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蒙哥馬利躊躇滿誌地想一鼓作氣拿下柏林的時候,艾森豪威爾卻勒住了戰馬的韁繩,把攻占柏林的榮譽拱手讓給了蘇聯人。麵對英國方麵的百般責難,在馬歇爾的支持下,艾森豪威爾堅持了自己的新戰略計劃。……攻克柏林,納粹元首自殺之後,希特勒的繼承者玩弄起了分裂盟國的花招,尋求與西方的單獨媾和。但是,陰謀在艾森豪威爾麵前沒有得逞。最後,德國簽署了無條件的全麵投降書。盟軍的任務到此結束了,艾森豪威爾在度過了他一生中最激烈的年代後,也將開始新的生活選擇了……

1945年2月4日至11日,正當盟軍為渡過萊茵河而激烈戰鬥之際,英、美、蘇三國政府首腦在蘇聯克裏木半島的雅爾塔舉行了會議。這是繼德黑蘭會議之後,三國首腦舉行的又一次重要會議。此時的世界格局與1年前相比,早就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納粹德國麵臨全麵崩潰的命運,日本也處於日暮途窮的地步,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以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各國取得徹底勝利而告結束的前景確定無疑了。在這個時刻舉行雅爾塔會議,其中主要議題是討論關於打敗德國、鏟除德國軍國主義、對德占領、蘇聯對日作戰及戰後安排等問題。說白了,就是安排戰後各國的勢力範圍。

除了艾森豪威爾,盟軍最高司令部的其他將領可能誰也沒有意識到《雅爾塔協定》的簽署會對盟軍渡過萊茵河之後的作戰行動產生重要的影響。

把柏林讓給蘇聯人

取得橫渡萊茵河的成功之後,蒙哥馬利躊躇滿誌。盡管他在首先渡河的競賽中輸給了巴頓,但是他有信心要比巴頓更早地攻下柏林。

3月27日,蒙哥馬利宣布了下一步的軍事計劃,他命令部隊最大量地使用裝甲武器,大膽挺進,直指易北河。在給英國陸軍參謀長布魯克的電報中,蒙哥馬利對他的計劃作了更為詳細地說明:“我的目標是向易北河挺進……我的戰術司令部移動的路線將是韋塞韋——明斯特——赫爾福德——漢諾威,從那裏經過高速公路直搗柏林,我希望如此。”

僅那一天,蒙哥馬利就投入了20個師和1500輛坦克,把在萊茵河對麵的橋頭堡發展到深25英裏、寬35英裏。與此同時,第21集團軍群及辛普森的第9軍已經與巴頓的部隊彙合,形成對魯爾的全麵包圍。這樣,他們就能進行期待已久的、對下薩克森平原地區的突破,把戰線徑直推向易北河和柏林。

然而,就在第二天夜間,蒙哥馬利卻收到了一封令他目瞪口呆的信。這封信是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寫給他的,信中要他一旦完成魯爾地區的包圍,就把辛普森的部隊還給布萊德雷。同時,布萊德雷的部隊將向萊比錫發起進攻,蒙哥馬利今後的任務就僅僅是“保護布萊德雷的北翼”了。

把辛普森的部隊歸還布萊德雷指揮,這是早晚的事,因為此事在英美之間爭吵了幾個月。但使蒙哥馬利大惑不解的是,艾森豪威爾竟改變了讓他攻占柏林的計劃。

早在1944年9月,當英美聯軍即將挺進德國時,最高統帥部的參謀們就草擬了一份最後攻勢的建議:“我們的主要目標必須是及早攻克德國最重要的目標——柏林。”明確規定由蒙哥馬利指揮的第2l集團軍群向魯爾以北挺進,直取柏林,布萊德雷的第12集團軍群擔任支援任務。同時,在那份計劃上,還明確表示,希特勒的首都作為德國殘餘力量的象征,在政治上和心理上是很重要的,指出:“柏林顯然是我們的首要目標。”

蒙哥馬利對於這個時候取消他的攻勢大惑不解,“這個短見的美國佬!”蒙哥馬利在心裏痛罵艾森豪威爾,不得不暫時勒住了戰馬。但是,他心底仍希望能夠通過英國政府的斡旋,繼續這場戰鬥。

放棄對柏林的進攻,意味著把攻克柏林的榮譽拱手讓給了東線的蘇聯人。不僅是蒙哥馬利,很多人都對艾森豪威爾的決定感到大惑不解。

事實上,艾森豪威爾的這一決定,既有著軍事上的考慮,也有著政治上的考慮,並充分體現了他作為政治家的偉大潛能。

說明這一點,我們還要談到雅爾塔會議。早在雅爾塔會議召開之前,1943年的晚些時候,由美、英、蘇等諸方代表組成的“同盟國管製委員會”就已經在倫敦成立,以研究未來各自對德國的占領問題。艾森豪威爾曾經看到過最初的占領計劃,並注意到蘇聯占領的地域大致是從捷克斯洛伐克的頂端向西沿奧托班至愛森納赫,然後向北,包括馬格德堡和維滕具爾格,但不包括漢堡和呂貝克。當時,艾森豪威爾就向羅斯福總統提出過,占領德國不應劃分特定的國家占領地。如果真的要劃分的話,盟軍在西部戰線將抵達一條比“同盟國管製委員會”所同意的更遠的界線。但是,羅斯福總統已經決定遵守委員會劃定的邊界,並痛快地在《雅爾塔協定》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樣,艾森豪威爾心裏很清楚,即便是盟軍占領了柏林,最後也要按《協定》的劃分,將所占領地交還給蘇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