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華枝春滿悟人生3
滴水佛音
1、無縫門
有個和尚向祖燈禪師問禪:“有一道無縫鐵門,請師父為我開啟。”
祖燈禪師說:“你且進前三步,我跟你說。”
和尚向前走三步。
祖燈禪師微笑著說:“這不是開了嗎?”
2、十八羅漢 應當是十六羅漢,據經典說,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盤。十八羅漢在我國流傳過程中誤傳為十八羅漢。
(1)賓度羅跋羅墮闍,坐鹿羅漢:曾乘鹿入皇宮勸喻國王學佛修行。
(2)迦諾迦伐蹉,歡喜羅漢:原是古印度一位雄辯家。
(3)迦諾迦跋厘墮闍,舉缽羅漢:是一位托缽化緣的行者。
(4)蘇頻陀,托塔羅漢:他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
(5)諾矩羅,靜坐羅漢:又為大力羅漢,因過去乃武士出身,故力大無窮。
(6)跋陀羅,過江羅漢:過江似蜻蜓點水。
(7)迦理迦,騎象羅漢:本是一名馴象師。
(8)伐闍羅弗多羅,笑獅羅漢:原為獵人,因學佛不再殺生,獅子來謝,故有此名。
(9)戍博迦,開心羅漢:曾袒露其心,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10)半托迦,探手羅漢:因打坐完常隻手舉起伸懶腰,而得此名。
(11)羅怙羅,沉思羅漢:佛陀十大弟子中,以密行居首。
(12)那伽犀那,挖耳羅漢:以論“耳根清淨”聞名,故稱挖耳羅漢。
(13)因揭陀,布袋羅漢:常背一布袋笑口常開。
(14)伐那婆斯,芭蕉羅漢: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用功。
(15)阿氏多,長眉羅漢:傳說出生時就有兩道長眉。
(16)注荼半托迦。看門羅漢:為人盡忠職守。
(17)降龍羅漢:慶友尊者,傳說曾降伏惡龍。
(18)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曾降伏過猛虎。
求全是妄想,缺憾才是真
民國才女張愛玲曾經提到人生有三件憾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鰣魚細嫩鮮美,海棠嬌美非常,《紅樓夢》更是一唱三歎的絕品——這些美好的東西,偏偏都是不完美的。
完美,唯有完整無缺,才能達到極致之美。多少年來,完美一直為人所孜孜追求,遺憾的是,至今為止還沒有聽誰說過已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弘一法師出身豪富,沉醉藝術,享受過佳公子的風流,探嚐過大法師的滋味,在世俗人眼中其人生不可謂不完美。可他自己卻從沒有這種“完美”的感覺。他花甲之年在一次講演中感慨道:“……啊!再過一個多月,我的年紀要到六十了。像我出家以來,既然是無慚無愧,埋頭造惡,所以到現在所做的事,大半支離破碎,不能圓滿,這個也是分所當然。……”
佛說,我們這個世界是“婆娑世界”,這個世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不圓滿的,因此,人要正視自己的不圓滿,不要過度追求圓滿。
在《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則可笑而發人深省的故事。
有一位先生娶了一個體態婀娜、麵貌娟秀的太太,兩人恩恩愛愛,是人人稱羨的神仙美眷。這個太太眉清目秀,性情溫和,美中不足的是長了個酒糟鼻子。柳眉、鳳眼、櫻桃小口,瓜子臉蛋上卻長了個酒糟鼻子,好像失職的藝術家,對於一件原本足以稱傲於世間的藝術精品,少雕刻了幾刀,顯得非常突兀、怪異。
這位丈夫對於太太的鼻子終日耿耿於懷。一日出外經商,行經販賣奴隸的市場,寬闊的廣場上,四周人聲沸騰,爭相吆喝出價,搶購奴隸。廣場中央站了一個身材單薄、瘦小清臒的女孩子,正以一雙汪汪的淚眼,怯生生地環顧著這群如狼似虎,決定她一生命運的大男人。
這位丈夫仔細端詳女孩子的容貌,突然間,他被深深地吸引了。好極了!這個女孩子的臉上長著一個端端正正的鼻子,於是,他不計一切,買下她!
這位丈夫以高價買下了長著端正鼻子的女孩子,興高采烈地帶著女孩子日夜兼程地趕回家,想給心愛的妻子一個驚喜。到了家中,把女孩子安頓好之後,他以刀子割下女孩子漂亮的鼻子,拿著血淋淋而溫熱的鼻子,大聲疾呼:“太太!快出來喲!看我給你買回來最寶貴的禮物!”
“什麼樣貴重的禮物,讓你如此大呼小叫的?”太太疑惑不解地應聲走出來。
“喏,你看!我為你買了個端正美麗的鼻子,你戴上試試。”
丈夫說完,突然抽出懷中鋒銳的利刃,一刀朝太太的酒糟鼻子砍去。霎時太太的鼻梁血流如注,酒糟鼻子掉落在地上,丈夫趕忙用雙手把端正的鼻子嵌貼在傷口處。但是無論他怎樣努力,那個漂亮的鼻子始終無法粘在妻子的鼻梁上。
可憐的妻子非但得不到端正而美麗的鼻子,還失掉了自己那雖然醜陋但是貨真價實的酒糟鼻子。而那位糊塗丈夫的愚昧無知,更是可憐又可歎。
佛學裏把這個世界叫做“婆娑世界”,譯成中文的意思便是能容您許多缺陷的世界。現實中的人生,永遠都是缺憾的,如果沒有缺憾就不能稱其為“人世間”。
最輝煌的人生,也會有陰影陪襯。雖然不夠完美,但卻異常精彩,人生也正是因為這許多的缺憾才使得未來有了無限的轉機、無限的可能性。生命就像是一首高低起伏的樂章,高低錯落才會顯得生動而鮮活。
其實人生的缺陷和不圓滿也是一種美。試想,如果維納斯雕像找回了雙臂,得失去多少揣摩的空間和想象的韻味?同樣,太過一帆風順、太過於完美的人生,反而會令我們感到索然無味,因而不懂得珍惜。
人生劇本不可能完美,但是可以完整。當你感到了缺憾,你就體驗到了人生五味,你便擁有了完整人生——從缺憾中領略的完美人生。
滴水佛音
1、《百喻經》 《百喻經》,曾被譯為《百句譬喻經》,四卷(或作五卷),是用寓言以申教誡的一部著作。這部作品由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寫,南朝蕭齊天空三藏法師求那毗地翻譯。它從梵文譯成漢文,距今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此經一經流傳,就受到閱讀者的歡迎。
《百喻經》稱“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經真正的譬喻故事隻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稱之為“百”,其一是為了整數而言,其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頌共一百篇。該作品全文兩萬餘字,每篇都采用兩步式,第一步是講故事作為引子,第二步通過比喻闡述一個佛學義理。
2、如何辨別香之好壞
(1)外觀表麵是否均勻,未染色,取時不掉香粉,不沾手,立香腳細而直。
(2)點燃後產生香之味清雅耐聞,不刺眼,不刺鼻,香味滲透力與持久性強。
(3)好香必須是以天然香料研磨製成,不含任何化學物品,有益健康。
執虛為實,曾無覺日
人生如春夢,執著為哪般
蘇東坡曾寫過這樣兩句詩,“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人世中一切事、一切物都在不斷變幻,沒有一刻停留。萬物有生有滅,不會為何人何事停滯不前。
如果誰能真正體會到事如春夢了無痕,那就不會生出這樣那樣的煩惱了。所謂繁華,大半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麵,觥籌交錯、衣帽光鮮、熙熙攘攘的背後往往透出的是一絲絲的蒼涼。愚人卻總是被表麵現象所迷惑,一如孩子貪戀糖衣藥片上那薄薄的一層糖。
弘一法師出家前,就已經在文藝界很有名氣了,他長於書法金石,古文造詣頗深。在上海時他參加城南文社征文,參加三次,三次奪魁,時人頗慕其才。他還曾經留學日本,在東京美術學校學習西洋油畫,同時學習音樂、戲劇、詩詞、書法、篆刻等,而且都學得十分精通,得到了日本文藝家們的褒揚。回國後,適逢辛亥革命,一開始擔任《太平洋報》編輯,並與柳亞子、胡樸安等創辦“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後來接下杭州浙江第一師範的聘書,教授圖畫、音樂,先後七年,造就了一批藝術人材。其間又與葉舟、馬一浮、吳昌碩等交遊,加入西泠印社,博學多能,名重一時……這樣的精彩人生,卻被弘一法師用一個“佛”字一筆輕輕帶過,應了世事繁華、如夢如幻這句話。
禪宗中有一句格言,“萬物唯心造”。對於弘一法師來說,這是一個無善無惡、無愛無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沒有表象、色相、成見等等,不存在一切束縛,因而他能來去自由,灑脫輕鬆。
龍門清遠禪師為了讓弟子們明白三界中一切虛幻不實,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位老和尚,自出家以來,數十年嚴守戒律,從未破過戒,整天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唯恐一旦違犯戒律,死後墜人地獄。
一天晚上下小雨,老和尚從外麵趕回寺院,為了抄近道,就走過一片茄子地。走著走著,忽然腳下踩著一樣圓鼓鼓軟轆轆的東西,伴隨著“咕”的一聲。天色黑暗,伸手不見五指,老和尚忙著趕路,沒有細看就回寺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