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行住坐臥勤施功3
滴水佛音
1、手印 音譯作母陀羅、慕捺羅、母捺羅,或稱印相、契印、密印,或單稱為“印”,現常指密教在修法時,行者雙手與手指所結的各種姿勢。佛菩薩及本尊的手印,象征其特殊的願力與因緣,因此我們與其結相同的手印時,會產生特殊的身體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這和佛菩薩及本尊修證的本位力量的身心狀況是相應的。
2、禪定手印的含義 禪定手印的含義是說所有信奉佛法的人都應該從瞬息萬變的世界觀以及各種華麗的外在物中解脫。佛徒應該遵奉修習佛法,僅此一念毫不動搖,最終達到從輪回之苦中解脫的目的。
改掉不好的生活習慣
弘一法師修行深厚,對自己要求甚嚴,然而即使是這樣的高僧仍然認為自己惡習太重。法師1933年在泉州承天寺演講時說“餘於三十歲時,即覺知自己惡習慣太重,頗思盡力對治。出家以來,恒戰戰兢兢,不敢任情適意。但自愧惡習太重,二十年來,所矯正者百無一二。自今以後,願努力痛改。更願有緣諸道侶,亦皆奮袂興起,同致力於此也。”
惡習一詞,聽起來怕人,其實就是不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無非就是喜歡吃飯時說話、飯後看看報紙之類的小事,可千裏之堤毀於蟻穴,小事不注意,就會給人生帶來很大的壞影響。
弘一法師鑽研律學,對改正習慣之事非常注意。在這次演講中,法師列舉了七條僧侶不好的習慣,這些習慣雖出自山門,而且在僧侶的努力下已改過,但對在俗的人仍有參照作用:
一、食不言。
“飯不言,寢不語”是從小餐桌上爸媽用來教育孩子的話。吃飯時說話,含著一嘴菜飯大談特談,不但有礙消化,也很不雅觀。
二、不非時食。
出家人講吃飯定時,是一種戒律。在家人雖不用持戒,但也還是按時吃飯較好,人的消化係統分泌消化液都是有規律的,吃飯不定時,內分泌係統紊亂,與身體無益。
三、衣服樸素整齊。或有舊製,色質未能合宜者,暫作內衣,外罩如法之服。
出家人講究勤儉,不以奢華為美。一絲一縷都來之不易,要格外珍惜。世俗中生活水平高,生活好,一些人就流於浪費,新衣服穿幾次認為不時髦了就丟掉,不知愛惜。其實自己略作修改,添加潮流因素依然能再穿。或者捐贈給慈善機構,不能垃圾箱裏一塞了事。
四、別修禮誦等課程。
僧侶的課業是繁重的。每天除去聽講、研究、抄寫、及隨寺眾課誦外,還要自立禮誦等課程,學習非常努力。每天清晨,師父們有在佛前跪讀法華經的、華嚴經的、金剛經的,還有念佛的,念佛號能念一萬遍以上。
僧侶出家學習不止,在家人也不能對自己放鬆要求。在校園學習的學子自當努力,走上社會工作的人也要及時充電,跟上時代的發展。
五、不閑談。
平時大家都喜愛聊天打發時間。出家人也會聊天,聊天被認為是虛喪光陰、廢弛道業的不好習慣,於是僧侶們改為在飯後或傍晚休息的時候,在樹下、屋簷邊,或經行、或端坐、若默誦佛號、若朗讀經文、若默然攝念。
在家人也當學習出家人,把寶貴的時間或用來學習知識、或用來做做家務,哪怕是聽段旋律優美的音樂,也比大家湊在一起張家長李家短的說些無聊話要有意義的多。
六、不閱報。
僧侶多不看報。報紙上雖能反映社會時事,然而各家報社為了抓人眼球,增加報紙銷量,經常會登載殺人搶劫、奸邪淫蕩的事情,真假莫辨,描摹詳盡。即是是心地清淨的出家人,總看這種東西也會被感染,影響修行。
現在網絡發達,人們不怎麼讀報了,多喜歡瀏覽各大門戶網站,信息量大了不知多少倍,隻可惜泥沙俱下,各種不堪的內容混雜其中。成年人有分辨力尚且受蠱惑,青少年心智不成熟,隨意在網絡上瀏覽信息更是危險。在現代社會生活,不可能脫離網絡,上網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有節製地上,對孩子上網尤其要當心。
七、常勞動。
弘一法師很直白地說“出家人性多懶惰,不喜勞動”。懶惰的何止出家人,誰不喜歡不勞作,輕輕鬆鬆地生活?然而懶惰是惡習,腐蝕人的心靈。僧侶們已經發下誓願要勤於勞作,每天掃除大殿及僧房簷下,並努力做其他勞動的事情。在俗世中的人也要讓自己的雙手雙腳動起來,自己掃掃地、洗洗衣服,不但生活整潔了,對心靈也是小小的鍛煉。
滴水佛音
1、泉州承天寺 又稱月台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區崇陽門外東南。承天寺殿堂宏偉,有榕徑午陰、偃鬆清風、塔無禽棲、瑤台明月、卷簾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嘯庵竹聲、鸚山暮雲、石如鸚鵡十景。在五代時,此地為節度使留以效的南園。後周顯德年間(954-960年)改建為佛寺,初名“南禪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一度改稱“能仁寺”。抗日戰爭時期,弘一法師曾在此講經弘法,組織佛學研究會、念佛會、流通經書,創辦養正院,培養僧徒。
2、《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後秦鳩摩羅什譯。經書名以蓮花(蓮華)為喻,比喻佛法之潔白、清淨、完美。《法華經》是佛陀晚年所說教法,大小無異,顯密圓融,顯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義。在五時教判中,屬於法華、涅盤之最後一時。因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
切切實實持戒
佛陀於菩提樹下得道證果後,於羅閱祇國弘法教化,後來又前往舍衛國度化眾生,深得波斯匿王與百官的敬仰。
當時,國內有位大商主,名叫波利,帶領五百位商人出海尋寶,正當船隻行駛於一望無際的大海時 ,海神突然現身於眾人之前。波利向海神講授佛法,得到了海神饋贈的一副香瓔。
波利回到舍衛國,想到這麼稀有珍貴的香瓔,絕不是自己這種平民百姓所適合配戴的,於是前往皇宮將這寶物獻給波斯匿王。國王非常歡喜,馬上派人去請諸位夫人出來,並且言明將把香瓔賞賜給當中最美麗的一位。
消息布達後,宮中的每一位夫人無不極盡全力將自己裝扮得美豔動人,希望自己會是得到香瓔的幸運者,唯獨末利夫人沒有來。國王詢問侍者,侍者回答:“今天是十五日,夫人正在持守八關齋戒,因為身著素服,沒有裝扮,所以沒有來。”
國王聽了很不高興,派侍者轉告末利夫人:“難道你今天持齋受戒,就可違抗國王之命不出來嗎?”
就這樣傳達了三次王命後,末利夫人終於出現於眾人之前,質樸的衣著中未添任何裝飾,素淨的麵容上沒有一絲脂粉,全身散發耀眼光采,比平常更加莊嚴。國王見了非常驚訝,心存敬意地問道:“是什麼樣的修為,讓你看起來如此與眾不同?”
夫人回答:“我想到自己累劫以來少修福德,所以今世得為女人,情深業重,穢垢堆積如山。況且,人命短促,若不精勤修行,稍有不慎,便會墮入三塗惡道。所以至誠發心每月持守齋戒,割舍世間種種貪愛,遵從佛陀教法,希望世世皆能蒙受法益,增長福德。”
國王看到修行使夫人如此美麗,深感佛法的力量深大,決定將香瓔送給末利夫人。夫人拒絕了,並提議將香瓔敬獻給佛陀。
波斯匿王一行人來到精舍,向佛陀至誠頂禮,誠懇地奉上了香瓔。世尊接受了國王的供養,說偈雲語:
多作寶華,結步搖綺,
廣積德香,所生轉好;
琦草芳華,不逆風熏,
近道敷開,德人逼香;
栴檀多香,青蓮芳花,
雖曰是真,不如戒香;
華香氣微,不可謂真,
持戒之香,到天殊勝;
戒具成就,行無放逸,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齋戒的福德廣大長久,能夠使人得到好的名聲與大眾的敬愛。即使有人將遍滿天下 十六大國的珍寶,拿來布施修福,所得的福報,也不及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守齋戒的功德。與末利夫人的福德相比,須彌山不過如一粒豆子罷了!所以齋戒是福慧雙修之法,可以解脫煩惱,證得涅盤,不是世間福報可以比擬。”
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竟然能使須彌山相形見絀,持戒對佛教徒的意義可見一斑。佛經中有一種說法:佛在世以佛為師,佛不在世以戒為師。戒是如來的法杖,是解脫生死的根本。戒在梵語有兩個說法,一是毗尼(淨行義),二是木叉(解脫義)。毗尼是因,木叉是果,因為有了淨行而有解脫。在因上是極嚴的約束,是不自由,可是果位是得大自由。
“持戒”二字的意義,現在很多人已經不明白了。持戒不一定是為了修行到菩薩或佛的境界,最樸實的目的就是來生再做人。所以,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眾生畏懼因果,就是因為大家疏於自律,如犯法入獄的罪犯一樣,在最大的自由來臨之前追求了不該有的自由,反而使自己身陷困境。一般人總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所以有人說:何必受戒,自找束縛?其實,凡是遭受牢獄之災失去自由的人,基本上都是由於觸犯了五戒。譬如:貪汙、竊盜、勒索、搶劫,是犯了偷盜戒;殺人、毀容、傷害,是犯了殺生戒;強奸、嫖妓、拐騙、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偽證、恐嚇,是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吸食煙酒等,是犯了飲酒戒。所以受戒某種程度上說於守法同意,能夠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義是自由,而非束縛。
弘一法師曾無奈地說:“現在受戒的人雖多,隻是掛個名而已,切切實實能持戒的卻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後,若不持戒,所犯的罪要倍增於不受戒的人。所以弘一法師時常勸人不要隨便受戒,即使受戒也要隨自己的力量去受戒,萬不可敷衍門麵,自尋苦惱。
戒中最重要的,顯而易見是殺、盜、淫、妄,此外飲酒、吃肉也容易惹人譏嫌。抽煙在律中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在我國習慣上,也很容易受人譏嫌的,所以盡量不抽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