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選運動過程中,艾森豪威爾曾主張進行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戰爭。這個辦法的目的是,如果美國不能從歐洲盟友那裏搞到士兵,就用亞洲盟友的。然而,轉向亞洲的政策同樣也是無前途的。連裝備精良的強大美軍用三年多的時間都未能打敗一向被華盛頓一些人士瞧不起的“亞洲人”,那麼南朝鮮傀儡政權的軍隊則更是力所不能及的了。

出路隻有一個:盡快簽訂和平協定。但是,在簽訂和約的路途上又出現了一個預想不到的障礙。南朝鮮總統李承晚突然表現出了令人吃驚的好戰性。他企圖利用北朝鮮和中國戰俘問題,破壞和平談判,並使戰事再起。他狂妄地宣稱如果需要,南朝鮮軍隊將單獨戰鬥到“最後勝利”。美國極右勢力也跟著叫嚷“不消滅共產勢力決不罷休!”

李承晚和美國右派的戰爭叫囂,再次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憤怒,美國的反戰運動方興未艾。要求停止戰爭的無數信件、請願書、呼籲書飛向白宮。一封來自明尼蘇達州的致艾森豪威爾的呼籲書說:“全世界90%以上的居民,對朝鮮戰爭懷有憤懣之情。你一點也沒有得到人民的支持。你隻能指望大型報紙、電台、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的幫助。”這份致總統的呼籲書還指出,關於朝鮮戰爭可以阻止共產主義在亞洲和全世界蔓延的論點是站不住腳的。“戰爭永遠不能遏製共產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共產主義在俄國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共產主義在半個世界的勝利而告結束。新的世界大戰將是何種結局?誰知道呢?有可能共產主義在全世界取勝。”呼籲書的作者代表明尼蘇達州的選民堅決要求停止在朝鮮的軍事冒險。

當艾森豪威爾進入白宮的時候,這個陷入僵局的戰爭已經進行了2年6個月零26天。當時他麵前擺著兩條路。一條是他的黨內最強硬的分子所讚成的,那就是擴大戰爭,進行大規模的海空攻勢,以“擊敗共產黨中國,然後粉碎鴨綠江以南的全部共軍,從而統一朝鮮”。這同麥克阿瑟於1951年致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著名的備忘錄有某些共同之處。另一條路是為了獲得一種光榮的和平,即在杜魯門政府時期所確定的範圍內,繼續進行板門店談判,求得“體麵解決”。

艾森豪威爾擔任總統後,最先做出的重大決策之一,就是選擇後一條道路,在分裂的朝鮮的敵對雙方軍隊之間尋求停戰。他要使美國力量“不再消耗在這種外圍戰爭上去,這種戰爭對於同共產主義作鬥爭來說,沒有產生決定性作用的希望”。他相信結束這場戰爭是美國人民最迫切的要求。1953年3月,艾森豪威爾在內閣會議上說:“在朝鮮對共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地麵攻勢,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金錢的代價。”而且,作為一名軍人,艾森豪威爾完全懂得,對中國發動進攻的後果嚴重而又難以預測。他說:“這一進攻如果終於發動了的話,就很可能不得不在得不到我們主要盟國的支持的情況下進行,因為他們對於任何這種冒險都是反對的……因此,我認為,我們在朝鮮打仗,沒有機會打贏這場戰爭,因為打過鴨綠江就會冒犯國際輿論。”

為了盡早地結束這場“令人傷腦筋”的戰爭,在就職典禮前,艾森豪威爾就在杜勒斯和太平洋艦隊司令阿瑟·雷德福海軍上將的陪同下,前往朝鮮考察。他們得到的印象是,“美國在亞洲隻采取了雜亂的不協調的守勢,而並沒有一個真正有效的長期、全麵的戰略計劃”。

艾森豪威爾進入白宮之後,就采取各種步驟,逐步解決朝鮮問題。

4月11日,在板門店達成了關於交換病傷戰俘的協議。

5月22日起,杜勒斯訪問印度,同尼赫魯會談了三天。杜勒斯希望他的話能通過外交途徑傳到中國人的耳朵裏去,他告訴尼赫魯說,美國“願意光榮地結束戰爭”。

5月29日,美國內閣中再度提出了朝鮮問題。副國務卿史密斯回顧了停戰談判最近進行的情況。他也提到了他從俄亥俄州參議員共和黨人布克·希肯魯伯那裏聽到的一個消息,那就是“單獨幹”的情緒在國會中正在增長。史密斯對內閣說,他相信“這是由於國會對於要是美國在亞洲單獨行動對付共產主義就將落在美國身上的嚴重義務,認識不足”。他說,從國會對停戰談判的抨擊,可以看出某些國會議員擔心,無論如何“停戰會使共產黨中國被接納入聯合國”。甚至在6月間,當板門店談判取得進展的時候,李承晚又頑強地反對“任何使朝鮮處於分裂狀態的協議”。這位78歲的南朝鮮總統通知美國說,他要求:

“第一,不可更改地答應,如果停戰後90天以內召開的國際政治會議沒有能統一朝鮮的話,美國就幫助大韓民國以武力統一朝鮮。第二,同意如果政治會議開會90天而仍然沒有產生解決辦法時,就重新恢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