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生活周刊:與當年相比,中國現在發展大飛機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因素發生了哪些變化?
羅仲偉: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內在因素。從運作機製看,70年代研製大飛機主要是通過國家計劃經濟來做,不計成本、不以市場為導向;現在經濟體製在轉變,生產製造活動都是通過市場機製來進行,遵守國際通用模式和經濟原則,在全球範圍內尋找最優資源。此外,中國現在已經具備了發展大飛機的基礎工業條件,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製造技術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已經被鍛造成世界製造大國,具備了相當的工業基礎和製造體係,在很多領域達到了世界前沿水平。
從國際上看,近幾年,很多國家拋出刺激實體經濟增長的國家戰略和計劃,希望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政策調整重獲在製造業上的競爭優勢,美國聲稱要回歸製造業,德國拋出了“工業4.0”,法國也提出了“新工業法國”。回歸製造業有就業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依托整個製造業過程,很多前沿技術的需求是在製造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沒有製造,與之相關的技術發展方向就不清晰。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整個製造業體係是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技術的發展推動製造業的發展,而製造業的發展又對科學技術提出更高要求,為科技指明發展方向。
中國製造業正在經曆從低端向中高端方向發展的進程,在低端市場受到南亞、東南亞、東歐等國家的擠壓,競爭力在下降,高端製造業又麵臨美國和歐洲的壓力。很多問題急需解決,比如重要零部件和關鍵材料仍然依靠進口,勞動力比較優勢和人口紅利逐漸喪失,製造質量、效率和汙染有待改善,知識產權保護的不足嚴重影響創新積極性等等。但在某種程度上,發達國家回歸製造業,對中國形成了一定的壓力,但也為中國指明了方向,必須堅定不移地往高端製造業方向發展,通過大飛機項目帶動和統領轉型升級。
11月2日,科研人員在天津大學模擬座艙空氣環境實驗平台對機艙進行監測。天津大學為C919提供飛機座艙環境控製係統空氣分配設計方案和優化設計技術
三聯生活周刊:今年推出《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規劃瞄準了10個重點領域的實踐,其中就包括航天航空設備,對於中國製造業和經濟轉型來說,研發製造大飛機的價值和意義包括哪些方麵?
羅仲偉:國家有責任推動製造業的提升,但具體還要落實到綜合性的大項目上,比如美國早年間的“曼哈頓計劃”、“阿波羅計劃”,都是通過具體項目來促進製造業各方麵的提升。中國發展民用客機也一樣,討論大飛機的價值和意義不能局限在大飛機本身,航空產業作為“工業之花”,是一項係統工程,產業鏈長、輻射麵寬、連帶效應強,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C919大型客機所采用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對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基礎學科進步及航空工業發展有重要的帶動輻射作用。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有22個省份、200多家企業、36所高校、數十萬產業人員參與了C919大型客機研製,包括寶鋼在內的16家材料製造商和54家標準件製造商成為大型客機項目的供應商或潛在供應商,這勢必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同步大發展,給中國工業升級帶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