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若把心地掃

遠望高山變平地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若把心地掃

世間皆成清淨地

人若把心地掃

世間皆成清淨地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若把心地掃

朵朵蓮花開心裏

人人若把心地掃

朵朵蓮花開心裏

朵朵蓮花開心裏

朵朵蓮花開心裏

正念之下的掃地,早已超出了普通勞作的意義。在修行者眼中,掃地與讀經念咒一樣,都是印證佛法的途徑。佛法本就源於生活,所以在家修行的居士切莫輕視生活中瑣碎的勞作,隻要用心去做好那些看似平凡的活計,依然能積累殊勝的福德。

滴水佛音

1、偈子 偈子又稱偈佗,是佛教文化一種常見文體,一般指佛經中的唱頌詞,亦多指僧人雋永的詩作。偈子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為一偈。

2、唱佛機 類似小收音機大小,內置念經、梵唱錄音的小盒子,裝上電池後開啟開關會一直播放錄音,直到把開關關掉或電池耗完。唱佛機聲音品質低,其中的錄音可以無限循環播放。價錢比較便宜的唱佛機隻會播放一首歌曲,價錢稍貴的會播放多首。

3、殊勝 事之超絕而稀有者,稱為殊勝。

吃素是為了長慈悲心

1994年,星雲法師在台北道場佛光緣美術館成立餐館“滴水坊”,專做素食。進入滴水坊,會有店員非常有禮貌地奉上一杯清雅的淡茶,外加一碗“十全粥”,表示心懷無限的感恩。這裏的菜花樣繁多,口味鮮美,並且所有菜色都加入了一味叫做“歡喜心”的調味料,讓大眾吃起來覺得和諧歡喜。

所謂“一口菜根香,勝嚼酒肉飯;一念思無邪,勝辦滿漢餐”。滴水坊的素食理念受到大眾的歡迎,分店發展到幾十家,甚至跨過海峽,開到了大陸。星雲大師巧妙地將佛教素食觀念與俗世的飲食文化聯係在了一起,用一種全新的理念倡導素食。

在人們的印象裏,佛教徒特別重視素食,甚至連一些學佛的人都以為學佛就要吃素,這是一種誤會。佛教雖然是最早倡導素食,但是最初佛陀時代並非素食,因為當時是靠“沿途托缽”的方式乞食,信徒給甚麼就吃甚麼。吃素並不是佛教的硬性規定,日本、錫蘭、緬甸、泰國和我國西藏、內蒙古的佛教徒無論是在家居士還是出家的僧侶,都是吃肉的。

雖然學佛不一定要吃素,但吃素確實是中國佛教良好的德行。佛教不忍傷害眾生的命,不忍吃動物的血肉。這樣的做法,不但減少殺生業障,而且對人類苦痛的同情心會增長。弘一法師曾開示信眾說,吃素並不是為了消極的戒殺,而是為了長慈悲心。

所以不要覺得不能吃素就不能學佛,學佛與吃素沒有必然關係。一些人學佛,沒有學到什麼佛法,隻學會吃素。不但自己戒除葷腥,也牽待家人不許吃,讓父母兄弟兒女感覺不可理喻。

弘一法師認為,學佛的人應該先了解佛教的道理,做事依照佛理做去,使自己的德行好,心裏清淨。家人看到你學佛後貪心淡,嗔恚薄,對人慈愛,做事更負責,能感覺到學佛對家庭、社會的好處,自然就對佛產生親近感。這時你再在家中推廣素食,家人接受起來就會比較容易了。

世界上素食的人愈來愈多,素食者不一定基於宗教信仰,有的人是為了環保,有的人是為了愛護生命,更多的人是出於健康的理由。

近代很多名人都倡導素食,近代天津最早的女教育家呂碧城女士,就曾撰寫《素食者是真理之光》一文,極力倡導素食的好處。國父孫中山先生亦極力提倡素食,他談到:“夫素食為延年益壽之妙術,已為今日科學家、衛生家、生理學家、醫學家所共認矣,而中國人之素食,尤為適宜。”

當代很多名人也是素食主義的擁躉,功夫巨星李連傑在排戲時,僅僅食用鮮菇炒菜花、金針菇燴豆腐等幾樣素菜配白飯,歌神張學友張學友吃素吃上癮,對山珍海味毫不垂涎,還向大家宣傳吃素的好處,比如流汗不會臭、精神好、皮膚也變好了。世界歌壇一姐麥當娜很早前就開始吃素,而且也限製家人的飲食。她的孩子們隻能偶爾吃點冰淇淋,鹹味重或者脂肪多的菜肴都不可以吃,像小香腸拌菜這類想都不要想。即使是聖誕節,他們家的大餐也都是以蔬菜和低脂肪食品為主。

吃素確實對身體有很大的好吃。因為素食者較少酸性體質,吃素的人比吃葷的人生病幾率要低,尤其是很少有患癌症的。吃素還有一個好處往往被大家忽視,那就是精神飽滿,耐力很強。例如動物中的鴿子,隻吃高粱、穀子,但是飛行起來路途之遠令人咋舌。驢子、牛、馬也是素食的動物,隻吃草,偶爾吃些穀物,可它們的體力是虎豹獅狼所不能及的,拉車載貨,吃苦耐勞,堪稱大力士。飲食清淡還有益於頭腦清晰,神智清明,所以腦力者也適於素食。

因為飲食習慣的關係,西方人比東方人吃素吃的要少,以肉食居多,西方人一到四十歲左右,盡顯老態,皮膚皺紋盡出。東方人三餐主要以蔬菜、水果、穀物為主,能延緩身體老化,保持青春活力,所以在西方人的眼中,東方人的年齡往往是個迷。

雖然現在很多人主觀上並不是出於慈悲心才吃素,但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對生靈的屠戮,可見素食是件好事,學佛的人更應該提倡。

滴水佛音

1、佛教飲食禁忌 佛教規定出家人不能吃“葷”和“腥”。“葷”是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如蔥、蒜、韭菜等。《楞嚴經》說 “葷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腥”是指肉類,各種動物的肉都在禁忌之列,甚至連雞蛋也不能吃。

2、星雲法師 俗名李國深,1927年生,江蘇江都人,為禪門臨濟宗第48代傳人。法師12歲於南京棲霞山寺出家,1949年到台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宗旨。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學校、育幼院、醫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等各種機構,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發展。

不要指望菩薩消災祛厄

一個人遭遇了很大的困難,他去寺廟裏求觀音菩薩幫助。

虔誠地叩頭後,這人突然發現身邊一人也在參拜,且模樣與供台上的觀音菩薩一模一樣。

此人非常吃驚,小心翼翼地問:“您是觀音菩薩嗎?”

那人答:“是。”

此人迷惑了,又問:“那您自己為什麼要自己求自己呢?”

觀音菩薩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看了這個故事,你可能覺得啼笑皆非,菩薩都不能消災祛厄,誰能來幫助人們走出厄運呢?

你自己。

按照佛教的說法,人們今世所受的災難困苦,都是定業的作用。所謂定業,是指難以消除的重大業力。稀有世尊釋迦牟尼法力廣大,但仍然有三不能,其中有一個就是“定業不能轉”。但是信眾在讀誦《地藏本願經》的時候,會在經文後讀到一個“滅定業真言”:唵缽囉末鄰陀寧娑婆訶。有人心生疑問:既然佛不能滅定業,為什麼會有滅定業真言?

弘一法師解答說,“業之與報,皆是自心現量。心空一切皆空,心假一切皆假,心中一切皆中。”佛不能代替別人來滅業,佛與上帝不同。在天主教、基督教中,上帝決定一切,而在佛教中佛不是決定一切的,佛所扮演的是教師的角色。佛陀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和修行的辦法,要想獲得救贖還要親自去修行。

對於定業,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不同的說法,就小乘的說法來說,定業不可滅,但是就大乘來說,因為具有菩提心等方便,所以在一些特殊的辦法,比如滅定業真言等加持下可以消除定業。所以大小乘的主要差別是是否具有菩提心,在具有菩提心的前提下,定業可滅,否則定業難轉,隻能減輕,但終當受報。

《大悲經》裏講“所有世界是業所作。是業所化。一切眾生。是業所作。是業所化。業力所生。”佛問梵天是否有此能力轉變,梵天回答,沒有。同樣佛也不能滅定業,很公平,公正,佛不以神通說服人,也不能以神通改變眾生的業力,自己也得承受業力。

佛自己曾吃過九十天喂馬的麥子。

佛在過去生的時候,有一生曾為出家修外道的人梵誌,帶著五百個童子在梵誌山修道。那時也有佛在世,有一次,佛陀出去托缽化緣,因為道場有一位生病的比丘不能出去化緣,他就叫一個比丘在齋主那兒多乞一份齋飯回來給這位有病的比丘吃。

當這個化緣的比丘托著齋飯經過梵誌山時,這位梵誌聞到了飯菜的香氣,當即生出一種嫉妒心,便說:“這些禿頭和尚,怎麼吃這麼好的東西,他們隻配吃喂馬的麥子。”他的弟子聽師父這麼說,也隨聲附和說:“對的,他們應當吃喂馬的麥子。”這位梵誌在後來生修行成佛了,即釋迦牟尼佛。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帶著五百個弟子到一個國家去結夏安居,這個國王先是歡迎他來,可來到之後又不供養這些和尚了,這時有一個喂馬的馬師,看見佛和五百弟子沒有飯吃,於是就用喂馬的麥子來供養釋迦牟尼佛和五百弟子。這五百弟子就是五百個羅漢,也就是過去跟著梵誌修行的五百童子,雖然都證果了,但是因為過去生誹謗人家“這些禿頭和尚隻配吃馬麥”,所以還要吃九十天喂馬的麥子。將來就是修成了佛,也會像佛一樣酬其宿債,但可以重報輕受。

佛經中講這些故事,是一種示現,告訴我們佛力大不過業力,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隻有真誠地懺悔才能消除今世的罪業,而無始宿債是要靠佛教誨的方法去徹底消除的,不要以為學佛了有佛保佑,就可以做了錯事也不背因果而高枕無憂了。

佛對世人的慈悲和關愛,是用無上的大智慧告訴眾人酬還宿債的方法,希望眾人早成佛道。地藏菩薩說咒勸持,就是幫助人們減輕定業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