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切切實實守戒,也要開遮有方。一般怕受戒的人都是因為怕犯戒,大可不必要。戒中有開緣一說。五戒裏麵飲酒這一條戒開緣最多,如果是自己嗜好飲酒,屬於犯戒。什麼狀況下飲酒不屬於犯戒?最常見的,是生病吃藥。中藥裏麵很多藥用酒做藥引,這不犯戒,這開緣。無論出家在家,七十歲以上的人,身體衰弱,血液循環緩慢,佛準許開戒,在每一餐飯的時候喝一杯酒,這是當藥用,幫助血液循環,或者在晚上睡覺之前喝一杯。開緣,是身體有需要。還有做菜時要放酒調味,也是開緣,不是破戒。

要曉得佛製定不飲酒戒,真正用意是防止喝醉了犯殺盜淫妄,所以酒這一條戒叫遮罪,是預防措施,不像殺盜淫妄是性罪,性質不同。要對這些都不懂,就沒有辦法持戒了。

滴水佛音

1、舍衛國 又作舍婆提國、室羅伐國、屍羅跋提國、舍囉婆悉帝國,是古代印度一個比較富裕的小國,位於中印度。相傳舍衛國國王的釋迦牟尼的弟子,釋迦牟尼成佛後大部分時間在此居住。

2、香瓔 香瓔即瓔珞,古代一種用珠玉穿成串、戴在頸項上的裝飾品。俗稱佛珠或念珠。

3、菩提樹 別名覺悟樹、智慧樹,原產印度,因此通稱印度菩提樹,是印度國樹。菩提樹在《梵書》中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聖樹,萬分敬仰。相傳梁武帝天監元年(502 年),印度僧人智藥三藏從西竺引種菩提樹於廣州光孝寺壇前。從此我國廣東、雲南均有菩提樹生長。

佛陀都勞動

現代人想象,稀有世尊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一定是同現在的方丈和尚一樣,有衣缽師、侍者師常常侍候著,佛自己不必做什麼。其實不是這樣。佛陀也是勞動的,而且事無巨細,親自動手。

有一次,佛和阿難出外遊曆,在路上碰到一個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穢物的酒食吐了一身,氣味難聞,過路人都繞著他走。佛就命阿難抬腳,自己抬頭,一直這位弟子抬到井邊,用桶汲水,叫阿難把他洗濯幹淨。

佛看到門前木頭做的橫楣壞了,並沒有呼喝弟子去修理,而是自己找來工具,親自動手修補。

還有一次,一個弟子患了重病,沒有人照顧,一個人在床上輾轉呻吟。佛就問他說:“你生了病,為什麼沒人照應你?”那弟子說:“從前人家有病,我不曾發心去照應他;現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來照應我了。”佛聽了這話,就說:“人家不來照應你,就由我來照應你吧!”佛把生病弟子的大小便種種汙穢,清洗得幹幹淨淨;還將他的床鋪,整理得平平展展,舒舒服服,然後扶他上床。

這些故事,出於經文,並不是憑空說說的。佛的勞動,可見一斑。佛不像現在的一些人,凡事都要他人服勞,自己坐著享福。

弘一法師說:“勞動原是人類本分上的事,不唯我們尋常出家人要練習勞動,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勞動才行。”我們的身體有雙手雙腳,這都是為勞動而生的。有手有腳而不勞動,豈不是辜負了手腳存在的意義?對身體健康也不利。大家都知道,常常勞動,勤鍛煉,身體才能康健。

古代的人,要維持生計就得辛勤耕作,討生活比現在不知道要難多少倍。現在人們要生存容易了很多,一般人早上去單位上班,晚上按時下班,風吹不到,雨淋不著,即使是最辛苦的農夫種地,也有畜力或農用機械幫忙。可人生活不辛苦了卻越來越懶惰,穿髒的衣物即使洗衣機也懶得清洗,在角落裏堆一堆;吃過的泡麵碗連零食的包裝胡亂丟在一起,把茶幾占的滿滿的。對於一心向佛的信眾來說,這些做法都不可取。

須知,懶惰毀掉的不僅僅是你的健康,還會湮滅潛藏在生活中的佛理。

百丈禪師帶領弟子聚集在一個道場裏,過著很有規律的集體生活,都直接的參加農業生產,即在山坡上岩穀中開懇荒地,種穀栽樹,在勞動生產中實踐宗門生活,當時有個專用名詞,叫做“坡務”。那時領導這種生產勞動的,就是所謂“領眾行道”,絕不是勞動與行道分開的。僧侶的生活刻苦淡薄,精神卻邁逸超脫。他們自己形容這種生活叫做“衣褐懷玉”。他們在勞動生活中實踐真理,充滿著極愉悅的禪味,過著“日日是好日”的生活。

佛祖常常勞動,僧侶常常勞動,塵世中的人有什麼理由拒絕勞動呢?弘一法師開示說:“我盼望諸位,也當以佛為模範,凡事自己動手去做,不可依賴別人。”

滴水佛音

1、須菩提 須菩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弟子中最善解空理者,被譽為“解空第一”。須菩提原是舍衛國婆羅門的兒子,智慧過人,但是喜歡發怒,被大家討厭,於是離家遁入山林。佛陀為說嗔恚的壞處,使他悔責懺罪。後來須菩提得須陀洹果,複證阿羅漢果。

2、目連  俗做目蓮,又譯為摩訶目犍連,目犍連、大目犍連、羅卜。目連是古印度摩揭陀國土舍城人,從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釋尊的十大弟子,以神通第一著稱,後被反佛教的婆羅門打死。在佛教雕像中,目連常侍立在釋尊左側。

饑來吃飯困來眠——生活禪

區區掃地都能獲得五種功德

打開唱佛機,披好海青,持定念珠,在蒲團上坐好……一位居士一天的修行功課開始了。這位居士非常虔誠,每天按時修行,一板一眼,生怕影響了積累功德。

居士在家修行,往往以課誦、坐禪為主。弘一法師開示在家居士說,佛法無處不在,不一定非去念經修行,即使是掃地、刷碗這類的普通家務,全心去做、專心做好,也能有殊勝的功德。

佛經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世尊在給孤獨園修行時,有天看到見地不淨,就拿起一把掃帚掃地。舍利子、大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弟子聽說佛自己掃地,急忙趕過來幫忙。於是,世尊和弟子們一起把地打掃幹淨,然後去食堂吃飯。大家在食堂中坐好,世尊開示說,掃地可以獲得五種最勝利益:一、使自心得清淨;二、使他人得清淨心;三、令諸天歡喜;四、種下正業之因;五、此生結束後生往天上。

大家會感到意外,區區掃地,能有如此廣大的功德嗎?掃地,尤其是如法掃地,暗藏著深刻的佛理,前賢甚至以掃地作為修行的方式。十八羅漢之第十六尊注荼半托迦尊者就是通過掃地開悟的。

注荼半托迦尊者是羅漢中神通最大的,甚至還幾次救過佛陀的性命。一次佛被外道加害,魔王把山壓過來,注荼半托迦尊者在後麵一指,就把山推開了。擁有如此神通的尊者,幼年時卻是一個非常愚笨的孩子。

注荼半托迦尊者愚笨到了讓人無可奈何的程度。老師教他念“悉達摩”,教他“悉達”時忘了“摩”;教“摩”時,忘前邊的“悉達”。老師對注荼半托迦的父母說,他寧願去教很多其他的婆羅門人家的孩子,也不願把時間花在這一個學生身上。

注荼半托迦的父母隻好把他送到一位吠陀教師那裏。在那兒,老師又教他念“奧瑪普”幾個字母,但也學不會,教師非常惱火,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孩子學什麼都學不進去,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注荼半托迦有位哥哥半托迦,很聰明並博學有禮。機緣之下,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為比丘,注荼半托迦被認為太笨不適於出家,隻好獨自齷齪地住在附近。

一天,哥哥半托迦和其他的人結伴到室羅伐悉底城去朝拜釋迦牟尼佛,很多人都跟去看熱鬧。注荼半托迦也混在人群裏,恰好被半托迦看見,半托迦問注荼半托迦道:“你現在以什麼為生呢?”

注荼半托迦回答:“無以為生,生活異常艱難。”

半托迦又問:“你想出家為僧嗎?”

“像我這樣的愚笨之人,如何能渴望加入殊勝的佛陀僧團呢?我甚至連最簡單的偈頌也記不住,每個人都知道我愚笨無比。”注荼半托迦驚奇地問。

半托迦對弟弟說:“習學佛法不分高低種姓、貴賤和智力高下,最重要的是遵循佛陀原教義,並付諸實踐。如果你真心誠意地想成為僧人,那麼你就能做到。”

注荼半托迦很恭敬地來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難麵前,全知的佛陀洞悉盤陀伽謙卑和純淨的心,就在隻孤獨園,要阿難尊者為盤陀伽剃度出家。

阿難教注荼半托迦一個偈頌:“諸惡莫作,使自己免於邪惡的思想;眾善奉行,莫執自我,正念、正知、正命,則能免於傷害、煩惱,這就是諸佛教示。”

三個月後,可憐的注荼半托迦仍然記不住這個簡單的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眾早就把整章經典背熟了,就連當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這簡單的偈頌和好幾個其他的偈子。

既然連博學多聞的阿難都無法教會這愚笨的比丘,佛陀就親自教他。佛陀要他勤快地打掃寺院來清除業障,同時要邊掃邊念誦、思維 “掃帚”二字。

雖是極其簡單的兩個字,注荼半托迦依然是記前忘後、記後忘前,想到“掃”就忘了“帚”,想到“帚”就忘了“掃”,因此苦惱不堪。於是佛陀慈悲地告訴他:“‘掃帚’的意義就是去除塵垢。想想看,你誦‘掃帚’二字的目的是什麼呢?”注荼半托迦依佛陀的教導思惟著:“什麼是塵垢呢?灰土瓦礫是塵垢;什麼是去除呢?去除就是清淨。所以佛陀是在提醒我們,除了掃除外麵的塵垢外,還要去除心當中的塵垢,煩惱除盡,智慧自然就會開顯。”注荼半托迦就這樣不斷地重慮緣真,最後一念相應慧,手執掃帚透視幻象而證得開悟,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注荼半托迦的愚笨殊乎常人,連個簡單的偈子都不會背,可是,僅僅因為專心掃地,卻能成為神通第一的大羅漢《大智度論》雲:“一心正念,速得道果。”隻要我們安住正念,即使從外表看起來極為平常的掃地工作中,也能領悟到深刻曼妙的佛法。有一首佛教歌曲《掃心地》淺顯地說明了掃地中的佛理: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若把心地掃

烏雲煩惱皆遠離

人人若把心地掃

烏雲煩惱皆遠離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人人若把心地掃

遠望高山變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