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次豐子愷請弘一法師到自己家小坐。法師喜歡坐一把藤椅,可奇怪的是,他每次在藤椅上坐下前都把椅子搖一搖。豐子愷注意到這個細節,覺得很奇怪,就問何以如此,法師回答:“椅子藤條間,或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要把它們壓死。先搖一搖,以便走避。”

學生豐子愷在懷念弘一法師時曾說:

“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麵又像個大麵……都是“認真”的緣故。  

現在弘一法師在福建泉州圓寂了。噩耗傳到貴州遵義的時候,我正在束裝,將遷居重慶。我發願到重慶後替法師畫像一百幀,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養。現在畫像已經如願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間的師弟塵緣已經結束,然而他的遺訓——認真——永遠銘刻在我心頭。”

弘一法師的修行,沒有什麼要訣,唯有“認真”二字。這種認真看似簡單,卻難有人能堅持。所謂在平凡處見偉大正是如此。認真踏實做事,是人生中一個既簡單又深奧的哲理,隻有認認真真地去對待生活,才能從生活中收獲更多。

但有些人認為,“認真”是一項無法豐裕收獲的艱苦耕耘。然而唯有認真才能使人生的豐富性得以體現,這是聰穎、智慧等人性的其他優點所難以達到的。

有一位名叫光藏的青年,一心想成為佛教雕刻家,所以特地去拜訪東雲禪師,希望禪師能指點一些與佛像有關的常識,以便使自己的雕刻技藝更上一層樓。東雲禪師見了他以後,沒有說什麼,隻是讓他替自己到井邊汲桶水。過了一會兒,東雲禪師突然衝著光藏開口大罵,並要趕他出門。這時已時近黃昏,其他弟子很同情光藏,就請求師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讓他明天再走。

三更時分,光藏被叫醒去見東雲禪師。禪師溫和地對光藏說:“你也許不知道白天我為什麼罵你。我現在告訴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雕刻的人需要有虔誠的心,才能雕刻出莊嚴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的時候,水溢出了桶外,雖然溢出的隻是幾滴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緣所賜予的,而你卻毫不在乎。像你這樣不知惜福、輕易浪費的人,又怎能雕出傳神的佛像呢?”光藏對禪師的訓示頗為感動,歉敬不已。在一番反省之後,光藏決定做一名佛門弟子。若幹年後,光藏終於成為雕刻技藝獨樹一幟的一代宗師。

認真是對生活、對人生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使人關注到生活中各個方麵,即使是幾滴水,也可以折射出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一個事事都認真的人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且懂得生活的人,他也許會是一個平凡的人,但都絕對不會是一個平庸的人,他的生命將因為他的認真而變得豐滿而充實。能使生活中每一事都充滿意義的人,又怎麼可能會雕不好一尊佛像呢?

滴水佛音

1、三昧 三昧是佛教用語,也譯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為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如何集中精神,可分為兩種:一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種是因後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後得定”。前者靠積德,後者靠修行而得。

2、六道輪回 六道者指天道,修羅道,人間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此中上三道,為三善道,因其作業(善惡二業,即因果)較優良故;下三道為三惡道,因其作業較慘重故一切沉淪於分段生死的眾生,其輪回的途徑,不出六道。所謂輪回者,是描述其情狀,去來往複,有如車輪的回旋,在這六道中周而複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回。世間眾生無不在輪回之中。隻有佛、菩薩、羅漢才能夠跳出三界,不入輪回。

學會“心生慚愧”

一九三六年的正月,弘一法師去南普陀寺養病。大家來探望法師時,注意到床頭有一隻鍾,比其他的鍾總要慢兩刻,有人關切地說:“法師,這隻鍾不準,重新調一調吧。”法師微笑著說:“這是草庵鍾。”

難道天下的鍾表還有什麼不同麼?大家看著這個“草庵鍾”感到十分困惑。原來,弘一法師曾大病了一場,在草庵住了一個多月。這隻擺在床頭的鍾,就是以草庵的鍾為標準的。而草庵的鍾,總比一般的鍾要慢兩刻。

後來法師雖然搬到南普陀來養病,但是並沒有把鍾表調快,還是比正常的鍾慢兩刻,所以法師專門把這隻鍾命名為“草庵鍾”。每次法師看到這個鍾,就想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了,於是發大慚愧,慚愧自己德薄業重。

在佛教徒看來,生病是積德少、惡業重的表現。即使是嚴格持戒如法師,也會認為自己做得的不好,心生慚愧!可見,人人都會犯錯誤,隻是有人犯的多,有人犯的少;是有人會反省,有人卻習慣於麻木的狀態。

法師對生活中的過失不止一次地表示慚愧的心情。在南普陀養正院的演講中,法師說:

如是在泉州住了兩個月以後,又到惠安到廈門到漳州,都是繼續前稿;除了利養,還是名聞,除了名聞,還是利養。日常生活,總不在名聞利養之外,雖在瑞竹岩住了兩個月,稍少閑靜,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識,受了許多的善男信女的禮拜供養,可以說是慚愧已極了。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個月,十分的熱鬧。近來再到泉州,雖然時常起一種恐懼厭離的心,但是仍不免向這一條名聞利養的路上前進。可是近來也有件可慶幸的事,因為我近來得到永春十五歲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勸我以後不可常常宴會,要養靜用功;信中又說起他近來的生活,如吟詩、賞月、看花、靜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他是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當的見解;我看到他這一封信,真是慚愧萬分了。我自從得到他的信以後,就以十分堅決的心,謝絕宴會,雖然得罪了別人,也不管他,這個也可算是近來一件可慶幸的事了。

這是多麼嚴苟的自責與自省。世人掩飾自己的錯誤還來不及,有誰能這麼坦誠地麵對自己,甚至敢當著自己的後輩們真誠地懺悔?更可貴的是,年過半百的法師,竟會聽取一位十五歲少年的意見,虛心改過,使自己的修行日臻圓滿。

常慚愧、常自省,才能常進步。弘一法師能從佛學的路上越走越遠、修為越來越深,與其虛心的品格是分不開的。

無論是學佛修行,還是工作生活,都應該正視自己的不足。唯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夠使自己更完美,由此使生活更完美。

一個老總講過一個故事,說,他曾經正式招聘過一位員工,但沒想到,還不到半個月時間,他就不得不把她辭退了。

那位員工是一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學識不錯,形象也很好,但有一個明顯的毛病:做事不認真,遇到問題總是找借口搪塞。

剛開始上班時大家對她印象還不錯。但沒過幾天,她就開始遲到,辦公室領導幾次向她提出,她總是找這樣或那樣的借口來解釋。

一天,領導安排她到北京大學送材料,要跑三個地方,結果她僅僅跑了一個就回來了。領導問她怎麼回事,她解釋說:“北大好大啊。我都在傳達室問了幾次,才問到一個地方。” 老總生氣了:“這三個單位都是北大著名的單位,你跑了一下午,怎麼會隻找到這一個單位呢?”

她急著辯解:“我真的去找了,不信你去問傳達室的人!”

老總心裏更有氣了:我去問傳達室幹什麼?你自己沒有找到單位,還叫老總去核實,這是什麼話?

其他員工也好心地幫她出主意:你可以找北大的總機問問三個單位的電話,然後分別聯係,問好具體怎麼走再去;

你不是找到了其中的一個單位嗎?你可以向他們詢問其他兩家怎麼走;

你還可以在進去之後,問老師和學生……

誰知她一點也不理會同事的好心,反而氣鼓鼓地說:“反正我已經盡力了……”

就在這一瞬間,老總下了辭退她的決心:既然這已經是你盡力之後達到的水平,想必你也不會有更高的水平了。那麼隻好請你離開公司了!

這位女孩在工作時,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方法有問題,對大家善意的提點也充耳不聞,最終失去了這份工作。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人能保證自己沒錯。工作不能完成的事實擺在眼前,為什麼不試著去反省自己做錯了什麼、及時改過?女孩滿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把工作做好,遺憾的是,她沒有給自己反省的機會,老板也就沒給她工作的機會。

可見,一顆時時自省、時時慚愧的心,如一盞警示燈,時刻保證我們人生航路的平穩安全。不要覺得麻煩,不要覺得不好意思,有錯誤就反省,有失誤就彌補,這是學佛者的佛道,也是為人者的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