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選擇的進攻發起地為盧森堡、比利時和德國交界處的阿登地區。這個地區位於霍奇斯的美軍第1集團軍和巴頓的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霍奇斯負責地區的北部,巴頓負責南部,之間大約85英裏寬的防區則由剛從第3集團軍轉交給第1集團軍指揮的第8軍防守。

之所以選擇這一地區,是因為希特勒認為該地區是“現有部隊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線單薄,他們也不會料到德國人會發起襲擊。因此,充分利用敵人毫無防備的因素,在敵機不能起飛的氣候下發起突然襲擊,我們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的突破。”因此,希特勒要決心不顧一切地推行這項計劃。

被希特勒不幸而言中。盟軍確實不僅認為阿登地區不適宜自己發起進攻,而且也忽視了它可能成為德軍用來作為進攻的路線。

阿登地區的對麵除了幾乎無法通行的艾弗爾地區,似乎不存在任何東西。對這一地段,盟軍本來認為這一地區即使被德軍占領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因為,阿登和艾弗爾地區從未被看作是必須奪取的“關鍵地區”,隻是一個障礙而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福克就曾經說過,“阿登是個幾乎無法穿過的地段。”

當然,盟軍的指揮官並沒有忽視這片森林的曆史。在過去的75年中,德軍曾數次派出過不同規模的部隊通過這個森林密布、道路不便的山區對法軍作戰,其中兩次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最後一次是在1940年的5月和6月,當時,納粹的裝甲部隊在龍德施泰特的率領下,越過了阿登山脈,在色當渡過了默茲河,之後迅速地沿著高原挺進到法國海岸,直接導致了英軍從敦刻爾克的撤退和法國的投降。

但是,如今,四年前的老對手龍德施泰特已經被希特勒解除了職務。同時,盟軍已經建立起力量空前強大的戰爭機器,它具有法國在1940年所缺乏的一種重要的戰爭決勝因素——機動性。盟軍部署在這個地區的美國陸軍部隊,都裝備著很多坦克和卡車,可以以閃電般的速度進行機動。

更為重要的是,盟軍許多將領認為,希特勒已經從這一地區發動過兩次襲擊,難道他還在這同一地區進行第三次進攻嗎?一次毫無勝利希望的反攻?而這樣做,隻能導致德國更快的失敗。因此,甚至有人說:“我倒希望德國人進攻。”

在盟軍指揮官中,有一個人直覺地預言,德軍也許會冒這樣一個巨大風險,對阿登地區發起大舉進攻,這個人就是巴頓。他在11月24日的日記中寫道:“第l集團軍正在犯一個嚴重的錯誤,將第8軍留在固定的位置上,德軍極有可能正在他們東邊集結。”然而,巴頓的預測並沒有引起其他人的重視。

當然,艾森豪威爾並未排除德軍在這個地區采取行動的可能性。有一次,艾森豪威爾對著地圖,用鉛筆在這條戰線上標下每一個師的位置,他曾經不止一次地提到過美軍在這個地區兵力薄弱的情況。有一次他還評論說:“我們也許可以在我們的手裏發現一個‘淘氣的小凱塞林’。”

在艾森豪威爾的敦促下,布萊德雷也認真地考慮過這種形勢。為此,布萊德雷還特地跑到阿登山區一趟,同負責那個地區地麵作戰的第8軍司令米德爾將軍詳細地討論了前線的情況。因為,米德爾的第8軍部隊當時就部署在阿登山脈中段的巴斯托尼。

布萊德雷和米德爾一起巡視了這個樹木繁茂的前線,兩個人走在被濃蔭遮蔽的小路上,討論著該地區的布防情況。

米德爾對布萊德雷說:“將軍,你覺得由3個師防守88英裏長的戰線是否——”。

米德爾沒有把話說話,而是用疑問的語氣把問題交給了布萊德雷。

布萊德雷停住腳步,看著米德爾,“你怎麼認為?”

“現在我們每個師的人員都缺編很多,如果德軍從該地區發動進攻的話,我擔心——”米德爾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慮。

“別擔心,特羅伊。他們不會從這個地方上來的。”布萊德雷寬慰米德爾。

“也許不會,布萊德雷,但是他們以前從這裏通過幾次。”米德爾補充道,“不過,我個人認為,德軍在阿登的進攻將無法實現任何戰略目標。”

“如果德軍真的從阿登發動進攻的話,你有什麼考慮呢?”布萊德雷詢問道。

米德爾考慮了一會,回答說:“如果他們真的從這裏來,我們可以往後撤到默茲河一帶進行阻擊作戰。毫無疑問,我們可以遲滯他們的前進,直到你打擊他們的側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