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敷仁的抗日通俗宣傳(1 / 2)

李敷仁的抗日通俗宣傳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小百科

作者:駿瑤 陳力丹

李敷仁(1899-1958)是我國著名的新聞與教育工作者,中共地下黨員。他名文會,字敷仁,出生於陝西鹹陽縣。1917年考入陝西督軍陳樹藩辦的軍事教育機關——模範營騎科,後因母病返鄉從事教育工作。1919年考入陝西省立第三中學,參加學生運動。大革命的浪潮席卷陝西期間,他到駐軍何經緯部教導隊任文化教員,幫助村裏、鎮裏辦起了農民協會以及農民夜校。

1928年他在上海《生華》期刊工作,開始接觸新聞工作。不久應邀回西安任國民黨省黨部宣傳科助理幹事,兼《中山日報》的校對,後任宣傳科長兼該報主編,他寫的社論《反對芳澤來華》,揭露“中日親善”,省政府代主席宋哲元對此十分氣惱,親自批示“槍決”,後經宣傳科解釋免了“死罪”,但撤了他主編職務。

1930年10月,楊虎城撥款資助他赴日留學。“九·一八”事變後,他被留日革命學生會派回國內從事抗日宣傳工作。回國後,他參加了由楊明軒、何寓礎等地下黨員和進步人士發起組織的西北教育界抗日救國大同盟(簡稱“西北教盟”),與張寒暉(抗日救亡歌曲《鬆花江上》作者)等組織生活教育社,實行抗日救亡教育。1937年,他被陝西省教育廳派到國民黨舉辦的廬山暑期訓練團受訓,這年10月他在西安師範秘密加入了中共地下黨;1942年10月再被派到重慶中央訓練團受訓,在重慶時由共產黨員王炳南帶他到中共代表團駐地會見周恩來,同陶行知、郭沫若等暢談抗日教育問題。

1937年11月12日,李敷仁和四五位文化人(包括作曲家張寒暉、後來任陝西博物館館長的武伯綸等)在西安創辦《老百姓》周報。報紙先是八開二版,後來變為四開四版,設有社評、評述、一周戰事、社會情況、名人傳略、讀者來函、防空防毒知識欄目等。在報紙第二期刊頭語中,李敷仁闡述了辦報宗旨:“宣傳抗戰,反對投降,反帝反封建,宣傳民主,反映勞苦人民的痛苦生活。”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形式活潑,內容充實,成為抗戰時期在全國影響較大、很受群眾歡迎的通俗報紙之一。該報共出版113期,訂戶曾突破1萬份。該報行銷13個省區,還美、英、蘇、加、匈、法、瑞典等國還有訂戶。“老百姓”也是李敷仁的筆名。1938年日寇侵占山西運城後,運城鹽池被封鎖,運不到西安,但青海鹽、四川鹽來路甚豐。但鹽商借機囤積居奇,高抬市價,老百姓買不起鹽。李敷仁在《老百姓》報上發表《我們不能吃沒有鹽的飯》的社論,提出了解決食鹽供應的四條方法,迫使鹽務局不得不稍改鹽政,降低鹽價。老百姓從中獲益不淺。

關於《老百姓》報的獨特文風,我們可以看一看1938年10月24日李敷仁在42期發表的社論《反對隔桌子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