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牙早年交了一個朋友,這個人和他一起做生意時,賺的錢要多分;一連找了三份工作,都被老板炒了魷魚;打仗時特別怕死,做過逃兵。其他人紛紛勸叔牙,這樣的人,趁早絕交了吧。可叔牙說:“他這麼做是有原因的。而且,他是個天才。”叔牙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如你所料,叔牙,姒姓,鮑氏,名叔牙。出生於春秋時期齊國大夫之家。而他的這位朋友就是鼎鼎大名的,輔佐呂小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管仲。
提到管仲,我們的反應多是一代名相。就連諸葛亮也與管仲自比,提到了管仲樂毅之才。但提起鮑叔牙,我們很多人可能僅僅會知道管鮑之交。這是曆史的無奈。存在過太多太多人,要做過值得被人們記下來的事的人才能成為史書的寵兒。
但這份值得記下的標準又是什麼呢?評判功過是非功過的標準又是什麼呢?
公子小白早年間找到叔牙,想讓叔牙輔佐他。叔牙出身與大夫之家,而且也已小有名氣。但叔牙本來不想出仕,輔佐當時看起來繼承國君無望的齊僖公第三子小白。這時好基友管仲勸說他,僖公長子無德,將來的國君,很可能誕生在公子糾或者公子小白上。
於是叔牙同意輔佐小白,而管仲選擇了輔佐公子糾。後來,果然小白的大哥齊襄公在位時導致國政混亂。襄公十二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無知,並討論重立君主。流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從他國回來奔喪。想爭得國君之位。在回去的路上兩位好基友各司其主。管仲為了讓公子糾能先進城,埋伏在一旁射了小白一箭。
小白順勢裝死,並且在叔牙的護送下快馬加鞭的先回了國。得賴高傒等重臣的擁戴,立為國君,是為齊桓公。小白打敗公子糾,穩定了政局,開始著手治理國家。小白對鮑叔牙非常信任,想任命他為齊國之宰。
這時候,叔牙是怎麼做的?
叔牙當時走了一招險棋,不光自己拒絕了,還向小白推薦當時差點要了他命的管仲。
並雲:“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叔牙認為自己在“寬惠柔民”、“治國家不失其柄”、“忠信可結於百姓”、“製禮義可法於四方”、“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加勇”五個方麵材均能不及管仲。叔牙說:“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
如此評價不可謂不高,“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更何況叔牙自己也是一個賢士。而後,叔牙到魯國以委婉的外交辭令將正囚於魯國的管仲迎接回齊國。
叔牙對於管仲回到齊國後製定的政策和方針非常讚同。當桓公不聽取管仲的諫議時,叔牙勸諫桓公參照管仲的看法來做。但叔牙並非一味讚同管仲,他實際上經常提出諫議。叔牙對桓公也敢於直言,根據《說苑·正諫》記載:齊桓公欲鑄大鍾以昭其名,自列眾多偉績,叔牙認為不可,他說:”昔者公子糾在上位而不讓,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魯境,非義也。壇場之上詘於一劍,非武也。侄娣不離懷袵,非文也。”按鮑叔牙的觀點,桓公早年與年長的公子糾爭奪王位是不仁;違背太公的話,侵占魯地是不義;在柯之盟的時候,被魯國國君武力所迫,不武;個人生活不檢點,不文。桓公被叔牙說的打消了鑄大鍾的打算。
在使齊國強盛這一點上,鮑叔牙具有法家權術和實用主義的色彩。叔牙幫桓公製定政策的出發點,均是以齊國取得的實際利益為基礎。
鮑叔牙的卒年應當與管仲接近。管仲死後不到一年叔牙也辭世。在管仲晚年生病時,桓公希望鮑叔牙接任管仲的職位,管仲認為不可,原因是叔牙的性格太剛烈。
根據《管子·戒》,管仲對鮑叔牙的評價是:“鮑叔君子也,千乘之國,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雖然,不可以為政。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見一惡終身不忘。”“鮑叔牙為人好直,而不能以國詘。”在管仲的眼中,鮑叔牙是善惡分明的人,見別人之惡而終身不忘。
鮑叔牙此生是非善惡分明,嫉惡如仇,廉潔正直。齊國的強盛不能沒有尊王攘夷的管夷吾,同樣也不能沒有一腔赤誠的鮑叔牙。
在管仲與叔牙相繼去世後,小白由於任用奸臣,在內亂中餓死,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齊國的霸業也隨之一去不複返了,並在百年後被田氏取代,丟了從太公傳下的江山。
可是,這些鮑叔牙都看不到了,大齊早已是他一生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