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院 本是寺內的一部分,寺內的別舍,後來佛教僧人也單獨用院作為居住處所的名稱。院的規模一般比寺略小。

3、庵 指佛教出家的女眾(比丘尼)居住的處所。

惜福就是珍惜一粥一飯

“惜衣惜食,非為惜財緣惜福;求名求利,須知求已勝求人”是弘一法師經常書寫給善信的格言。惜福之於法師,並不僅僅掛在口頭上,而是生活中的身體力行。讀過弘一法師傳記的人,都會對法師的惜福記憶深刻。弘一法師會如此惜福,與他受印光大師的感染是分不開的。弘一法師在世時非常尊重印光大師,經常用印光大師的事跡來教育信眾。

印光法師一生,於惜福一事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粗劣,力斥精美。

1924年,弘一法師到普陀山住了七天,得以每天從早到晚觀察印光大師的作為。大師每天早晨隻吃一大碗粥,連菜都沒有。印光大師自己說:“我剛到普陀時,每天早飯都有鹹菜,因為我是北方人,吃不習慣,所以就改成隻吃白粥,已經三十年了。”大師吃完飯,還用舌頭舐碗,添到非常幹淨為止。然後,還往碗裏倒入開水涮涮,滌蕩湯汁,用這湯水漱口,隨即咽下,唯恐浪費一顆飯粒。

吃午飯時,有白飯、大眾菜各一碗。大師把飯、菜都吃幹淨,又用開水涮碗,與早飯一樣。

印光大師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要求也極嚴。有來寺廟拜訪的客人一起吃飯,飯後碗內剩了米粒,大師一定會大聲叱責說:“你有多麼大的福氣,竟如此糟蹋!”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如果客人把冷掉的茶倒掉,大師也會嚴肅地勸誡。

西方哲學家梭羅說:“大多數所謂豪華和舒適的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類進步的障礙,對此,有識之士更願選擇過比窮人還要簡單和粗陋的生活,簡單和粗陋的生活有利於消除物質與生命本質之間的隔閡。為了獲得圓滿無悔的一生,我們必須認清哪些是我們必須擁有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哪些是必須丟棄的。”

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所處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可我們能感受到的幸福卻越來越少。擁有的東西太多了,反而不知道珍惜,浪費成了下意識的惡行。當代僧侶也著力教化大家要惜福,宣化上人就是其中典範:

有三個台灣青年比丘到萬佛城掛單,因為萬佛城大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開始變質的菜,在食用時隻要不爛的菜葉子、菜幫子都不會扔掉。宣化上人說萬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棄我取。

有一天中午,用齋後大眾準備離去,三位台灣比丘忽見宣化上人來到麵前,急忙合十施禮。上人滿麵含笑,用眼光看著他們用過的餐盤中有嚼過吐出來的幾口萊,問道:“菜不好吃嗎?”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葉硬了些,嚼不爛。”上人聽後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過的菜放進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著說:“我還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圍的弟子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兩個盤中嚼過的菜全放進口中嚼著咽了下去,然後說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費。”當宣公上人走出齋堂時,身後跪下了一片徒眾。

一樣的吃飯,一樣的睡覺,有人食不下咽、睡不安穩,有人卻感覺食物美味,睡眠香甜。學佛就是為了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所謂開悟前時時難過,步步維艱,開悟後日日是好日,處處通大道。開悟之後的生活是精神重於物質的生活,是掙脫了物欲的牽係,住於塵勞五欲,但是卻不被汙染,追求無上理想世界的生活。在這種精神世界裏,滴水都是甘露,粒米即是珍珠。珍惜一粥一飯,一是尊重農夫的勞動,一是珍愛了你今生在這紅塵世界的幸福。

滴水佛音

1、印光法師 印光法師(1861~1940),陝西郃陽縣赤城東村人,俗家姓趙名丹桂,號常慚愧僧,又名聖量。法師幼時聰慧,隨兄熟讀儒書。十五歲後,數年之間因病所困,偶讀佛經,受感召,一心向佛。二十一歲時,法師至終南山蓮花洞寺,拜道純和尚為師,剃度為僧。次年受具足戒於陝西興安雙溪寺印海律師座下。印光法師一生自奉儉約,樂善好施,更勤於著述,弘法不遺餘力。1940年法師圓寂,被尊為佛教淨土法門第十三代蓮宗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