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華枝春滿悟人生4

滴水佛音

1、背著石頭登山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學業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次見到年輕人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裏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了,不放下,背著石頭怎能登山呢?”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謝後走了。之後,他一心做學問,最終成為一名大學問家。

2、八大菩薩 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

我拂塵,我除垢

苦樂逆順,道在其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佛門中也有類似的警訓,就是《緇門警訓》中佛眼禪師著名的“三自省察”:

是身壽命如駒過隙。何暇閑情妄為雜事。既隆釋種須紹門風。諦審先宗是何標格。

道業未辦去聖時遙。善友師教誠不可舍。自生勉勵念報佛恩。惟己自知大心莫退。

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

第一項自省是說我們的生命寶貴而短暫,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在這有限的時間裏,要把握生命,做有意義的事情,不要為無聊的事情耗費生命。既然入了佛門,就要去弘揚佛法。

第二項自省是說,佛法修行艱難,想要解脫進入極樂世界,就要重視良師益友的教誨,勤加學佛,不可懈怠。

第三項自省是說,無論是我們自身還是境遇,都是虛幻不實的,不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論是富裕還是貧窮,是苦還是樂,都應該隨遇而安,因為這些都是因果循環。要心地清淨,做到無動無靜,無寒無暑,否則就要生慚愧之心,自我檢討。

弘一法師很重視“三自省察”,對第三條尤其經心,專門將其記錄進了《晚晴集》。在這三條中,也以第三條最為重要。需知,心下清淨,不為環境所左右,正是修行的秘要。

弘一法師家庭環境十分優越,他的父親去世時,甚至連直隸總督李鴻章都來操辦喪禮,可見家族之豪富。法師年輕時家中經營多家銀號,出手闊綽。當他留日歸來後,家族事業即告破產,富貴日子一去不返,經濟條件一落千丈。但他依然安然度日,靠工作養活家人,還不時擠出一部分錢接濟貧困學生,真正做到了隨遇而安,心態之好讓人佩服。

待到開悟出家時,弘一法師更是決絕,不僅舍棄了家庭,還把自己的財物奉送出去,其中有很多珍貴的書畫。比如他贈送給北京美術學校極其珍貴的西洋油畫、美術書籍能堆滿半個屋子,送給杭州西泠印社的是多年積下的印章,送給同事夏丐尊的是平生所藏字畫,甚至連十年收集的音樂、書法作品都分給了學生,真所謂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法師出家後,僧衣、鋪蓋都很寒簡。一次,法師李叔同應邀去青島湛山寺弘法,寺中的一位火頭僧認為他是一代高僧,必然前簇後擁,吃穿用度都非常華貴,誰知與法師親見後,發現發現他衣著極為普通,不禁大為驚疑,認為有作秀之嫌。有一天,這火頭僧抓機會悄悄走進大師所住的寮房細細細查探,結果看到房內異常樸素,床上是破舊的衣服和被褥,桌上隻有幾部經書,毛筆已經用禿了。

眾所周知,弘一法師修行的是律宗,克己甚嚴。法師長期堅持日食一餐、過午不食的戒律,而且他隻吃蘿卜白菜之類的便宜蔬菜,不吃價格昂貴的冬筍、香菇等素饌。

法師還視錢財如糞土,對於錢財,他隨到隨舍,不積私財。除了幾位故舊弟子外,他極少接受其他信徒的供養。據說曾經有一次,夏丐尊先生贈給他一副美國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鏡使用。他馬上將其拍賣,賣得五百元,把錢送給泉州開元寺購買齋糧。

富日子有富日子的過法,窮日子有窮日子的過法。弘一法師真正做到了隨緣、隨心,並不因為家庭的變故而在心態上不平衡,或是覺得自己一介富家公子做了和尚就要搞特殊。法師將自我完全投入當下的生活,心在蓮池,縱使有風經過,也不會驚起漣波。弘一法師能堅持修行嚴苟的律宗,終成一代宗師,與其“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的人生信條是分不開的。

滴水佛音

1、善財童子 善財童子是觀世音菩薩座下的一位菩薩。他專以世間財源匱乏的人,作為報施對象,隻要誠心向他祈求,財利上必然大有進展。故此亦有一部份人,隻供奉善財童子,作為財神。但亦有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同時,一起供奉善財童子。望觀音菩薩保佑家宅平安和諧,事事如意,亦望善財童子能夠賜財賜祿,使家肥屋潤。

2、龍女 龍女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逐去靈鷲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

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俗語說,“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連混事的和尚都能將鍾敲好,可見敲鍾是件多麼簡單、乏味的事情。如果說,敲鍾也能敲出佛意,你相信嗎?

冬日的清晨,奕尚禪師剛剛從禪定中起身,聽到悠揚深沉的鍾聲穿透濃濃的白霧傳入耳中。禪師聆聽良久,問侍者道:“今晨敲鍾者是誰?”

侍者回答說:“是一個新來參學的小沙彌。”

奕尚禪師沉思片刻,吩咐侍者將這位小沙彌喚來。

禪師問:“孩子,你今天早晨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敲鍾呢?”

“沒什麼特別心情,隻是為打鍾而打鍾而已。”小沙彌回答說。

奕尚禪師搖搖頭:“你打鍾時,心裏一定念著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鍾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隻有虔誠的人,才能把鍾敲出這種深沉博大的感覺。”

小沙彌恭敬地回答:“我沒有刻意念著,隻是我平常聽您的教誨,敲鍾的時候應該要想到鍾即是佛,要虔誠、齋戒、敬鍾如佛,我用猶如入定的禪心和禮拜之心敲鍾而已。”

弈尚禪師聽了小沙彌的回答,非常喜悅:“今後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保持今天早晨敲鍾的禪心,將來你的成就就會不可限量!”

虔誠地去做生活中每一件事,即使是敲鍾這樣的小事也不懈怠。敲鍾時,把鍾當做佛,刷碗時,把碗當做佛,掃地時,把地當做佛……《指月錄》記載一則禪話,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談的是真如本性與般若智慧,說禪就在我們的生活中,道也蘊涵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位於生活中與萬佛共處的小沙彌就是森田悟由禪師,後來繼承了奕尚禪師的衣缽。

弘一法師修行律宗,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有律可依,舉手投足都有與佛的交流。法師吃飯,即使夾一塊蘿卜放入口中,臉上也帶著滿足和欣喜,這是讓人驚異的,這一方麵可理解為對物質生活的知足,更多的,是對生活深層的感悟——吃一塊蘿卜,心與意,都蘊藏在那塊小小的蘿卜上,心無旁騖,口中蘊含的,是蘿卜全部本真的滋味。蘿卜是廉價的食物,多少人都吃過蘿卜,可有幾人這樣全心全意、認認真真的享受過一塊蘿卜的滋味?

律宗的生活是苦的,衣食住行都甚為寒簡。然而在這清寒簡樸的生活中,般若智慧如清流,如山嵐,緩緩浮漲,浸潤著法師渴求真如的心。

在這個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人在看佛經,研習佛法,但是大徹大悟、修成正果的卻屈指可數。這是因為,人人都在學佛,卻未必人人都能做到心中有佛。學佛不僅僅是念經了事,要把心注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認真去做,認真去堅持。

弟子們問禪師:“老師,如何才能成佛呢?”

禪師對弟子們說:“今天咱們隻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說著,禪師示範了一遍,說道:“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次。大家能做到嗎?”

弟子們疑惑地問:“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

禪師說:“做完了這件事,一年之後你們就知道如何能成佛了!”

弟子們想:“這麼簡單的事,有什麼做不到的?”

一個月之後,禪師問弟子們:“我讓你們做的事,有誰堅持做了?”大部分的人都驕傲地說道:“我做了!”禪師滿意地點點頭說:“好!”

又過了一個月,禪師又問:“現在有多少人堅持了?”結果隻有一半的人說:“我做了!”

一年過後,禪師再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幾個人堅持了?”這時,隻有一人驕傲地說:“老師,我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