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對顏回極力讚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淵生活十分清苦,但他不會因為外在的環境改變自己的本心。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並且顏回的這種儉樸並不是隻因為家中破敗,貧困潦倒。還由於“不願仕”。他在回答孔子“胡不仕乎”時可以為證。但從“將之衛”“顏淵東之齊”“顏回將西遊”“顏淵將西遊於宋”來看,顏是回有意出仕為官。有意出世而不願仕,“禮崩樂壞”的春秋,承載不住他的夢想。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不過,顏回的不可愛就不可愛在太完美了。《論語·子罕篇第九》雲:“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隨意猜測;不主觀武斷;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這四點孔子都沒做到,子淵卻做的不錯。在孔夫子的眼中,這樣的顏回或許是完美無缺的。顏回把“四絕”做得太好,把“毋我”做的太好,“克己複禮”的“克”也做得太過好。這樣的子淵好的讓人心痛。
關於顏回的具體政治思想在《孔子家語》中記載的比較詳細:“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孔子家語》由此可以看出,顏回的政治追求是,“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其政治思想是“仁愛”,主張禮樂治國,反對暴力、戰爭,他的最終政治目標是:“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以遵循自然法則和自然規律治理天下。“言仁義者賞,言戰鬥者死。”在這裏,君要踐行“與民同樂,以德治國,以理服人”的施政綱領,謹記“民老有所養,壯得其所,幼有所學,寬政濟民”的民本思想。由此可見,禮治是道德教育,它優於法治。
“以禮治國的仁政”思想基本與後世儒家的政治思想相符。這也是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君權統治時所宣揚的思想,是中華文明區別於世界之所在。隻可惜子淵不是孔子,沒人給他記錄言行;子淵也不是孟子,擅長自己著書立說。
誌在治國無賢君,則退而歸仁;願民被澤無聖主,則自行其道;德無窮通,古難其人,惟公能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子淵無疑是把修身做到了極致。如果抱負一直得不到實現,又有幾人能如顏回一樣堅守本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