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使用歐洲的最傑出的軍隊發動了這場戰爭,而今天我得到的卻是一堆肥料。我已經沒有將領了,我的將軍們都是無能之輩,軍官們已不是指揮員,部隊一團糟……如果你讀到關於俄國軍隊情況的估計,他們也一團糟。可是,他們同樣地把仗打了下去。因此重要的是人的永恒的質量,這是軍事職業真正的基礎。”
“歸根結底,這些素質表現在忍耐力、不屈不撓和堅定的決心中。這是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天賦若非建立在不屈不撓的精神與狂熱的決心中,那麼它隻是一束幽靈之火。這是人類存在中的最為重要的東西……一個人還要有主宰自己的狂熱的決心和自信的膽識,才能夠創造世界曆史。”
確實,希特勒至今還保存著征服世界的狂熱決心,堅持認為目前的戰爭是一個誰能堅持下去的問題,誰能堅持得更久,誰就能在危險中得到一切。同時,為了獲得德國民眾的支持,希特勒還大肆宣揚說,如果美國人停止戰爭,“那麼,事情不會發生什麼變化,紐約仍然是紐約,芝加哥仍然是芝加哥,底特律還是底特律,舊金山還是舊金山,一點也不會變。可是,如果我們今天這樣說‘我們打夠了’,我們就會停止存在,德國民族就會停止存在”。
德國人民在很大程度上也普遍抱著以上這種態度。與1918年不同,當時,德國人民認識到失敗已是不可避免的時候,革命和造反便遍布了德國皇帝的整個國土。但1945年的情況不同了,一方麵,納粹用其各種各樣的恐怖手段,在人民中成功地建立了比威廉皇帝統治更為廣泛的權力基礎。由於老百姓害怕希特勒對叛逃軍人家庭成員進行懲罰,這使他們更加自願地支持希特勒。另一方麵,納粹用種種欺騙和蒙蔽手段,煽動起德國人民的民族沙文主義,使更多的將納粹視為民族複興標誌的群眾支持戰爭。這樣,許多德國人仍在熱切地盼望德國秘密武器將會得到發展。
蘇德兩國的曆史淵源,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德國民眾決定戰鬥到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在1917年退出了戰爭,而現在蘇軍已經在1月20日踏上了德國的土地,並且正在蹂躪德國的主要地區。
當然,促使德國人繼續進行戰爭的最主要原因還是盟軍要求德國“無條件投降”。早在兩年前的1943年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美、英、蘇等國便就這一條件達成共識。這對於德國人來說,已經排除了任何分別向西方盟國投降的可能性。戈培爾宣布,德國人現在不要指望能從美國和英國那裏得到比俄國好一些的對待了。
所以,德國人民的態度可以概括為:如現在投降,便將失去一切,而堅持下去,興許會有天助。他們現在正為自己家園同時在東部和西部進行戰鬥。雖然有一些人願意投降,但絕大多數人以頑強的決心繼續戰鬥。
“萊茵蘭”戰役
阿登戰役接近尾聲之時,因希特勒阿登反攻而擱淺的盟軍西線進攻計劃又重新拾了起來。經反複研究論證,1月中旬,艾森豪威爾把西線進攻計劃呈報給盟軍最高統帥部。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在蘇軍大舉進攻,嚴重威脅柏林以後,希特勒不得不從西線調出7個師去加強對東線的防禦,西線隻留有59個師的兵力。但是,他們企圖依托沿西部邊境線構築的齊格菲防線和天然障礙萊茵河,阻止盟軍向德軍本土推進。
齊格菲防線猶如一道堅硬的外殼,保護著德國的西部邊界。齊格菲防線北起荷蘭安平東南,南至瑞士與德國邊境,全長約600公裏。防線北段在萊茵河以西,南段在萊茵河以東,防護著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攻破齊格菲防線,即破壞了德國的經濟命脈。
為了盡快打破這個防禦外殼,向德國本土推進,艾森豪威爾把這個總的軍事行動計劃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突破齊格菲防線,肅清萊茵河以西的德軍;第二步強渡萊茵河,並合圍魯爾地區的德軍集團;爾後發動最後進攻,進抵易北河與蘇軍會師。
為了突破齊格菲防線,艾森豪威爾決定發起“萊茵蘭”戰役行動。
在該行動中,艾森豪威爾把蒙哥馬利指揮的第2l集團軍群部署在北部下萊茵河地區,並決心在這裏實施主要突擊;把布萊德雷指揮的第12集團軍群部署在萊茵河中遊地區,在中路突破最堅固的部分;把德弗斯指揮的第6集團軍群部署在南部薩爾盆地,配合中路部隊實施向心突擊,殲滅那裏的德軍集團。
具體要求是,蒙哥馬利要消滅萊茵河以西和摩澤爾河以北的敵軍部隊,並準備把主力放在魯爾以北強渡萊茵河;美軍第1和第3集團軍要沿著普呂姆一波恩總軸線向東北推進,隨後在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的南麵發起一次進攻。摩澤爾以南的戰線此刻仍然嚴格地保持防禦狀態。
這一計劃高度體現了艾森豪威爾作為盟軍最高統帥的智慧和經驗,戰役勝利完成後,盟軍最高統帥部的參謀長史密斯曾評論說:“在我所知的戰役中,這一次是最不走樣地按照製定計劃的指揮官的規定執行。除了一個小小的例外,戰役完全按照最高統帥原先的估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