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政策問題在艾森豪威爾的競選運動中占有特殊重要位置。在爭奪入主白宮的過程中,就國際局勢,他也發表了一些清醒的見解。艾森豪威爾反對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他說:“俄羅斯、西伯利亞和中國是不可能占領的。即使共產黨撤退,讓出了地盤,美國也無法去填補這些真空地帶。”對於一旦發生戰爭,西歐是否能給美國以有效的軍事援助,艾森豪威爾也非常懷疑,他明確表示:“在現代戰爭中,取勝的惟一途徑便是製止發生戰爭。”
艾森豪威爾明白,擴大朝鮮衝突的方針,孕育著外交連續反應的危險。因此,進攻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是一次對外政策的冒險,它給美國帶來的嚴重後果是顯而易見的。朝鮮戰爭證明,靠武力解決亞洲爭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而且它已使美國的對外政策在亞洲人民的心目中名聲掃地。不僅需要尋找解決朝鮮問題的辦法,還要製定美國新殖民主義政策的長期方針。1952年10月1日,艾森豪威爾宣稱,朝鮮戰爭的主要擔子應當由南朝鮮人自己承擔,而不是美國人。這位未來的美國總統說:“我們不想讓亞洲把西方的白種人看成是自己的敵人。假如那裏必須進行戰爭,就讓它是亞洲人打亞洲人的戰爭,而我們要支持的是捍衛自由事業的一方。”
競選運動接近尾聲。艾森豪威爾考慮到現實的政治局勢,便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去注意億萬選民感到最迫切的難題。經過調查和考慮,艾森豪威爾明確地意識到,朝鮮戰爭的和平解決勢在必行。10月29日,這位總統候選人宣稱,美國不應永遠陷在朝鮮的陷阱裏,在這個國家的土地上,美國隻是在同真正敵人的輔助部隊作戰。11月3日,艾森豪威爾進一步強調:“和平事業是自由人民眼中的瑰寶,新政府的第一個任務便是結束這場涉及美國千家萬戶、孕育著第三次世界大戰危險的悲劇衝突。”
為了爭取更多的選票,在以後的幾個星期中,艾森豪威爾小心地降低他評論民主黨腐敗的調子,而和其他共和黨人加強了對政府中共產黨同情者的攻擊。反共產主義的刺耳聲調使艾森豪威爾的一些東海岸支持者感到不安,尤其是愛德華·米德·厄爾。厄爾是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厄爾寫信給艾森豪威爾,談到他聽到或者在報上看到對艾森豪威爾的劇烈抨擊時,他感到的“精神上的痛苦”。艾森豪威爾非常尊重厄爾,而厄爾顯然觸到了他的痛處,或者引起某些內疚。他在回信中指出,民主黨人造成了麥卡錫主義的橫行。然而,他仍“譴責不公正的指控”,並說“我不寬恕不公平”。此外,艾森豪威爾還向美國人民許諾,如果他當選,他將給他們帶來和平與繁榮,平衡的預算,聯邦政府機構的精簡,白宮的尊嚴,並結束在華盛頓的共產主義和腐敗現象。艾森豪威爾認定這是美國人民所最需要的。
11月4日,選舉的結果是艾森豪威爾贏了。艾森豪威爾獲得33936234張選票,而史蒂文森獲得27314992張選票。換句話說,就是艾克贏得55.1%,史蒂文森隻贏得44.4%的選票。艾森豪威爾獲得442張選舉人的選票,而史蒂文森僅獲得89張。艾森豪威爾在共和黨候選人名單中到處領先,尤其使他高興的是,他在威斯康星州比麥卡錫多得十萬張選票。這樣,艾森豪威爾就設法使共和黨在國會中占了多數。艾森豪威爾擊敗了民主黨人順利地登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