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華枝春滿悟人生6

滴水佛音

1、劉質平 劉質平(1894-1978),原名毅,海寧鹽官人。音樂教育家。1912―1917年劉質平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求學,跟隨李叔同學習美術、和聲、作曲及鋼琴.,畢業後留學日本。1918年回國,在上海任教。1919年與吳夢非共同創辦上海藝專,為中國首家培養音樂、美術、手工師資的專門學校。編著有《開明音樂教材》、《音樂教程》等書籍。

2、佛陀耕耘

秋風吹過土地,大地一片金黃,農人們歡聚一起慶祝豐收,四處洋溢著歡聲笑語。

佛陀來到農莊,農人們都恭敬地供養他。隻有一個老漢拒絕供養佛陀,生氣地說:“我們平時勤力耕種,才有今天的收獲,憑什麼接受我們的供養?”

佛陀和氣地回答:“長者!我也是耕耘的。”

“那你的牛、種子和田地在那裏呀?”

“眾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種子,精進是我的犁牛。”佛陀向他解釋說:“我在眾生的心地撤下八正道的種子。我勤力耕耘他們的心地,使他們拔除煩惱,得到安樂。”

農人聽了,明白過來,立刻懺悔,用上好的奶飯供養佛陀。

李芳遠——從“不做應酬和尚”說起

1938年、39年前後,弘一法師忙於法事,頻頻參加社會活動,朋友說他由閑雲野鶴變成為了一位“應酬和尚”,法師聽到這種說法立刻警醒了。1939年1月4日,法師在泉州承天寺佛教養演講時,對之前的作為進行反省:“……日常生活,總不在名聞利養之處。雖在瑞竹岩住了兩個月稍稍閑靜,但是不久,又到祁保亭冒充善知識,受了許多善男信女的禮拜供應,可以說是慚愧已極了。”?永春一位15歲小孩的來信讓法師更加慚愧:“我近來得永春十五歲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勸我以後不可常常宴會,要養靜用功。信中又說起他近來的生活,如吟詩、賞月、看花、靜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他是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我看到他這一封信,真是慚愧萬分了。”?”

發表這番言論後,弘一法師到泉州城郊清源山一個山洞中靜居了一個多月,才回到承天寺。一位年近半百、修為有成的法師,與年僅十五歲的少年相交,並且聽從少年的勸告閉門謝客、潛心修行,這在當時被傳為佳話。這永春少年,就是被法師親切地稱為“芳遠童子”的俗家弟子李芳遠。

1936年夏天,弘一法師駐錫於廈門鼓浪嶼的日光岩寺,時年十三歲的李芳遠隨父到日光岩寺拜謁弘一法師,甚是虔誠,並贈送給了弘一法師一隻水仙花頭。弘一法師十分喜愛這個清秀好學的童子,自此建立深厚道緣。第二年1月,法師從日光岩寺移居南普陀山後室,李芳遠所贈水仙花猶含蕊未吐,法師特地將水仙花頭取出一同帶去,法師對李芳遠的喜愛,可見一斑。

李芳遠自結識弘一法師後,追隨他學習古詩、訓詁、史記、書法、篆刻、繪畫、佛典,並接觸中外文學名著,獲益匪淺。法師亦對這位弟子非常欣賞到近乎讚歎。1942年2月,弘一法師寫給著名教育家蔣維喬居士一封信,向他推薦李芳遠說:“芳遠童子,十三歲時,即與朽人相識,爾後常致訊問,頗於朽人有所規導。……請求仁者有所詔教,當來所造,寧可量哉?!”對於李芳遠,法師毫不吝惜讚美之詞,在信中誇讚他“生於富貴之家,而不沉溺晏安,猶如蓮華不著於水。”

身在富貴之家而保有一顆赤子之心,不為華服美食、軟玉溫香所迷惑,有理想、有追求,並且頗具才華……這些,都讓我們在李芳遠身上看到了弘一法師的影子。試看弘一法師的俗家弟子們,雖然才華出眾,品性敦厚,但是於靈魂的自我追求都不是很熱心。唯有李芳遠,在十幾歲的年紀就過著“吟詩、賞月、看花、靜坐”這些在法師心目中非常高尚的生活,並且,他將這種超凡脫俗的生活追求堅持了一生——他終生未娶,始終沉浸在佛的清涼世界中。

我們可以這樣說,李芳遠在實踐著弘一法師理想中的生活。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弘一法師的弟子中,至少在藝術上,李芳遠是深得法師真傳的一位。看李芳遠的書法,意境空靈、超塵絕俗,與法師如出一轍。所不同的是法師的字“斂神藏鋒、凝煉絕俗”,而李芳遠的字相比之下飄逸而舒放。

法師與李芳遠,亦師亦友,還間雜著父子的情誼。弘一法師是李芳遠人生的楷模,精神上的父親。1940年,在永春僧俗歡送下,弘一法師離開永春,前往南安靈應寺。

船經過李芳遠家鄉永春東平,事先得知消息的李芳遠已在渡口等侯多時,準備送老師一程。那是一個寒涼的清晨,霧氣昭昭,白茫茫的蘆花裝點著河道。弘一法師立在船頭,清臒的麵龐,身姿挺拔的像一株鬆樹。法師對等在橋邊的少年雙手合十,誦了聲“阿彌陀佛”。李芳遠後來回憶說:“這聲音清冷輕快,使我全身發抖,莫敢仰視。”

李芳遠上船與老師道別。李芳遠問:“老師何時會再來永春?”

法師回答:“來年機緣成熟,就會重來。”

頓了一頓,法師問:‘你送我到哪裏呢?”

少年李芳遠不知如何作答,不由得心中湧起一陣悲怯。人生中幾多離別,幾多相送,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相逢的緣越深,離別的悲哀越是深切。法師帶著恬淡的神情,低聲念著佛號。船過淺灘,與石子擦摩,發出“嚓、嚓、嚓”的聲響。這離別的時刻,李芳遠終身不忘。

1942年弘一法師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隨後於泉州承天寺舉行荼毗盛典。李芳遠日夜兼程趕去參加。

法師在世時,反複引用“莫嫌老圃秋容淡,猶有黃花晚節香”的詩句以自勉。他鍾愛的弟子永春童子李芳遠,恭恭敬敬地獻上了一束蒼霜浸染的秋菊,了卻了老師的心願。

滴水佛音

1、李芳遠 李芳遠(1924~1981),閩南永春縣東平鎮太平村人,筆名空照、晴翠山民、離離齋主,是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書法家。李芳遠出身書香門第,幼稟庭訓,聰慧好學,十三歲拜弘一法師為師,被法師稱為“芳遠童子”,深得弘一大師喜愛。大師圓寂後,李芳遠陸續編印了《弘一大師年譜》、《晚晴山房書簡》等書,以紀念恩師。

2、須彌山 又稱須彌樓、曼陀羅,相傳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須彌山在佛教中極具意義,據佛教觀念,它是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為佛家的宇宙觀。

黃永玉——紅塵中的愛與慈悲

1942年春天,泉州開元寺一個小院裏,玉蘭盛開。那些飽滿晶瑩的白玉花朵,似一雙雙虔誠的手掌團握,朝向碧藍的天空。這些玉雕般素潔香雅的花朵,勾起了一個少年愛美的心。這個大膽頑皮的孩子,竟然偷偷溜過積滿厚厚青苔的影壁,進院子摘花。

這孩子已經不是第一次來了,輕車熟路,瞅準了哪枝花開的繁密,“颼颼”幾下,就躥上了樹。花枝頗有韌性,不好攀折。少年小心扭著枝條,生怕碰落了花瓣。不知何時,一個老和尚出現在樹下,輕聲問:“噯!你摘花幹什麼呀?”

少年看看是個老和尚,毫不驚慌,不在乎地說:“老子高興,要摘就摘!”

“你瞧,它在樹上長得好好的……你已經來了兩次了。”

“是的,老子還要來第三次。”

“你下來,小心點,聽你講話不像是泉州人。”

少年口裏咬著花枝,幾下子就跳到地上,靈活的像隻猴子。他把“贓物”拿到手裏,揚揚頭:“下來了!嘿!我當然不是泉州人。”

老和尚歲數不小了,頜下留著幾根疏疏落落的胡子,很瘦,慈眉善目的。麵對這個張口“老子”閉口“老子”的倨傲少年,老和尚不以為忤,笑眯眯地說:“到我房間裏坐坐好嗎?”

禪房寒簡兒潔淨,桌子上有紙筆,,幾張字幅濡墨未幹,還有幾隻信封上寫著“豐子愷”、“夏丏尊”的名字。

少年叫著說:“老子知道豐子愷和夏丏尊,課本上有他們的文章,豐子愷老子從小就喜歡——咦!你老和尚怎麼認識夏丏尊和豐子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