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3月10日,盟軍已控製了摩澤爾河以北整個萊茵河西岸,隻有摩澤爾河以南的帕拉廷納特還留在德軍的手裏。現已到了進行萊茵蘭戰役的第三階段“低調行動”的時間了。
這次行動由德弗斯的第6集團軍群所屬的帕奇的美軍第7集團軍實施。在此之前,第7集團軍嚴格奉命在英德河後麵進行戰術防禦,他們1月底曾在這裏阻止了德軍布·拉斯科威茨的“北風行動”。這次進攻於3月11日在比較困難的情況下開始了。第7集團軍原在齊格菲防線上建立了強大的防禦工事,從而推遲了“低調行動”計劃的實施。
為使德弗斯的任務更容易進行,巴頓奉命渡過摩澤爾河,向上推進到齊格菲防線後麵的萊茵河。在10天當中,巴頓沿萊茵河向曼海姆前進了將近100英裏,離帕奇在勞特堡的前鋒隻有大約30英裏。與此同時,帕奇在他的整個前線前進了大約25英裏。
到3月22日,德軍的最後一座橋頭堡失守了,盟軍的戰線現在沿整個萊茵河鞏固下來了。希特勒拒絕撤出萊茵蘭地區,使德軍付出了大約25萬人被俘的代價,被打死打傷的德軍可能還有6萬人。搶渡萊茵河
“我將是第一個渡過萊茵河的人!”這是巴頓早就許下的宏願。
但是,看起來這個願望是實現不了,因為艾森豪威爾命令布萊德雷和巴頓給擔任主攻的蒙哥馬利進行穿插支援。
巴頓對於讓自己在今後的戰鬥中又擔當配角感到很不痛快。他認為在戰場上流血犧牲的大部分是美軍士兵,美國人應理所當然地戴上取得最後勝利的光榮桂冠,況且自己的部隊正處於最理想的主攻位置——前麵的地形適合大規模的坦克作戰。他為自己每次都隻能得到一些殘羹冷炙而抱不平,他再次向艾森豪威爾表示抗議,但仍然是無濟於事。
根據艾森豪威爾的原計劃,巴頓第3集團軍要部署在摩澤爾河、索爾河和奧爾河一線,在2月6日發動進攻,一舉摧垮從薩爾勞滕向北至聖維特之間的“西壁”防線。
但是就在巴頓枕戈待旦之際,情況有了變化。艾森豪威爾命令第3集團軍不得采取任何行動,原地防守待命。原來,蒙哥馬利即將在北麵發動進攻,為了擴大進攻力量,要從第3集團軍抽調好幾個師,以便盡快控製下萊茵河地區。這樣,在德軍一旦崩潰時,就能夠迅速地開進德國。同時,為保護蒙哥巴利指揮下的第9集團軍的右翼,第1集團軍要向科隆進攻,以切斷萊茵河西岸敵人的退路。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蒙哥馬利獲得更多的物資保障和右翼安全,巴頓的第3集團軍不得不原地防守,處於停頓狀態。
這一次,巴頓徹底地被激怒了,他高聲大罵道:“艾克,蒙哥馬利,你們兩個該死的混蛋,你們為什麼老是抓住我不放,我寧願與德國佬打仗,也不願與你們這兩個魔鬼糾纏。”
於是,巴頓決定違抗上級的命令,照自己的計劃行事。他坦白地對部下說:“讓我們美軍呆在這裏袖手旁觀,這是一種愚蠢而又不光彩的結束戰爭的辦法。先生們,我們是決不會幹愚蠢和不光彩的事情的。2月6日,第3集團軍將按原計劃準時發動進攻,希望大家在攻擊發起前,對這一事件守口如瓶,嚴守秘密。我們要讓北麵的那些先生們隻有從他們的地圖上看到我們的行進路線時才明白我們所幹的這一切。”
與巴頓有著相同處境的布萊德雷非常理解巴頓的心情,對於巴頓的“造次”,布萊德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默許了,隻是提醒巴頓說:“如果蒙哥馬利覺察到這一行動並加以反對的話,就說這一作戰是‘進攻性防禦行動’。”
2月6日,艾佛爾戰役打響了。第一天進攻部隊進展十分順利,第7軍向基爾河漸漸逼近,第20軍肅清了薩爾河與摩澤爾河三角地帶的德軍。2月12日,第8軍順利完成了對萊茵河以西地區德軍的清剿任務。至此,艾佛爾戰役勝利結束。
艾佛爾戰役結束後,巴頓指揮的部隊被特裏爾城擋住了去路。特裏爾是德軍在該地區的軍事要地,守軍力量雄厚,地形複雜,易守難攻。但是,巴頓卻一心想吞掉這隻攔路虎,作為艾佛爾戰役的額外補充。但是,要拿下特裏爾,巴頓必須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兵力不足;二是沒有得到上級的批準。
巴頓的智慧終於派上了用場。2月14日,巴頓在科德曼上校的陪同下,前往巴黎,借休假的名義開始了他的斡旋之旅。
其實,巴頓的真實目的是爭取得到進攻特裏爾所需的裝甲部隊——第10裝甲師。第10裝甲師原先隸屬第3集團軍第20軍的,後來在阿登戰役前按照艾森豪威爾的指令調撥歸第8軍指揮,阿登戰役結束之後,第10裝甲師就成為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預備隊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