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以前是我的學生,夏丐尊是我的熟人……”。
“哈!你個老家夥吹牛!……說說看,豐子愷哪個時候做過你的學生?……”
“……好久了……在浙江的時候,那時候我還沒出家哩!”
少年心想,那是真的了,這和尚真有兩手,假裝著一副普通和尚的樣子。他看看老和尚桌子上的字,問:“你還寫字送人啊!”
和尚溫和地回答:“是啊!你看,寫得怎麼樣?”
“唔!不太好!沒有力量,老子喜歡有力量的字。”
“平常你幹什麼呢?……還時常到寺裏來摘花?”
“老子畫畫!唔!還會別的,會唱歌,會打拳,會寫詩,還會演戲,唱京戲,噯!還會開槍,打豺狗、野豬、野雞……”
“哪裏人啊?多大了?”
“十七。湖南鳳凰人……”
莽撞的少年和老和尚做朋友的時間這麼短,聊了會兒才知道原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弘一法師,少年很興奮:“老子爸爸媽媽也知道你,‘長亭外,古道邊’就是你做的。”
“歌是外國的;詞呢,是我作的。”
“你給老子寫張字吧!”
老和尚笑了:“記得你說過,我寫的字沒有力氣,你喜歡有力氣的字……”
“是的,老子喜歡有力氣的字。不過現在看起來,你的字又有點好起來了。說吧!你給不給老子寫吧?”
老和尚依舊那麼安然地微微笑著,說:“好吧!我給你寫一個條幅吧!不過,四天以內你要來取啊!記得住嗎?”
少年歡喜地走了。不過他天性頑皮,轉眼就把與法師的四日之約拋到腦後,去找朋友玩了一個禮拜。他回來後法師已經圓寂了,僧人們在院子裏進進出出,準備為法師料理後事。
那個小院裏玉蘭花香尚未散盡,法師側身躺在禪床上,如睡著一般。
法師留給少年一張條幅,條幅上寫著:“不為眾生求安樂,但願世人得離苦。一音”
少年站在花落香殘的玉蘭樹下,握著那張條幅,嚎啕大哭。
這個故事最早出自繪畫大師黃永玉的散文集《這些憂鬱的碎屑》。與坊間一些傳奇不同,黃永玉與弘一法師並沒有師徒關係。當時的黃永玉也不是什麼才子大家,不過是紅塵亂世的一個魯莽少年,張口閉口“老子”,還很不敬地叫年逾古稀的法師“老家夥”,法師隻是恬淡地笑著,鄭重地與這個小叫花子般落魄的、自以為是的少年交談。
什麼禮法、尊卑、身份、地位,在法師眼中,淡得如西湖的煙雨,他在乎的,隻是少年莽撞背後的質樸,粗魯之下的單純。也許,法師會覺得,懂得欣賞花的美的,就是個有赤子之心的好孩子。所以他對他是那麼和善慈悲,鄭重地約定要給他寫一幅字。
所謂慈悲,並不僅僅指給乞丐幾角錢或是放生小動物,佛所講的慈悲範圍更大,意義更為深重,是對眾生真誠的愛。這種慈悲遍及天地萬物,佛陀曾說過,“一滴水中有四萬八千蟲”,可見其對生命的重視。
佛法中不殺生、眾生平等的觀念、教義都極為深刻地體現了佛法對宇宙間生命的尊重與關懷。的確,一個生命,無論其多麼卑微,在這個世界上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這種平等觀被人為扭曲了。所謂的“眾生”在人們的觀念裏被劃分為人與動物的平等,而剔除了人與人的平等。人們願意幫助一隻受傷的小狗、一直折翅的小鳥,卻未必會去幫助一個人。這一方麵說明尊卑觀、等級觀被無限放大,眾生平等的人性光輝淡漠而衰微,也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無處不在。
世間的生命原本是沒有任何所謂的“高、低、貴、賤”之分的,每一個生命都有著它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我們在關愛其他的生命的同時,其實也是對我們自身生命的關懷與尊重。一個滿口髒話的小混混,是我們平日裏唯恐避之不及的,法師卻平等、平和地把他當做塵世中的一小友,這說明了法師心中有慈悲,並且看透了世間色相,心無掛礙。少年如一瓣玉蘭花瓣落入了法師的心湖,法師就接納他,與他享受著這邂逅的美好時光。這是慈悲的美,更是人性的美。
滴水佛音
1、黃永玉 黃永玉(1924.7.9~)湖南省鳳凰縣城沱江鎮人,土家族,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黃永玉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因家境貧苦,12歲就外出謀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區小瓷作坊做童工,後來輾轉到上海、台灣和香港。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以後一段時間主攻版畫,其獨具風格的版畫作品飲譽國內外。十六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畫及木刻謀生。曾任電影編劇及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2、苦海 佛教用苦海比喻苦難煩惱的世間,也比喻困苦的處境。傳說,遇苦海,即回頭,不然苦難無邊;唯有魔,不聽教誨,爭渡向前。
弘一法師年表
陽曆紀年 陰曆紀年 年齡 重要記事
1880年 清光緒六年(庚辰) 10月23日(農曆九月二十日)辰時,生於天津河東區地藏前故居李宅。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
1884年 清光緒十年(甲申) 五歲 8月5日,父親李世珍(筱樓)病逝,終年72歲。父臨終日,延高僧誦《金剛經》,時,初見僧人。是年起從母王氏誦名詩格言。
1886年 清光緒十二年(丙戌) 七歲 從次兄文熙(長兄文錦早亡)受啟蒙教育。
1892年 清光緒十八年(壬辰) 十三歲 讀《爾雅》、《說文》等,始習訓詁之學。攻各朝書法,以魏書為主,一生從未間斷,終成一格。
1897年 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十八歲 年底與天津茶商俞氏之女(時年二十)締婚。
1898年 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十九歲 時戊戌政變失敗,刻“南海康梁是吾師”長印一顆,以示對舊政體的抗議。暮秋,奉母偕妻,南下上海,住法租界,加入上海“城南文社”,開始文學活動。
1899年 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二十歲 早春全家移居“城南草堂”,與袁希濂、許幻園、蔡小香、張小樓結金蘭之誼,號稱“天涯五友”。同時遍攻詩、詞、金石、書、畫、戲劇。在上海藝壇,出露頭角。是年,長子葫蘆產後即夭折。
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二十一歲 出版《李廬詩鍾》、《李廬印譜》。與畫家任伯年等設立“上海書畫公會”。每星期出書畫報一紙,由中外日報社隨報發行。同年,長子李準出生。
1901年 清光緒二十七年(辛醜) 二十二歲 是年秋,入蔡元培主持之“南洋公學”經濟特科就讀,改名李廣平。
1902年 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二十三歲 各省補行庚子、辛醜恩正並科鄉試,先後以河南納監應鄉試,以嘉興府平湖縣監生資格報名應試,均未中。仍回南洋公學。11月,南洋公學發生學生罷課風潮。蔡元培同情學生辭職,李叔同等繼而退學。
1903年 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二十四歲 與退學者在上海“滬學會”內增設補習科,常舉行演說會。以“李廣平”之名翻譯《法學門徑書》及《國際私法》二書,由上海開明書店相繼出版。
1904年 清光緒三十年(甲辰) 二十五歲 春,為“鑠鏤十一郎”(張士釗)傳記著作《李蘋香》撰序,署名“惜霜”。常與歌郎、名妓等藝事往還。在上海粉墨登場,參加演出京劇《(蟲八)蠟廟》、《白水灘》、《黃天霸》等。12月9日(農曆十一月初三)次子李端出生。
1905年 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二十六歲 年初,與許幻園、黃炎培等創辦“滬學會”。 3月10日(農曆二月五日),生母王太夫人病逝上海寓所,哀痛萬狀,改名李哀;字惜霜。六月扶柩北上。七月二十九日在天津為母喪舉行一次“告別式”。 是年秋,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為《醒獅》雜誌撰寫《圖畫修得法》與《水彩畫法說略》。年底,辦《音樂小雜誌》,在國內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