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從將軍到總統(1)(2 / 3)

艾森豪威爾非常善於籌集基金。他從不直接要求捐款,但是,他給他的有錢朋友和熟識的人們寫了很多信,解釋哥倫比亞大學各方麵計劃的情況。他向他們清楚表明,如果他們捐款“幫助哥倫比亞來幫助美國”,他會認為這是對他個人的支持。有一次艾森豪威爾專程到得克薩斯,去見一些石油富豪,他設法為哥倫比亞大學籌集到近50萬美元。艾森豪威爾能夠籌集到大筆的錢,部分地是由於他的介紹和熱忱,但主要是由於這些施主們知道,這是與艾森豪威爾將軍建立或保持良好關係的方法。

在哥倫比亞任職期間,艾森豪威爾一麵主持校務,一麵撰寫回憶錄。1948年,他的《遠征歐洲》第二版問世。這部書引起了巨大反響,也給作者賺得了不小的收入。征稅機關考慮到艾克不是專業作家,向他提供了特殊的征稅優惠,作者的純收入達476250美元。到1966年底,《遠征歐洲》一書在美國銷售量達170萬冊,還被譯成了22種文字。

許多關於他的傳記作者都肯定,艾森豪威爾離開軍隊到哥倫比亞大學任職隻是他要入主白宮的一個跳板。他們指出,按照美國的傳統,國家總統必須具備一定的文職工作經驗,而德懷特缺少的正是這個。

當然,作為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艾森豪威爾也會忙裏偷閑,指導一下哥倫比亞大學足球隊。

北約武裝部隊總司令

艾森豪威爾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一職後,幾乎把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了這項他自認為非常新鮮而富有挑戰的工作當中,可惜,他在校長位子上呆的時間並不長。正當他已完全適應和習慣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工作與生活時,西方帝國主義集團對社會主義國家發動的“冷戰”開始了。這場冷戰涉及經濟、意識形態、政治、外交、軍事等各個領域。

1949年4月,一個冷戰的新產兒,北大西洋的政治軍事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了。根據參加國首腦們的一致意見,艾森豪威爾將軍是領導這個組織的最合適的人選。

1950年12月18日,艾森豪威爾和他的妻子一起正在經俄亥俄州前往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分院。在火車上,艾森豪威爾接到了杜魯門總統的電話通知。杜魯門將北約成員國首腦們的一致意見告訴了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後來回憶說:“這一通知讓我感到非常失望,我必須重新改變自己已經走上正軌的生活習慣,動身去歐洲。”但是,他又肯定地說:“我對北約的觀點是深信無疑的。在我看來,西方文明的前途有賴於它的成功。”

就這樣,艾森豪威爾開始走上一條冷戰之路,而且成了一名冷戰的旗手。

1951年1月7日,艾森豪威爾來到巴黎,他的責任是領導西方大國——北約成員國的陸、海、空軍隊。艾森豪威爾為建立這個政治軍事集團的武裝部隊,傾注了大量心血。艾森豪威爾聘請蒙哥馬利元帥擔任最高司令官的副職。這是一項準備戰爭期間英美進行政治軍事合作的政治交易。在北約組織者們看來,聘請蒙哥馬利擔任這個集團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爾的副職,為的是突出英美在新的政治軍事同盟中的團結。艾森豪威爾又聘請了艾爾弗雷德·格倫瑟中將擔任他的參謀長。“五角大樓”對格倫瑟的評價是:他既是一位優秀計劃專家,又是一個全軍最好的橋牌手。盡管艾森豪威爾為壓縮編製盡了最大努力,在巴黎的北約司令部駐地仍聚集了來自12個國家穿著40種軍裝的200名軍官。

北約的創建者想盡量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鬥傳統,使這個“冷戰”的畸形兒儀表堂堂。他當選美國總統之後,仍把所謂大西洋團結,全麵加強在美國庇護下的北約參加國集團的原則,作為其所有外交活動的基礎。像北約所有戰略家一樣,艾森豪威爾不斷重複一個觀點:隻有西方的政治軍事統一,才能使資本主義世界免遭“共產主義威脅”。在蘇聯製成原子武器之後,他宣稱:“現在美國人在本國曆史上第一次被迫生活在受到完全毀滅危險的條件下。”

“蘇聯威脅”這個可怕的東西,當時已被利用來混淆西方國家的輿論視聽,並成為帝國主義集團奉行侵略的對外政策的借口。

艾森豪威爾所以叫嚷“共產主義威脅”,主要是在政治上和西方右翼集團保持一致。這些反動集團正企圖聯合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阻撓世界民族革命運動的發展。歐洲地區在美國對外政策中的地位過去和當時都異常重要。世界社會主義體係的建立,改變了歐洲大陸的整個麵貌。歐洲已成為兩種體係鬥爭的中心,它在很多方麵決定著整個國際生活的發展。

在北約成立之後,兩種對立的社會經濟體係的利益衝突,在地球上的這個地區就特別激烈了。艾森豪威爾作為北約武裝部隊的最高司令官,積極推行美國侵略性的對外政策,而在這個政策中,歐洲的地位又至關重要。在這種情況下,身居北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官要職的艾森豪威爾是怎樣理解自己的任務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