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子瑕,晉國人,其祖為晉靈公之弟,封於彌。曾在衛國做將軍,名牟,字子瑕;現在俗稱彌子瑕。
子瑕在後人眼中的亮點就是在衛國做將軍期間,與衛靈公的“男寵”緋聞。後人對彌子瑕的這種印象最早見於《韓非子·說難》,小韓以絕妙的講故事能力,向我們描繪了一個開始被靈公寵到膩,但到了年老色衰後又失寵獲罪的形象。小韓的故事是為了證明他的思想和理論,不能被看做曆史,他還編過守株待兔、魯人搬遷、曾子殺豬、宋人疑鄰、三虱相訟等小故事。小韓來到現代,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寓言故事作家。
其實,真實的彌子瑕與衛靈公早已湮沒在悠悠的曆史長河中了。
魯昭公二十三年,子瑕在晉國被封為景伯。晉國當正在囚禁魯國的外交部長,叔孫婼,並準備把他交給與魯國有仇的邾國人。子暇為此勸諫當時晉國的執政者韓宣子,韓宣子聽從了他的建議,子瑕也因此受到韓宣子的賞識。二十八年,韓宣子卒,魏獻子開始執政,彌子瑕官為鄔大夫。三十二年,子瑕為周王城的總規劃師和監工。後出仕衛國,或者可以說成:為晉守衛。
衛國實際上是晉國的附國,當時有上國的公卿為附國守土的傳統。史書上這零星數筆,顯示了子瑕其實是個晉國的貴族,幫晉國監視衛國所以在衛國任職。與男寵之說毫無瓜葛。
子瑕在衛國做了什麼?私駕衛王馬車、把吃剩的桃子給衛靈公的斷袖傳奇?如果我們能去了解衛靈公是怎樣的人,就會知道,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被傳成是子瑕好基友的衛靈公,也是被曆史黑化了的一個可憐人。孔子因不見用於靈公,故一時激憤曰“衛靈公之無道”,後人不察其義,妄加注解,於是衛靈公就背了這個黑鍋。成為權威的好處就在於此:你的胡說八道也會被認為是真理。這是衛靈公之悲,更是孔子之悲。
按《左傳》所載,衛靈公不失為一代君侯之佼佼者。姬姓,名元。壽47歲。在位42年。衛靈公雖限於國勢未能稱霸,但其所作所為絲毫不遜於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那些霸主們。在衛靈公18虛歲的那年,衛國發生了內亂,靈公在極短的時間裏平息了內亂,並且其後29年衛國再無此類內亂。
他有著卓越的政治智慧、知人善任、任人唯賢,而且從諫如流,有主見、有性格。
魯昭公被趕出國後靈公表示以祖傳的三件寶物懸賞,有送昭公歸國者三件寶物任選其一,並以自己和大臣的兒子為質。定公八年,因會盟時受到晉國的羞辱,靈公就對大臣們說“我讓國家蒙羞,請改選君主吧”。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如是而已。
真實的彌子瑕在衛國更像一個招牌,衛靈公需要他來證明自己還是認晉國做大哥的。
《春秋左傳·定公六年》記載:魯國為晉國伐鄭國,去的時候不向衛國借道,回來的時候又從衛國都城穿過,因為當時衛國也是晉國的附屬之國,魯國為晉國伐鄭國,去時不借道,衛靈公尚可隱忍,但回來的時候大搖大擺地經過人家的國都而不吱一聲就太欺負人了。靈公大怒,就派彌子瑕率兵追之。“彌子瑕”這個招牌這時不用何時用,魯國雖不怕衛國卻懼晉,靈公此舉,恐嚇之意大於行動本身。
還有一個使彌子瑕成為“反派”的重要事件。就是史鰌(qiū)的屍諫。史鰌到了彌留之際。告訴他兒子說:“我既不能使蘧伯玉被提拔,也不能使彌子瑕被辭。我活著不能糾正國君的錯誤,死了就不能按正規的禮節安葬,把我的屍體放在北堂就足夠了。”史鰌死後,衛靈公來吊喪,史鰌的兒子把史鰌的這些話轉告衛靈公。衛靈公說:“夫子活著的時候推薦賢人,彈劾不肖之人,死了還要用屍體來進諫,可以稱得上是‘忠’了。”於是衛靈公召見蘧伯玉,封他為卿,辭退了彌子瑕,把屍體遷移到正堂,按正規的禮儀安葬後返回。
能接受你建議的人,你或者或者死去,他都會遵守。不能接受你建議的人,你活著尚且不行,何況死了。屍諫,是個悖論。這隻不過是給衛靈公一個契機,一個名正言順辭退彌子暇的契機。
其時如果我們站在更宏觀的視角,就不會認為史鰌的屍諫是因為彌子瑕不賢導致的了。衛國當時已叛晉而附齊,靈公還在讓彌子瑕掌兵權,倘若彌子瑕與晉國裏應外合,衛國的境遇可想而知。靈公進遽伯玉而退彌子瑕乃是為了穩定內部,與賢或不肖無關。
彌子瑕生卒年不詳,正史對這個美男將軍的記載寥寥數筆。支撐著衛國的衛靈公,後人最關心的不是他的政績,而是他的“男寵”和妻子。彌子瑕與衛靈公,在那個亂世相識,可是注定成不了朋友,因為他們的目標都是毀掉對方。但或許,他們又是最懂對方的,因為他們是一類人。
真相已經不重要了,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被傳出緋聞,如果對象是你,我倒是可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