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3月5日。萊茵河西岸杜塞爾多夫以北的敵軍已被基本肅清。第二階段“伐木工行動”由布萊德雷的第12集團軍群實施。在這個行動中,美軍第1集團軍的霍奇斯將軍接受了兩項任務:一是協同辛普森同時向北攻擊,保護第9集團軍的右翼;二是向萊茵河挺進,並向南與摩澤爾河以北沿萊茵河由北而來的巴頓第3集團軍相連接。這是一次完全由美軍進行的鉗形運動。
“伐木工行動”進展迅速,巴頓的第3集團軍迅速渡過了烏爾河,除了維安登近之外,在其他所有地方都突破了齊格菲防線。當3月5日美軍在全線開始進攻的時候,巴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向前推進。到那一天,柯林斯的第7軍已渡過埃爾夫特河,並出人意料地抵達科隆郊外。
到3月7日,第3集團軍第4裝甲師一路打到摩澤爾以北萊茵河畔的安德納赫。科隆穩穩當當落到了美軍的手中。與此同時,美國第1集團軍正從東麵向萊茵河逼近。“伐木工行動”的兩條鉗子就要合攏了。
3月7日的晚上,艾森豪威爾正在凡爾賽做東招待李奇微將軍和其他的空降部隊指揮官吃晚飯。這時來了一個打給他的電話。
“艾克,我給你帶來了一個好消息!”電話線那頭傳來了布萊德雷抑製不住的興奮的聲音。這確實是一個爆炸性的消息,從波恩向南朝雷馬根推進的第9裝甲師的比爾·霍格的b戰鬥群發現了一座可以使用的鐵路橋。
要知道,奪取萊茵河上一座完整的橋梁談何容易。自拿破侖以來,還沒有一支外國軍隊能夠渡過萊茵河。德軍為了阻止盟軍,在每座橋梁下都安放了足夠的炸藥。一旦感到大橋危機,德軍就會瞬間將其炸毀。之前,辛普森將軍等人都曾費盡心思想占領一座能夠跨過萊茵河的橋梁,但都失敗了。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座座橋梁被炸飛。
在跨越萊茵河的所有橋梁中,雷馬根大橋也許是最不被盟軍看好的大橋了。的確,經過雷馬根大橋的所有公路,路麵都很差,而且即使是過了雷馬根大橋,迎接盟軍的將是一片群山聳立的茂密森林,隻有一些難以使用的公路蜿蜒期間。因此,盟軍最高統帥部在製定作戰計劃時,誰也沒有把雷馬根大橋當作部隊可以通過的橋梁。
德軍也犯了同樣的錯誤,沒有及時炸毀雷馬根大橋,隻是在橋麵上留下了幾個坑。然而,當萊茵河上的其他大橋或被炸毀或無法通過時,雷馬根大橋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在這之前,他們從未想到過盟軍會在這個地方渡過萊茵河,盟軍也從未料到能揀到這麼一個大便宜。布萊雷德已經派了四個師過河,用來保護這個橋頭堡和對付德軍的慌忙反撲。
艾森豪威爾毫不猶豫地說:“好,布萊德雷,我們原來預料會有很多師會被牽製在科隆周圍,但現在那些部隊可以解脫出來了。去吧,至少把5個師的部隊連同所有確保我們立足所必需的東西開過去。”
艾森豪威爾在街頭拉選票,尋求連任。
艾森豪威爾放下電話,向各位指揮官傳達了這一消息,頓時餐廳裏響起了一片歡呼聲。艾森豪威爾舉起酒杯,說道:“這可能是我們的一個轉折點。”
與此同時,希特勒正為雷馬根大橋一事而心煩意亂。
早在盟軍發動萊茵蘭戰役之初,德軍就已經意識到盟軍的意圖了。2月25日,西線總指揮倫德施泰特元帥再次向希特勒請令:“如果不全麵撤出萊茵河,整個西線將徹底崩潰。”
然而,當時希特勒並不理會他絕望的呼喊。
2月27日,當倫德施泰特再次要求在魯爾河和墨茲河的交彙處稍稍後撤時,一封希特勒親自簽署的電報到來了,電報通知倫德施泰特,全麵撤退,連考慮都不能考慮。
幾天之後,希特勒甚至在一次會議上當眾取笑了倫德施泰特,他說:“這些人完全沒有遠見性,後撤意味著把一個災難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我不相信盟軍能夠輕易地通過萊茵河天塹。”
但是,不到一個星期,雷馬根大橋就失守了,希特勒明白,盟軍可能將順著這座大橋長驅直人。他決定懲罰那些丟失大橋的負責人,並順便借機第二次撤掉龍德斯泰特的職。
意大利的德軍指揮官凱塞林被希特勒任命收拾殘局,希特勒向他交代:“西線最薄弱點就是雷馬根大橋,就是在那兒,需要刻不容緩地改變被動局麵。我肯定,這一點你能做到。”
目送凱塞林離開,希特勒突然覺得很疲憊,對於能否奪回失去的大橋,他心裏也是一點底也沒有。
其實,希特勒是沒有理由責怪別人的。如果不是他固執己見的命令,龍德斯泰特就會及早將部隊撤回西岸,早日炸掉大橋,也不會出現今天的局麵了。
雷馬根橋頭堡到3月9日擴展了三英裏的縱深。占領和鞏固這個橋頭堡將大大地縮短歐洲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