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行住坐臥勤施功2
滴水佛音
1、比丘 比丘,一般意譯為“乞士”,俗稱“和尚”。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稱作比丘。比丘需遵守的戒律多達250條。
2、比丘尼 比丘尼,又作比呼尼、尼、沙門尼,俗稱“尼姑”。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稱作比丘尼。比丘尼需遵守的戒律有500條之多。
3、羅漢 羅漢又稱阿羅漢,為小乘佛教修證的最高果位。阿羅漢有三層意思:
第一殺賊:意即殺掉煩惱之賊。
第二無生: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跳出了三界生死輪回苦惱,要經過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個階段。
第三應供:就是應當受到天上、人間的供養,因為阿羅漢,既然證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養禮拜,為眾生作大福田。
智慧長,菩提生——佛教名詞解析
三世業報:行之花與報之果
很久以前,有位修為深厚的老法師發心要建一座廟,就到一座城裏去化緣。老法師想以誦經、修行、說法來感化大眾,與眾生廣結善緣,共成佛事,誰知道辛苦了三個多月,竟然沒有人理會。一個走街串巷賣水果的小孩看了心裏很難受,覺得老法師太辛苦了,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就把那天買水果得來的錢,全部捐給了老法師。
街上的人聽說一個賣水果的小孩都知道發心做功德,一個個心生慚愧,於是大家紛紛布施捐錢,一下子就把建廟的錢籌齊了。老法師十分感激這個小孩,就對他說:“孩子,你今天發善心做了大功德,便是我們佛寺的護法大德,將來你若有什麼困難,可要記得到寺裏來找我呀!”
孩子聽了法師的話,高高興興地點頭答應,回家去了。誰知道一回去就因為交不出賣水果的錢而被狠心的後娘痛打了一頓,趕出了家門。孩子一時找不到別的工作,日日流浪街頭,終於淪為乞丐,不但三餐不繼、貧病交迫,而且頭上生了癩痢,眼睛也瞎了,這時候連討飯都艱難,真正是走投無路的時候,忽然想起老法師說過的話,頓覺絕處逢生,就一步步摸摸索索的往寺院行來。
老法師是證得三明六通的高僧,知道小乞丐將到寺院來求援,就在當天晚上召集徒眾,交代大家:“明天有本寺的大護法要來,大家開山門恭敬迎接,不可怠慢!”
執事們以為有什麼了不起的大人物要來拜訪,趕緊進行大掃除。第二天,全寺執事掃堦以待,可是直到傍晚都不見有什麼大護法來。
老法師派人問大護法來了沒有,知客師父回話說並不見大護法光臨。法師很嚴肅地問:“難道今天什麼人都沒有來嗎?”
“ 什麼人都沒有呀!隻有……隻有一個小小瞎乞丐罷了,他要進來,我怕壞了迎賓的大禮,給他幾個餅把他趕走了。 ”
老和尚雙目倏睜,一聲大喝:“呔!這人就是我們的大護法。快請!快請!趕快把我們的大護法追回來!”
知客師父非常吃驚,不知道師父為什麼要這麼重視一個小乞丐,趕緊領命下山去追。
小瞎子被迎進寺裏敬謹招待,住了下來,得到了悉心的照顧。想不到忽然有一天夜裏小瞎子上廁所出了事,一個不小心掉下茅坑淹死了。消息一傳開,眾人嘩然:這世上哪裏有什麼因果報應?這個小孩子本來賣水果為生,日子過得好好的,偏偏從做了那個功德以後就走了噩運,先是被趕出家門當了乞丐,又瞎了眼,好不容易在寺裏安頓下來,卻掉到茅坑淹死了,這功德不做也罷了!
老法師召集大家開示說:“這個小孩子依照過去生的業報,應該要受三世苦:第一世要受窮苦報,現癩痢相;第二世要瞎而不見;第三世合該跌進廁所淹斃。可是因為他一念慈悲,發心做了大功德,所以將三世的罪業提前縮短在一世受報,省去了二世的痛苦折磨,現在已經超生到天上了!因果俱由身顯,昭彰現前,怎麼可以說無報無應呢?”
大家聽了,無不感慨非常,深深覺得三世因果的不可思議。
所謂的三世業報,就是在時間上來講因果報應,分為現報、生報、後報。現報是今生作善惡,今生受報;生報是今生作善惡,次一生受報;後報是今生作善惡,次二三生乃至未來多生受報。
用種植作物作比喻:“現報”好比蔬菜,春天種,當年就能采收;“生報”好比冬小麥,今年種,明年才能收獲;這相當於“生報”;“後報”好比種果樹,現在種了,卻要等很多年之後才會開花結果。
常常會聽到有人這樣抱怨:“某某人誦經禮佛,不食葷腥,平時還行善積德,卻總是遇到倒黴事;某某人壞事都做盡,該千刀萬剮,卻福壽雙全,合家安康,這哪還有什麼天理?” 古偈雲:“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按照佛教的解釋,這些就是因果的力量:今生積功行德卻沒有福報,是因為過去的欠債太多,過去生的業障還沒有清償完;惡人沒有得到報應,是因為他過去生所種的福田大,所積的功德還沒用完。
滴水佛音
1、三明六通 三明六通是佛教術語,即三種智慧和六種神通。
三種智慧為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三種智慧。
六種神通為:
宿命智:可以知道所有人的前世。
天眼智:能看到世上的一切力量。
漏盡智:能消除一切煩惱,領悟一切。
天耳智:能聽到和分辨一切。
他心智:能知道別人心中的善惡。
神足智:可以顯示種種奇跡。此為佛、菩薩所有。
2、護法 護法又稱護法神,是佛教的護法者,擁護佛陀的正法。佛陀為顧慮末世會有誹謗正法、破壞寺塔者,就派請四大聲聞、十六阿羅漢等護持佛法。梵天、帝釋天、四天王、十二神將、二十八部眾等聽聞佛陀說法後,都誓願護持正法,這些擁護佛法的眾神被稱為護法善神。隨著佛教的發展,護法神的隊伍不斷擴大,其來源多途,有的原為善神,但多數護法為凶神、惡神。今日的佛教界,對於虔敬三寶,護持佛教的在家居士,都以護法稱之。
五蘊:總括世間的萬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是佛經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還曾經翻譯成五陰。弘一法師認為世間萬法無盡,想要研修高深哲理及正當人生觀,要先於萬法有整個的認識,有統一的概念。五蘊就是佛教用來總括世間萬法的。所以研究五蘊,與研究一切萬法沒有差別。
蘊者,蘊藏積聚也。五蘊亦稱為五法聚,即五類之義,即是將一切精神物質之法歸納於此五類中: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內色指眼、耳、鼻、舌、身五根,即我們所依靠生活的身軀;外色指色、聲、香、味、觸五境,即我們所知的外境。
色是有質礙的,占有一定的空間,久後會變壞。色指一切物質,以及一切物質的活動現象。比如:木材是物質,它肯定是屬於色蘊;但是聲音,並非物質,是物質所震動的現象,故它也屬於色蘊。
古代印度人把世間的物質,分為四種性質稱為四大。色是由四大種造,一切物質皆具四大種。所謂四大即是:地大,堅硬性之元素;水大,流動潮濕性之元素;火大,熱暖性之元素;風大,輕浮流動性之元素。
以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此四大是指物質的三態以及熱的能量:地大指物質的固態,水大指物質的液態,火大是熱的能量,風大是物質的氣態。所以四大並非指地、水、火、風,它是指物質的四種性質,隻是用地、水、火、風做代表罷了。
經書上說每一種物體都具有四大,比如說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風大少。如果海水加熱,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說一塊石頭,地大多,水大、火大、風大少。如果石頭冷的話,火大少;石頭熱的話,火大就多。
二、受蘊: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所以受蘊有苦、樂、舍、憂、喜五種性質。
三、想蘊: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即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種類:
一者為心:它集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
二者為意: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一個“我”,稱為意。
三者為識:能夠知覺外麵境界的心,稱為識。
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
五蘊包含了色、受、想、行、識這五種類的法,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的生滅合。佛陀為利根的眾生說五蘊;智慧比較差的眾生,佛陀則為他們演說十二處、十八界。
滴水佛音
1、 十二處
(1)眼處︰是外境的色法進來的門戶。
(2)耳處︰是指聽覺能力或聽覺器官,並不是指從外麵可以看到的耳朵。
(3)鼻處︰是指嗅覺能力或嗅覺器官,並不是指從外麵可以看到的鼻子。
(4)舌處︰指味覺能力或味覺器官,並不是指從外麵可以看到的舌頭。
(5)身處︰指感覺到冷暖、痛癢、澀滑的觸覺能力或觸覺器官,它分布在身體皮膚的表麵。
(6)意處︰指知覺器官所有的知覺能力,與前五處的感覺能力或感覺器官相對。
(7)色處︰有顏色與形狀兩種。廣義的色是指全體物質。在這裏則是指狹義的色,隻限於眼睛所能看到的東西。
(8)聲處︰就是人與其他動物從聲帶出聲,以及物質之間相互接觸摩擦所生的聲音,聲音也區分為有意義與無意義兩種。
(9)香處︰分為好香、惡香、有益的香、有害的香等。
(10)味處︰味有堿、酸、苦、甘、辛、淡等等。“辛”在今天來說,指的不是一種味道,而是刺激,“淡”是沒有特別味道的意思。
(11)觸處︰即“可被觸的事物”、“所觸”的意思。
(12)法處︰是與意處相對應的法境。
2、波若 亦作 “缽羅若”,全稱“般若波羅蜜多”或“般若波羅蜜”,是佛教詞語,意為“智慧”。這個智慧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聰明智慧”,而是指洞視徹聽、一切明了的無上智慧。為了跟普通的智慧相區別,一般用音譯而不用意譯。
苦:哀痛喜樂皆是苦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師父拿出一個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
弟子朝聖走過許多聖河聖殿,並依照師父的教言去做。回來以後,他們把苦瓜交給師父,師父叫他們把苦瓜煮熟,當作晚餐。晚餐的時候,師父吃了一口,然後語重心長地說:奇怪呀!泡過這麼多聖水,進過這麼多聖殿,這苦瓜竟然沒有變甜。弟子聽了,好幾位立刻開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