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顏回——幾抹寒雲,笑我半生休(1 / 2)

前麵講了那麼多高富帥,這次我們談談一個一生困苦、身虛體弱,二十九歲發盡白,三十二早逝的窮小子。

顏回字子淵,魯國人,少孔子30歲,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

談政治時不談性格,隻看功績。但談哲學家,藝術家,作家……值得了解下他是為什麼如此說,如此做。如果“床前明月光”我來第一個說,肯定沒人評價是名篇;李白第一個說就是千古佳作。“lifeisreal,lifeisearnest!”光看這句話就是雞湯,如果我們知道了朗費羅經曆過親眼看著妻子自燃而死,他還會經常求助於身旁的朋友“如果那天我瘋了,請不要把我送進精神病院”。這樣再看這句話,是不是有什麼東西不同了?人文與人本身是分不開的,西方文學鑒賞界有一種觀念是:作者已死。是指作品一旦創造出來與作者本身就無關了。但中華文化我們則更喜歡去探尋作者本身。

那麼就讓我們橫向的來看看子淵其人。

《論語》中的顏回,寡言篤行,精進不已。寡言就是不愛說話,不喜說喜歡做出來;精進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我隻看到他前進,從未看到止步。

魯哀公曾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好學,他有怨氣不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英年早逝,現在再也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歡的,毫無疑問的就是顏回。

顏回好學並且善學。孔子的許多教學方式比現在做的都要好,例如孔子注重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反對死記硬背,顏回在這一方麵做得不錯。用子貢的話說,“回也,聞一以知十”。孔子還擅長因才施教,同樣一個“仁”的解釋。攀遲問仁。子曰:“愛人。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顏回去問仁,孔子卻解釋:克己複禮為仁”,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從愛人的簡單定義到如何,執事敬、與人忠的具體做事方式,再到克己複禮的政治思想層麵,孔子根據學生理解能力的不同給出了不同的回答。

子淵無疑是孔子心中最能懂他的學生。

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孔子極少以“仁”讚人,尤其對自己的學生往往,評價往往是“不知其仁”,卻稱讚顏回“仁”。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

子淵是老師的思想的積極踐行者,稱得上是儒家學說的獻身者。而且從孔子與其他學生對顏回的對比評價來看,顏回對老師所講的“仁”的踐行從一而終。儒家思想的仁德可能與現代人們心中的普遍理解有所不同。仁德者,一是自發,二是自醒,“恕”也。如此才稱得上真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