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二十七歲 夏,參加東京“隨鷗吟社”,此後與東京詩人聯吟賦詩多次。9月29日,以“李岸”之名注冊,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科。與同學曾延年(孝穀)等組織“春柳社”,此乃中國第一個話劇團體。從川上音二郎和藻澤棧二朗研究新劇演技,藝名“息霜”。
1907年 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二十八歲 在《茶花女》中,飾女主角“瑪格麗特”,在《黑奴籲天錄》中,飾美洲紳士解爾培的夫人愛密柳同時客串男跛醉客。這是中國人演話劇之開端。留日期間,因與美術模特(姓名不詳)產生感情,後隨同回國。
1908年 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二十九歲 退出春柳社,專心致力於繪畫和音樂。
1911年 清宣統三年(辛亥) 三十二歲 春,學成歸國。在“天津工業專門學校”,任西洋畫教席。日籍夫人逕去上海,賃屋居於上海法租界。同年冬,家族企業破產。
1912年 民國元年(壬子) 三十三歲 任教於“上海城東女學”,同年春,參加 “南社”。不久,受聘《太平洋報》,任藝術編輯,並組織“文美會”,編《文美雜誌》。七月,《太平洋報》倒閉,受聘“浙江兩級師範”,主教音樂、西畫。
1915年 民國四年(乙卯) 三十六歲 5月,在杭州西泠印社出席“南社雅集”,與柳亞子等二十餘人相晤。6月,撰《樂石社社友小傳》,同年,作校園歌曲《送別》、《早秋》、《憶兒時》等多首。此年與經學家馬一浮締交。
1916年 民國五年(丙辰) 三十七歲 兼任南京高等師範(中央大學前身)教席。冬11月30日至12月19日,在杭州大慈山虎跑寺,試驗斷食二十天,寫《斷食日記》,取號“李欣”。此時學佛因緣成熟。
1917年 民國六年(丁巳) 三十八歲 春假後,在學校開始素食,供佛像,讀佛經。
1918年 民國七年(戊午) 三十九歲 春節期間拜了悟和尚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農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離校前,將一生所積之藝術珍品、金錢、衣物全部分散。八月十九日到九月十九日,計三十天,在靈隱寺受比丘戒,立誓學戒宏律。
1919年 民國八年(己未) 四十歲 春季駐錫玉泉清漣寺,四月到虎跑寺結夏,秋天掛單靈隱,冬殘,回玉泉寺,與程中和居士共燃臂香,依天親“發菩提心論”,發“十大正願”。
1920年 民國九年(庚申) 四十一歲 雲水浙東,夏,至貝山閉關不成,至衢州客居蓮花寺,寫經,整理藏經。
1921年 民國十年(辛酉) 四十二歲 正月,自新登返杭州,居玉泉寺,披尋《四分律》,始覽諸先師之作。春,曾在閘口鳳生寺小住。三月,自杭州赴溫州,居慶福寺。撰《謝客啟》,掩關治律。六月,所撰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初稿成。
1922年 民國十一年(壬戌) 四十三歲 正月,在城下寮禮寂山方丈為依止師。正月初三,在家發妻 (俞氏) 患重痢疾病故於天津本宅。仍居慶福寺。
1923年 民國十二年(癸亥) 四十四歲 初春,由溫州經杭州、上海,雲遊至衢州,住蓮花寺,刺血寫經。四月再上海太平寺謁印光大師。臘月,懇請普陀山印光大師列為門牆。印祖勸告專修念佛三昧。歲底回永嘉。
1924年 民國十三年(甲子) 四十五歲 四月,由蓮花寺移居三藏寺。不久,取道鬆陽、青田抵溫州。五月,至普陀山,參禮印光大師。六月,返溫州整理《四分律》,八月完稿。赴杭州,因交通有阻,暫止寧波,居七塔寺。應夏丐尊之請,至上虞白馬湖小住。十月返溫州。
1926年 民國十五年(丙寅) 四十七歲 三月,由溫州至杭州,住招賢寺,約弘傘法師(程中和居士於民國十年出家之法名),於七月同去江西廬山,參加金光明道場。路經上海時曾與豐子愷等訪城南草堂等處,冬初,由廬山返杭州,經上海,在豐子愷家小住,後返杭州。
1927年 民國十六年(丁卯) 四十八歲 春,閉關杭州雲居山常寂光寺。社會上有毀佛之議,法師提前出關,成功。秋,至上海,居江灣豐子愷家,主持豐子愷皈依三寶儀式。期間與豐子愷商定編繪《護生畫集》計劃。
1928年 民國十七年(戊辰) 四十九歲 春夏之間,在溫州。秋至上海,與豐子愷、李圓淨具體商量編《護生畫集》。
1929年 民國十八年(己巳) 五十歲 二月,《護生畫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四月,自廈門回溫州,途經福州鼓山,倡印清初刻本《華嚴經》及《華嚴疏論篡要》。九月,自溫州到上虞白馬湖,駐錫“晚晴山房”。十月,在由溫州去廈門,年底,與太虛大師同去南安小雪峰寺渡歲。
1930年 民國十九年(庚午) 五十一歲 正月自小雪峰寺,至泉州承天寺駐錫。四月,離閩南,回浙江。五月,至白馬湖,住“晚晴山房”,圈點《行事鈔》。九月到慈溪北鄉鳴鶴場白湖金仙寺,十月聽靜權法師講《地藏經》,同時全力研究《華嚴》,並寫成《華嚴集聯三百》。冬底,回永嘉城下寮掛單。
1931年 民國二十年(辛未) 五十二歲 正月,在慶福寺關中罹惡性瘧疾。春,自溫州過寧波,旋赴白馬湖橫塘鎮法界寺。發願棄舍有部律,專學南山,從此由新律家變為舊律家。夏,亦幻法師發起創辦“南山律學院”,請法師主持於五磊寺,後因與寺主意見未洽,遂離去。秋,受廣洽法師函邀赴廈門。
1932年 民國二十一年(壬申) 五十三歲 春、夏、秋三季,雲水浙東沿海各地。八月,至白馬湖,居法界寺,染傷寒,病愈。十一月自上海去廈門,掛單萬壽岩,與性常法師結法侶之緣,自此定居。
1933年 民國二十二年(癸酉) 五十四歲 在妙釋寺講《改過經驗談》,在萬壽岩講《隨機羯磨》,重編藕益大師警訓為《寒笳集》。在開元寺圈點《南山鈔記》,在承天寺講《常隨佛學》。
1935年 民國二十四年(甲戌) 五十六歲 與寺侶傳貫法師去惠安崇五淨峰寺,十月回泉州承天寺,在戒期中講律,之後回惠安在鄉間弘法。十一月後,染病,回泉州草庵寺,一病六個月。
1936年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 五十七歲 元旦,臥病草庵。春,因患臂瘡自草庵至廈門就診,數月方愈。夏,居鼓浪嶼日光岩。年末移居南普陀寺。是年《清涼歌集》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1937年 民國二十六年(丁醜) 五十八歲 春,在佛教養正院講《南閩十年之夢影》。為廈門市第一屆運動會作會歌。5月赴青島湛山寺講律。10月返廈門,與夏丏尊晤麵於旅邸。歲末赴泉州草庵。
1938年 民國二十七年 (戊寅) 五十九歲 正月至四月,在泉州、惠安、鼓浪嶼弘法,寫字結緣。廈門陷落(5月10日)前數日離開廈門至漳州南山寺。冬初至泉州承天寺,後移居溫陵養老院。
1939年 民國二十八年(己卯) 六十歲 四月入蓬壺毗峰普濟寺閉門靜修,著《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與外界斷緣。
1940年 民國二十九年(庚辰) 六十一歲 九月二十日,在山中渡六十周甲世壽。十月九日,去南安洪瀨靈應寺閉方便關,性常、廣洽法師等影印《金剛經》,豐子愷繪《護生畫集續集》為師壽。
1941年 民國三十年(辛巳) 六十二歲 四月,去晉江檀林鄉福林寺結夏,寄書各地師友,暗示行將告別。十一月,至泉州,作最後一次弘法活動,臘月底,回福林寺度歲。
1942年 民國三十一年(壬午) 六十三歲 二月,至靈瑞山講經。三月,回泉州,掛錫百原寺,不久移居“溫陵養老院”停止一切活動。九月初四(10月13日) 晚7時45分呼吸少促,8時安詳西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