀,又把對對方的憎恨之情溢於言表,並言過其實。

哈佛專家勸告人們,知道了投射效應會使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失真,就要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保持理性,避免受這種效應的不良影響。

對方再謙虛,也不要過分表現自我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總能遇到一些謙虛有禮的人。他們總是客套地說“如有不周之處,還請多多指教”、“請多提寶貴意見”、“很多方麵還需要向您多多學習”……

哈佛心理學家提醒人們,雖然說人要想得到別人的認可,就得善於表現自我,但是表現過分反而會遭到別人的反感,以至於讓你寸步難行。因此,適當地低調一些,適度地隱藏自己的實力是明智之舉。

莫娜剛失業,她好不容易令理發店老板同意把她留下來工作,她覺得應該主動找事做。於是,她每天趕在大家起來之前,就把地抹了,把所有的理發器具也擦得一塵不染。

莫娜沒想到的是,自己的“過分表現”卻引起了別人的不痛快。原先負責搞清潔的女孩,雖然表麵跟莫娜客客氣氣,常說“做得不好的地方還請多多批評”一類謙虛的套話,但背地裏卻老跟莫娜過不去,總給她打小報告。幸好後來有了個機會,才使兩人消除了誤會。莫娜這才意識到自己無意中把別人的工作搶了。

無獨有偶,還有一個事例與之類似。

尼爾是某公司辦公室主任,對下屬非常和藹,總喜歡說“有什麼意見大家盡管提。”

不過,談起新人在急於表現的話題,他卻搖頭歎氣。他舉例說,有一年招了一個名校畢業生,人是很用功,但勁兒總是使不到點子上。畢業生來上班的第三天,看見尼爾桌上有一份經理發言稿,他覺得文章結構不夠合理,於是,也沒問過尼爾就自己把稿子拿回去改了。改完以後,還直接把稿子交到經理手裏。

那篇稿子的初稿是尼爾寫的,已經給經理看過,並根據經理的意思做了修改,文章的結構也是經理慣用的。開會時,經理讀起稿子來很不順,與自己習慣的風格相去甚遠,會後,經理對尼爾大發雷霆。事後,尼爾把畢業生叫到辦公室,那位畢業生不但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事,而且還辯解說是為經理好,最後導致辦公室裏大家都有點討厭他。

無論是剛從校門走進社會的畢業生,還是在跨國公司間跳槽的資深職業經理人,到了一個全新的工作環境,總會希望盡快展現自己的才華,以求得到別人的了解與認同。急於顯露自己的能力,是很多新人的通病,也是人之常情。

當然,對於剛來的新人,上司對他的工作表現一般都會比較寬容。雖然他們與新人見麵時,都會談及公司的不足,並說些鼓勵的話,比如“希望你的到來能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之類。但實際上,他們不會指望新人一進公司就能馬上出成績,反而會通過一些小事來觀察新人的為人、品性、工作態度等,據此形成一個基本判斷。這個判斷會影響上司將來對這位新人的使用。此外,作為上司,他們並不希望新人的到來一下子打破原有的平衡,就算他們有計劃用新人來替代原來的員工,也希望能平穩過渡。

很多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都有大幹一番事業的豪情壯誌,所以到了新公司,幹什麼事都想衝在前麵,希望給別人留一個好印象,尤其是遇到謙虛的上司。實際上,這樣高調張揚的表現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不僅是在職場,商場、情場等亦是同理。哈佛專家指出,與他人打交道,就要做一個有心計的人,在剛開始相互接觸或接手某些事情的時候,學會低調,適當地隱藏自己的實力,對方再怎麼謙虛,也不應該過分表現自己。隻有這樣,才能登上成功的寶座,而且坐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