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過程≠結果——掃除對結果認識的五大誤區(1 / 3)

四、過程≠結果——掃除對結果認識的五大誤區

生活中很多人有這樣的認識誤區,就是把過程等同於結果,認為完成了任務就有了結果。其實,“做了”並不等於“做對”、“做好”。企業更注重的是結果,結果比過程更重要。在完成任務的基礎上追求更快、更好的結果,才是企業最終想要的。

完成任務≠結果:對結果負責而不是對任務負責

很多人有這樣的誤區,認為自己隻要完成了領導交代的任務,就是得到了結果,實際上並非如此。在職場中,我們必須要明白一個基本的不等式:

完成任務≠結果。

任務隻是結果的一個外在形式,它不僅不能代表結果,有時還會成為我們工作中的借口和障礙。任務與結果的差別是很多企業的通病:有時候並不是員工不盡力,大家似乎都在工作,企業卻拿不到結果,導致銷售下降、質量波動、人心浮動、沒有業績。同樣,這也是員工們的疑惑:我那麼努力,完成了任務,為什麼老板還是不滿意?其實,關鍵在於你沒有把重點放到結果上,被“完成任務”的假象迷惑了。

很多人隻是完成任務,而沒有得到結果。我們要懂得一個基本道理:對結果負責,是對我們工作的價值負責;而對任務負責,是對工作的程序負責。

兩個故事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故事一:

有一個小和尚擔任撞鍾一職,半年下來,覺得無聊之極,認為自己的工作缺乏挑戰和新意,隻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而已。

有一天,主持讓他到後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勝任撞鍾一職。

小和尚很不服氣地問:“我撞的鍾難道不準時、不響亮?”

老主持耐心地告訴他:“你撞的鍾雖然很準時,也很響亮,但鍾聲空泛,沒有感召力。鍾聲是要喚醒沉迷的眾生,因此撞出的鍾聲不僅要洪亮,還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

故事二:

一個七八歲的瑞士小男孩在一家超市的廁所裏待了很久還不出來,他媽媽非常焦急。一位男記者剛好經過,小男孩的媽媽懇求記者進去找他。記者發現小男孩正滿頭大汗地修抽水馬桶,想把馬桶衝幹淨。男孩說,馬桶衝了好幾次都沒衝幹淨,我怎麼可以走呢?

在第一個故事中,小和尚撞鍾是任務,喚醒沉迷的眾生是結果。小和尚有苦勞,卻沒有功勞。因為小和尚在這裏僅僅是在完成任務——撞鍾,但主持想要的結果不是撞鍾,而是喚醒沉迷的眾生。

這為我們的工作帶來這樣的啟示:要取得讓領導滿意的結果,我們就應當關注自己工作的核心價值,而不是把目光放在任務是否完成上。

第二個故事中,小男孩對自己所做的事真正負起了責任。如果在工作中,你對待每件事都能像這個小男孩一樣,那麼可以肯定地說,你所在的公司將會走在同行的最前頭,你將贏得所有人的尊重和讚譽。如果你做事情隻為完成任務而對結果不負責任,那你丟失的就不僅僅是工作了,更是自己的聲譽。

結果力訓練

對待工作,不要僅把流程做完,更重要的是,取得了什麼樣的結果,產生的效益有多大。那麼,如何成為一個追求結果的人呢?

1.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想改變不夠理想的現狀,獲得加薪、提升的機會,你必須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盡自己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2.要懂得用心為客戶提供服務

好的服務才是創造結果的原因,想要更多的回報,那就用心為客戶服務,為公司創造價值。比如,當你需要確保按照客戶要求的時間交貨時,如果把“趕上交貨的時間”定義為這項工作的結果,你就有可能被這個期限壓得焦頭爛額。服務客戶才是這件事真正的結果,明確了這一點,你能自發地產生責任感,付出努力,擁有熱情和應變能力,最後收獲這一結果。

3.不忽視工作中的小事

每個人所做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小事構成的。在工作中,我們不能因為是小事就敷衍應付,輕視責任。可能由於你在工作中的一個疏忽,就會引起大問題或大麻煩,導致不好的結果。

好態度≠好結果:重功勞不重苦勞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員工在工作中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在最終的結果沒有達成或者執行過程中出現問題時,管理者往往鑒於員工良好的工作態度而不再去追究。

員工的態度好,管理者可以給予適當的讚揚,不過好態度並不等於就有好的結果。態度好是態度問題,結果不好是職場原則問題,我們必須在公司裏推行這樣的職場原則,即態度不等於結果。好的態度加好的能力才可能產生好的結果。

管理學專家薑汝祥在《結果決定一切》一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好態度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有好態度,才會有好結果;態度對了,你就成功了50%。對於企業和個人來說,“好態度=好結果”卻是一個陷阱。員工是為企業創造結果的,是用結果和自己的職位和薪水交換,而不是和態度交換。如果沒有好結果,好態度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