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在3月的最後幾天裏,就在盟軍橫渡萊茵河的時候,形勢也已經出現了新的變化。1944年9月,當盟軍最高統帥部確定作戰計劃的時候,盟軍與蘇軍分別在西、東兩條戰線上與德國人僵持著,距離柏林的距離幾乎一樣遠。但是,現在,蘇軍的冬季進攻中取得了巨大的戰果,已奪取了奧得河口離柏林35英裏的盧賓橋頭堡。同時,蘇聯人在這裏集結了100多萬軍隊,準備隨時發動進攻。
蘇聯國內攻占柏林的情緒也在激昂著,蘇聯《真理報》報道說:“六個首都,六個國家!但是我們正在考慮第七個……柏林的壽命不長了!”《生活》雜誌在同一篇文章裏報道了俄國人的情緒:“在莫斯科,一夜接著一夜,人群有節奏的高呼:‘柏林!柏林!攻向柏林!’,並發射著2響、3響、5響的勝利禮炮。”
而此時,西方盟軍把魯爾口袋紮緊之後,分散的兵力仍主要位於距柏林250英裏之外的萊茵河以西,搶在德國人前麵奪取柏林的前景看起來也十分令人懷疑。
此外,艾森豪威爾還需要弄清楚發起一場直抵柏林的全力以赴的進攻會使美軍遭受多大的傷亡?結果出乎他的意料,他原以為在包圍柏林之前,德軍不會有什麼抵抗部隊,但是,布萊德雷卻告訴他,至少要付出10萬人的傷亡。“對於一個象征性目標來說,這是一個相當昂貴的代價了!”艾森豪威爾說道。
同時,最近幾個星期盟軍的情報部門報告說,納粹打算在奧地利阿爾卑斯山建立起避難所,希特勒將在那裏指揮遊擊戰爭。報告宣稱:“阿爾卑斯山由於其地形的性質本身,實際上是無法攻入的。這裏有著天然的屏障,這裏有著迄今為止所發明的最有效的秘密武器;在這裏,軍火在不怕轟炸的工廠中生產,糧食和裝備儲藏在其大無比的地下洞,一支經過特別挑選的年輕部隊將接受遊擊戰爭訓練,這裏足以裝備和指揮整個地下軍從占領國手中解放德國。”
盡管這份報告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德軍組織“民族堡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有那麼多的德國青年狂熱地崇拜希特勒。艾森豪威爾擔心,阿爾卑斯山易於防守,希特勒能夠從他的山中據點,糾集在德、意的殘餘部隊,把遊擊戰鬥無限期地堅持下去。
要想迅速、幹脆、利索地結束戰爭,艾森豪威爾認為盟國遠征軍必須占領阿爾卑斯山,這可能是一個比攻占柏林更重要的戰略目標。
於是,艾森豪威爾做出了他的決定:除非接到別的指令,他將隻進行一場反對希特勒的軍事戰爭。無論柏林在將來的東西方關係上具有多大的政治意義,現在已經不再是一個重要的軍事目標了。
艾森豪威爾的新作戰計劃引人注目。
在3月27日的記者招待會上,一名記者問艾森豪威爾:“你認為誰先進入柏林,是俄國人還是英美聯軍?”
艾森豪威爾回答:“單從距離上看,你就知道是誰了。”
記者又問:“這是否意味著改變了盟軍1944年9月挺進柏林的計劃?”
艾森豪威爾仍然回答:“單從距離上看,你就知道是了。”
“謝謝你,將軍。”這位記者滿意地坐下。
決心既定,艾森豪威爾於3月28日下午立即把這個新的軍事計劃送給了斯大林元帥,並寫了一封致大元帥個人的信。艾森豪威爾對斯大林說,他決定把主攻方向指向柏林以南,而把進攻德國首都的機會讓給俄國人。這樣就可以把這個國家切成兩半,使它失去作為一個整體來活動的可能性。
“情人”的爭吵
艾森豪威爾給斯大林的私人電報宛如一顆v-2火箭在英國戰時內閣的官員中間炸開,隨之又波及倫敦、華盛頓、莫斯科,可謂是反響強烈。
艾森豪威爾成了歐洲戰場的焦點人物,得站在中心與四麵八方的人對話。
英國的高級軍事將領對此深感震驚。陸軍參謀長布魯克怒氣衝衝地說:“首先,艾森豪威爾根本無權直接同斯大林交流。其次,他的電報是不可理解的,純屬信口開河,同我們事先一致同意的安排是完全矛盾的。”
之後,憤怒的軍官們沒有征求丘吉爾首相的意見就給美軍參謀部發去了一封長長的電報。他們說,艾森豪威爾直接給斯大林寫信是越權。更糟糕的是,決定改變進攻方向是一個嚴重的政治和軍事錯誤。他們還強調,英國情報界對關於所謂“民族堡壘”的謠傳根本不感興趣;在決定未來戰略時,不應予以考慮。
正如那些軍事首腦們一樣,丘吉爾也覺得艾森豪威爾幹了一件大蠢事。在戰爭這幾年中,盡管丘吉爾也像羅斯福一樣迫不及待地要打垮希特勒,但是他同樣擔心蘇聯共產主義可能帶來的威脅。因此,他曾不遺餘力地推遲開辟第二戰場的時間,積極要求取消“龍騎兵”作戰行動等。從雅爾塔會晤之後,丘吉爾越來越堅信東方麵臨的問題預示著未來的危機,蘇聯“已成了自由世界的致命的危險……必須立即建立一個對付蘇聯日益增長的影響的陣線……”在歐洲,這個陣線應該盡可能地建立在東方,因此,柏林應是英美軍隊的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