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浙商崛起之時應該反思什麼(2 / 3)

對於溫州商人的“炒房團”,實際上,從1999年開始,以溫州為代表的浙江民間資本就開始進入上海、杭州等地的房地產市場,並開始逐漸形成規模。2000年前後,溫州購房者的身影開始在一些媒體上若隱若現,但並未引起人們特別的注意;2001年8月,第一支火車購房團前往上海,2001年10月1日,第一支飛機購房團前往上海。由此開始,杭州、上海等地的房價一路上漲。至此,溫州購房團作為一個特定的概念頻頻亮相,並在他們開赴一座座城市的腳步聲中不斷激起越來越炫目的炒房熱潮;2003年下半年,隨著中國樓市進入價格飛漲的瘋狂期,大小媒體也同時進入了“言必稱溫州購房團”之時。神秘買家滿天飛,駭人內幕連響炮,報道再報道、轉炒再轉炒,幾近沸點。為此,浙商的“炒房團”卻成了社會各界抨擊的靶子,從而遭到媒體的批判。

反觀溫州的“炒房團”,特別是在溫州“炒房團”風潮的前前後後,無論是熱情謳歌的“天使派”,還是慷慨激昂的“魔鬼派”,我們看到了一波又一波在缺乏細致入微的事實真相基礎上的概念化、情緒化、道德化甚至泛政治化的喧囂。隨著房地產領域新政策的出台,媒體和公眾輿論紛紛把矛頭指向“炒房團”,從而加快溫州“炒房團”走向沒落,盡管許多人對此並不服氣,許多浙商說,我們都是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內進行的市場行為。如果說,這些行為中存在什麼問題,那也是政策、法律本身存在問題。現在溫州人炒房是真的,溫州人炒房發了財是真的,溫州人炒房被推波助瀾地誇大、被別有用心地操縱、被所需地異形化也是真的。然而一個不變的現實是,浙商幾乎已在這場聲討中敗下陣來。

二、浙江商人麵臨接班危機

子承父業是中國商界的傳統,但一些浙江老板發現,他們的子女們並不打算回來繼承父輩的產業。不少中小企業,正麵臨著傳承危機。一項計算顯示,浙江至少有300萬個老板。官方統計表明,這裏大約有160萬個體戶和50萬個民營企業,每個民營企業按照3個股東計算,加起來就超過300萬個老板。他們一年創造著上萬億元的產值。浙江80%~90%民營企業是家族產業。這些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60年代就開始創業的老板,被稱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代浙商,如今大多四五十歲,少數已是60歲左右。對於他們來說,尋找接班人,可能是當下最為緊要的事。因此,“浙商第一代接力棒交給誰?”

1.從一個真實的案例談起

一直以來,我們在討論民營企業接班人的問題時,總是會涉及大企業如何完成代際交替,卻很少關注中小民營企業以及那些資本實力具備相當規模的個體工商戶的接班問題。其實目前,在中小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中有不少老板的子女都不樂意接班。並且,民企第二代拒絕接班的現象已越來越多,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課題。在這裏,我們來看看一個案例:

剛過晚上9點,姚海山一邊走出教室,一邊打開手機。手機上立即顯示出一條短信:“你爸爸遇車禍病危,速回!”姚海山顧不上返回宿舍,把書包交給一位同學,隻說了聲“家裏有急事,代我向老師請假”,就快步走到校門口,直奔機場。10點半後,姚海山終於趕到機場,卻發現飛往省城的最後一班飛機已經停止檢票。隻好在機場賓館住下。姚海山和衣躺在床上,相信父親一定能度過危險期,但仍有一絲不祥的兆頭在腦際浮現。

(1)艱難創業,功成名就。

姚海山的父親姚昌平,浙江省著名民營企業姚氏集團的創始人,1956年出生在杭州郊縣的農民家庭。高中畢業後在家務農,1979年開始與二弟姚昌凡承包本鎮的農機廠。1980年,姚昌平看到汽車零部件的商機,專心生產傳動軸產品,供應進口汽車維修市場。由於姚氏兄弟一開始就重視產品質量,產品很快就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隨後,姚氏兄弟開始生產萬向節等汽車零部件產品,還有部分產品出口。到1991年,姚氏兄弟領導的郊縣汽車零部件工廠年銷售收入過億元。

1993年,郊縣汽車零部件廠改製為“姚氏實業有限公司”,姚氏兄弟勸說在大學教書的三弟姚昌新加盟,三兄弟在公司占有70%的股權。在當地政府和銀行的支持下,姚氏實業快速成長起來,除原有的汽車零部件業務外,經營範圍逐漸拓展到廚房電器、低壓電器、炊具產品、服裝加工和房地產開發等。到1996年,姚氏實業更名為“姚氏集團”,姚昌平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兩位弟弟擔任董事兼副總經理,集團下轄5家全資子公司:汽車零部件公司、廚房電器公司、炊具產品公司、服裝公司和房地產開發公司,年銷售收入達到10億元。

1998年,姚氏集團在三弟姚昌新的建議下,把低壓電器公司和服裝公司出售給當地的競爭對手,關閉了房地產公司,集中資源於汽車零部件、廚房電器和炊具產品。兄弟三人分別掌管三大業務:姚昌平負責汽車零部件,姚昌凡負責廚房電器,姚昌新負責炊具產品。之後三大業務都獲得迅速發展:汽車零部件公司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並在2001年公開上市;廚房電器公司在1999年與法國某著名企業合資,引進先進技術和新產品;炊具產品公司在全國建有龐大的分銷售體係。

到2006年,姚氏集團總銷售收入接近100億元,一項產品在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三項產品在中國市場占有率第一。除姚氏兄弟三人外,集團引進了大批的職業經理人,形成了當地有名的經理人團隊。

(2)掌門人不幸去世。

第二天上午11點,姚海山抵達杭州,坐上三叔派來的車徑直向醫院奔去。下午3點,父親蘇醒過來,輕輕地叫著“小山”(姚海山的小名)。姚海山俯過身去,隻聽到父親斷斷續續地說:“你要,好好地照顧你媽媽,要把……把姚氏集團傳承下去。”之後父親又昏迷過去。晚上7點多,姚昌平去世了,姚海山也進入了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他雖是姚昌平的獨子,但對做生意並不感興趣。除了高考結束後的暑期在集團企劃部“玩”了一個月之外,姚海山幾乎就沒有去過公司。他的興趣在藝術上,尤其是現代抽象派藝術,這也許是受母親的遺傳。對於父親臨終前所交代的兩件事,姚海山相信“照顧媽媽”他肯定能做到,能做好,但對於“傳承姚氏集團”,他能做到嗎?姚海山一片茫然。

浙江省著名民營企業姚氏集團創始人姚昌平的突然病死,對於姚氏集團未來的發展何去何從,這就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姚氏集團這個案例中的三種情況:

第一,出售。姚昌凡建議出售,他認為:“把姚氏集團出售也不失為一個方案。姚氏集團業績突出,市場競爭力強,對外出售會獲得一個非常好的價錢。做生意就是做買賣,產品可以買賣,公司也可以買賣。與我們合資的法國公司兩年前就提出過收購姚氏集團的建議,姚昌平和姚昌新都不同意。前兩天,他們的中國區總裁又打電話給我,重新提及收購之事,出價比當年高30%,希望我們考慮。”

第二,分拆。姚昌凡建議分拆,他認為:“把集團分拆成三大塊,我們三人各自擁有一塊,自我發展。”

第三,傳承。姚昌新建議傳承,他認為:“姚昌平的經營權應該由姚海山來繼承,我們兩個共同扶助姚海山,把姚氏集團繼續發展下去,實現姚昌平的家業常青夢想。姚海山對商業不感興趣,這並不要緊。其一,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其二,姚海山做事很專注,一旦他決定下來就能做好。其三,姚海山有商業天賦,當年他在企劃部幫忙時就表現出來了。不出5年,姚氏集團又會躍上一個新台階。”

為此,筆者不讚成出售,因為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姚氏集團出售肯定賣不出好的價錢;筆者同樣不讚成分拆,理由是如果姚氏集團一分為三的話,實力將大大減弱,這對參與市場競爭非常不利。對此,筆者比較讚成姚昌新的看法,姚海山應該傳承姚氏集團,原因是:姚海山不僅具有浙商不怕苦、敢冒險、敢為天下先、求實而樂於探索的獨特因子,而且同樣具有商業天賦與傑出的經營能力來傳承姚氏集團。反觀姚氏集團的創始人,概括起來,即為超前的市場觀、精明的經濟觀、強烈的效率觀。

筆者讚成姚海山繼承父業還有如下理由,在這裏,我們先來看看一個案例:

2003年1月,山西海鑫集團董事長,有“新晉商”之名的李海倉在辦公室被槍殺。仍在澳洲留學的李海倉獨子李兆會迅速返鄉,被海鑫集團董事會全票選舉為董事長,成為中國民營企業傳承中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特例。而臨危掛帥、剛年滿22歲的李兆會不僅以稚嫩的雙肩挑起了父親留下的事業,而且創造了令人稱奇的成績。4年過去了,李兆會以海歸派新作風,全麵掌控海鑫集團,展示出晉商新一代的力量和風采。

作為家族企業的第二代,從李兆會“臨危受命”接班開始,已經取得不錯的業績,對於姚海山來說,他的情況跟李兆會非常相似,筆者認為姚海山比李兆會更有先天的優勢,那就是浙商強大的抱團能力和重商主義精神。另外,筆者在對中國民營企業的繼承問題進行調研時發現,中國民營企業第二代繼承者已經浮出水麵。

2.浙商,已經站到了傳承的岔路口

“臨危受命”和“勉強交接”,這已成了眾多中國家族企業在交班換代時的客觀寫照。因為,家族企業的創始人總是太能幹、太強勢,總想把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才把經營權傳給自己的第二代繼承人……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又由於中國家族企業向來沒有公開討論和製訂接班人計劃的習慣,對身後“托孤”之事一向諱莫如深(甚至是不成文的禁忌)。曾有專家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來形容中國家族企業的傳承。於是常常看到家族企業家一麵竭力回避接班人的敏感話題,一麵又不得不為之深夜輾轉難眠……

對於中國家族企業的繼承人問題,DDI公司的《全球領導力預測》研究顯示:“中國在未來兩年內將麵臨7萬名高級管理人才的缺口,高達89%的家族企業難以找到合格的高層接班人,一旦家族企業的創始人出現什麼意外,企業的運作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複旦複華前“掌門人”陳蘇陽遭遇空難,大家才發現居然沒有候任的總經理。一時間公司“群龍無首”,勉強集體領導。海鑫集團董事長李海倉意外身亡,遠在澳洲學習的兒子李兆會中斷學業回國接班,靠多名“開國元勳”扶持勉強支撐。為此,接班人問題,已經成為中國家族企業一個要命的大問題。李嘉誠、李兆基、郭鶴年,他們都是亞洲經濟繁榮的領軍人物,是亞洲從“二戰”後的貧困走向今天全球經濟發動機這一轉變過程中崛起的億萬富翁。在公眾的矚目下,這些亞洲巨富們三天兩頭地憑借驚人的個人財富或並購交易登上知名媒體的頭條,與此同時,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也擺在人們的麵前:他們不再年輕了,大部分都過了古稀之年。今日的亞洲巨富總要將手裏的權杖交給後輩,但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經曆,這種承接能成功嗎?確實,家族企業發展壯大後,家庭企業的創業人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企業發展的延續性,從而在適當的時候,將權力移交給家族企業的第二代,以使家族企業永續地發展下去。事實上“子承父業”曆來是浙江民營企業家財富繼承的首選,但目前一項針對浙商的調查報告卻顯示,僅有約14.5%的企業家明確希望退休後由子女來掌管企業。在極為敏感的接班人問題上,浙商所顯示出的理性與開明之外或許還有幾分無奈,因為一些企業家的子女並不願意接班,甚至有人對接班持明顯反感和拒絕的態度。浙江有近40萬家民營企業,絕大多數是家族製企業。第一代創業者年齡大的已近70來歲,一般的60來歲,年輕的也超過了50歲。新一代浙商接班已經成為一個趨勢,必將在接下去的10年時間內,成為浙商群體中的一個大潮。盡管企業的接班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特別是一些大型的民營企業集團,但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和那些具備一定規模的個體工商戶的接班問題卻未能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