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繼他的三軍參謀長的電報之後,丘吉爾也親自要通了艾森豪威爾辦公室的電話,向他提出抗議,並給艾森豪威爾發去一封長長的電文:

“……我並不認為柏林現在已失去它的軍事意義,更不認為它已經失去政治意義。柏林的陷落將對整個德國的抵抗在心理上產生深刻的震動,一旦柏林陷落,大多數德國人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放棄抵抗……依我看,隻要柏林一天飄揚著德國旗幟,這個城市就仍然是德國最關鍵的地方。”

為了平息英國人的不滿,艾森豪威爾在3月30日向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遞送了一份關於他的計劃的完整的摘要。令人覺得好笑的是,這個函件原先恰好是由盟軍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的一名英國軍官起草的。

這是對你們來電的答複。

在卡塞爾地區的會合完成之後,隻要對這次突擊的決定性方向略加考察,就可以看出,在目前情況下,主攻方向應該指向萊比錫地區,這個地區集中了德國絕大部分的殘存工業能力。據認為,德國政府的各個部也將遷往這個地區。我的計劃並沒有把蒙哥馬利的英國部隊和加拿大部隊調到南麵。你們將注意到,他的右翼將沿漢諾威——維滕堡這條總軸線向前推進。我隻不過是遵照布魯克陸軍元帥一直強調的原則,決定把兵力集中在主要的突擊方向上。我的計劃隻是,在從卡塞爾到萊比錫的中路推進這一作戰地段中,把美軍第9集團軍撥歸布萊德雷指揮。當然,我們應該在那個地區的西方一側與蘇軍會師。此計劃清楚地表明,在鞏固這個陣地的同時,美軍第9集團軍將開去協同英國和加拿大軍隊以肅清整個海岸沿線至呂貝克以西一帶的敵軍。

我們認為,為此次行動準備好兵力以後,我們可以開始向東南推進,防止納粹占領山區庇護所。

我願意指出,柏林本身已不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目標了。它對德國人已沒有多大價值了,甚至德國政府也正準備遷到另一個地區去。現在重要的問題是,要集中我們的兵力進行一路推進。與分散使用兵力相比,這樣將更加迅速地攻陷柏林,解放挪威,獲得海運設施和瑞典的港口。

我想要指出的另一點是,德國北部的所謂“好地形”在這個季節實際並不好。那個地區江河交錯,交通不便,而且在這個季節十分潮濕,不如我正準備發動主要攻擊的高原地區那樣便於我們快速行動。

很自然,我的計劃是靈活的,我必須保留行動自由,以應付變化不定的形式。最大的靈活性來自於在中路集中最大規模的兵力。

艾森豪威爾的意見受到了以馬歇爾為代表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全麵支持,馬歇爾公開表示,艾森豪威爾與斯大林進行的聯係的程序是出於作戰的需要,最高統帥應該繼續自由地與蘇軍總司令保持聯係。而在德國境內的戰役已經發展到應由戰地司令來決定采取什麼措施的時候了,有意識地不去打擊敵人弱點的做法看來是不妥當的。盟軍的惟一目標應該是迅速而徹底地奪取勝利。美國參謀長們認識到存在著一些與最高統帥不直接相關的因素,但是他們認為,最高統帥的戰略構想是正確的,必須給予充分的支持。

當然,丘吉爾並不想放棄自己的觀點,在與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聯係沒有取得進展的時候,丘吉爾又想把目標轉移到羅斯福總統身上。在給羅斯福總統的信中他寫道,如果有人認為他希望損害最高統帥的威望,這種損害即使很輕微,他也會感到很憂傷。他在表示了其對艾森豪威爾將軍的完全信任之後,重申了他的戰略考慮。他強調,如果讓俄國人奪取柏林,那麼將會產生這麼一個印象:他們是這場共同勝利的主要貢獻者。這一虛幻的感覺可能對將來產生嚴峻的和難以克服的困難。

然而,這個時候的羅斯福已經生命垂危,他於4月12日逝世。當時的美國軍政大權是掌握在馬歇爾手中,而馬歇爾是完全支持艾森豪威爾的。因此丘吉爾始終未能改變這位盟軍總司令的決斷。

不過,艾森豪威爾對英國人的批評、抗議是十分反感的。他在《遠征歐洲》一書中寫道:

根據1月份所作的,並經聯合參謀長會議同意的安排,我認為將這項計劃通知斯大林大元帥完全是我職權範圍內的事。但是,我們很快發現,丘吉爾首相激烈反對我的這個行動。他不同意這項計劃,並堅持認為,由於目前戰役已接近尾聲,部隊的調遣已具有政治意義,這就要求在發展廣泛的作戰計劃方麵應有政治領袖的過問。他顯然認為,我與斯大林元帥的通信,已經越出了我隻在單純軍事問題上與莫斯科聯係的職權。他非常失望和不安,因為我的這項計劃沒有用能從美國部隊中抽出來的所有兵力首先支持蒙哥馬利向前挺進,以便不顧一切地試圖在俄國人之前去占領柏林。丘吉爾先生把他的意見送給了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