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過程≠結果——掃除對結果認識的五大誤區(2 / 3)

史中易是某房地產公司的員工。他工作非常勤奮,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上級交給他的工作總是能很好地完成。有一次公司要推廣一個新項目,急需印製3000份宣傳冊,但是負責印刷的人員出差在外,史中易主動請纓,負責宣傳冊的印製工作。

他首先找了三家設計公司,並對他們的服務和收費情況作了比較,最終挑了一家比較好的,與這家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接下來的幾天,他忙裏忙外,不斷在印刷廠、設計公司和公司之間奔波,協調處理各項事務,宣傳冊終於按時完成了。

可是交付後發現,宣傳冊有錯誤,時間緊迫,史中易隻好加急重新印製裝訂宣傳冊,為此公司損失了2萬多元。

公司規定,凡是由於個人原因導致公司損失的,視情況個人要承擔損失。對於如何處罰史中易,公司內部有很大的爭議,很多人主張批評一下史中易,或者稍加處罰就可以,畢竟這不是史中易的分內工作,他隻是替別人完成任務。如果史中易不是自己要求做,他就不會犯錯,多做了事反而要受處罰,以後誰還願意多做事?

最後,公司給予史中易這樣的處理:史中易沒有提供合格的結果,造成公司經濟上的損失,公司處罰史中易承擔損失的1/4。但同時,他主動工作的精神值得肯定,公司決定給予他更多的發展機會,以鼓勵他主動承擔責任的精神。

史中易積極主動地做事,從態度上講是很好的,但是結果不好,讓公司蒙受了損失。從態度角度來說,應該獎勵他;從結果角度來說,就該懲罰他。努力做事和得到好的結果不是一回事,老板需要的是結果,好態度不等於好結果。

結果力訓練

一切忙碌都是為了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不能為了忙碌而忙碌,為了行動而行動,這樣做就陷入了一個勞而無獲、瞎忙活的怪圈。為了避免怪圈,我們要做到以下兩點:

1.養成一個得到結果的習慣

心中要始終堅守“隻要結果”的信念,把每件事做到令老板滿意。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認真做事的習慣。

2.關注自己做了什麼

很多人隻關注自己“做了什麼”,而不關注自己“做到了什麼”,他們隻懂得統計自己的工作量,而不知道老板和公司真正需要的結果是什麼,也就很難取得讓老板滿意的執行結果。

薪水≠結果:成長比薪水更重要

那些把薪水等同於結果而敷衍工作的人,隻想對得起自己掙的工資,從未想過是否對得起老板的期待。在他們看來,自己為公司幹活,公司支付相應的報酬,等價交換,僅此而已。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原因在於人們對於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大多數人因為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而將比薪水更重要的東西也放棄了。

一個以薪水作為目標的人是無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為了薪水工作,它會讓你目光短淺、胸無大誌,慢慢落後於他人。工作固然是為了生計,但是比生計更可貴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為企業創造結果。

試著請教那些事業成功的人士,他們在沒有優厚的金錢回報下,是否還會繼續從事自己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我不會有絲毫改變,因為我熱愛自己的工作。”

卡羅·道恩斯原來是一名普通的銀行職員,後來受聘於一家汽車公司。工作6個月之後,他想試試自己是否有提升的機會,於是直接寫信向老板杜蘭特毛遂自薦。老板給他的答複是:“任命你負責監督新廠機器設備的安裝工作,但不保證加薪。”

道恩斯沒有受過任何工程方麵的訓練,根本看不懂圖紙。但是,他不願意放棄任何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於是,他發揮自己的領導才能,自己花錢找到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完成了安裝工作,並且提前了一個星期。結果,他不僅獲得了提升,薪水也增加了10倍。

“我知道你看不懂圖紙,”老板後來說,“如果你隨便找一個理由推掉這項工作,我可能會讓你走人。”

道恩斯工作的習慣是“不為薪水工作”,正因為不計較薪水,他才能以一顆平常心投入工作中,為公司創造更好的結果。事實上,做出業績以後,薪水自然看漲。

所以,在工作中,員工不是先去計較工資,計較名利,而應該像道恩斯那樣,先工作,後談工資。隻要你為公司創造了結果,公司自然不會虧待你,你個人的發展平台才會越來越大。

結果力訓練

一個人如果總是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資而傷腦筋,整天對薪水斤斤計較,就無法感受到工作給他帶來的價值。在實踐中,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呢?

1.每天努力工作,為自己也為公司創造業績。

2.無論從事怎樣的職業,無論這份職業是簡單還是複雜,都需要用心去感受工作為我們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而不應把薪水看得最重要。

開會≠落實:沒有落實,一切都等於零

在現代社會,開會已經成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會議如果不落實,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開會的目的是促進工作的開展,卻在實際工作中並不見成效。究其原因,是人們沒有將會議的內容予以落實。如果隻是開會而沒有落實責任,那麼,一切都等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