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四位高級將領正低聲猜測元首有什麼驚奇的消息需要發布時,希特勒走進來了。希特勒沒有說話,隻是衝他們點了點頭。希特勒的目光在每個人的臉上停了一會,但依舊保持沉默。

半晌,希特勒用其特有的略帶尖細和沙啞的噪音開口了:“約德爾將軍,請你再對我們目前的困難境況說一下吧?”

約德爾遲疑了一下,但還是簡要地把情況彙報了一番:“目前,我們的盟友不是已經被消滅,就是已經或正在試圖轉向。德國的陸軍總數達900多萬人,但在過去的3個月中就已經傷亡120萬。”“不過”,約德爾頓了頓,“東線出現了短暫的間歇,因為蘇聯的夏季攻勢似乎已經結束了。但是在西線,我們正在阿登山脈經受一次真正的考驗。”

聽到“阿登山脈”這4個字,希特勒就像被注入了興奮劑,他大手一揮,打斷了約德爾的話頭,叫了一聲:“好!”

室內頓時變得鴉雀無聲,約德爾等人對元首的表現摸不著頭腦。

最後,還是希特勒親自開口了:“我們已經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我要反攻!”

“什麼?”幾乎每個人都在心裏懷疑希特勒是不是神經出了毛病。

“在這裏,在阿登山脈!”希特勒快步走到牆上那幅軍用地圖旁邊,“跨過默茲河,直搗安特衛普!”

“如果一切順利,這次進攻將為消滅20至30個師的敵軍主力師拉開序幕,這將成為另一個敦刻爾克!”

在場的人目瞪口呆,麵麵相覷,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然而,希特勒堅定不移的表情使他們相信,他們必須跟上元首的指揮棒。

於是,希特勒闡述了他的設想:集中優勢兵力,迅速突破盟軍防線,直搗默茲河,然後分插布魯塞爾和安特衛普,消滅盟軍的有生力量,切斷其後方供應線,挫敗其新的進攻計劃,從而扭轉西線的不利局勢,擺脫困境,以便將作戰重點移至東線去打擊蘇聯紅軍。當然,行動的實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等待恰當時機”。

幾天以後,約德爾向希特勒呈交了按照其意圖擬定的反攻計劃。根據這個計劃,德軍需使用3個集團軍的兵力,外加12個機械化師和18個步兵師。它的目的是要在寬約80英裏的戰線上強行突破,於次日跨過默茲河,7天後抵達安特衛普。這次戰役不但能消滅美軍和英軍30個師,而且還能在英美兩軍之間打下一個巨大的楔子,致使其慘重失敗,不得不單獨求和。

希特勒對這份計劃很滿意。為了欺騙盟軍,希特勒給這一計劃起了一個迷惑人的代號——“監視萊茵河”。

為了絕對保密,希特勒隻允許約德爾等幾位高級將領知道此次反擊計劃。同時,希特勒還要求,凡涉及此次反攻之事的文件,一律不得使用電話或電傳,隻能由宣誓絕不開口的軍官們傳遞;對於那些希特勒不信任的部隊,諸如在阿爾薩斯出生的那些士兵,一律要從前線撤出去;各級指揮機構要使用不同的暗號,並且每兩星期變更一次。

後來的事實證明,希特勒的防範措施產生了極好的效果。直到阿登進攻的第二天,一架盟軍飛機才剛剛觀察到在山巒聳立的愛弗爾高原上,德軍結集了幾千輛車。

對於這一點,希特勒也非常得意,因為他把艾森豪威爾、布萊德雷和蒙哥馬利都蒙在了鼓裏。不過,想到這一點,希特勒也不無傷感:“大概他們認為我已經死了,或者起碼什麼地方長了癌,連水都不能喝了,將會把我從這個地球上一筆勾掉了。”

與以前的進攻不同,希特勒一直在拖延這次攻勢的發起時間。10月間,他說11月發動攻勢;11月間,又說12月發動攻勢。本已定在12月7日,他又改在12月14日。直到12月12日那天,他才最終定在12月16日發起攻擊。確實,對希特勒來說,這是最後一注,任憑骰子在手掌裏翻來倒去,希特勒是不會輕易地擲出去的。

錯誤的選擇

隨著盟軍在西歐洲戰場勝利的逐漸擴大,艾森豪威爾與蒙哥馬利的摩擦也開始由激烈趨向緩和。特別是1944年秋天以後,兩國高級將領之間的討論一般是在一種友好的氣氛中進行的。而且,計劃一經決定,就會得到愉快和忠實的執行。盟軍完全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這就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樂極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