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919,大飛機來了

熱點

作者:付曉英

對於中國民用航空工業和高端製造業來說,第一架C919的下線僅僅是個開始。

11月2日,中國自主研製的首架C919大型客機在中國商飛公司總裝製造中心浦東基地的廠房內正式下線,這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製的幹線民用飛機。公開資料顯示,C919為中短程單通道窄體客機,最大載客量為190人,全機長約39米、高約12米、翼展近36米,標準航程為4075公裏,可以勝任國內任意兩個城市之間的飛行,而最大航程可達5555公裏,相當於從北京到新加坡的飛行距離。

11月2日,中國自主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在中國商飛公司新建成的總裝製造中心浦東基地總裝下線

作為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的重大專項之一,C919的研製在2006年立項,兩年後,中國商飛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正式成立,研製工作也在隨後不久啟動。在研發上,中國商飛采取“主製造商+供應商”的模式,這是當下飛機製造商普遍采用的方式,飛機設計集成、總裝製造、市場營銷、客戶服務和適航取證等任務都由中方承擔,而零部件供應則采取全球招標的形式,通用、聯合技術公司、霍尼韋爾公司等一批歐美頂級航空製造企業以及中航工業旗下很多專業製造公司都是飛機零部件的重要供應商,而國際多家設備供應商還與國內企業組建了16家合資企業,涵蓋航電、飛控、電源、燃油和起落架等機載係統,中國商飛也希望能夠借此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的成長。

盡管飛機發動機和航空電子係統等核心設備從國外進口,但大飛機項目常務副總設計師陳迎春表示,C919大型客機仍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航電、飛控係統等複雜的大型係統我們是拆成子係統讓外國公司做,而係統的集成是我們自己做,係統集成本身就是集成創新。”陳迎春說。

目前,中國商飛已經收到了國內外21家航空公司的訂單,總數達517架,而根據測算,訂單數達到400架就可以實現盈虧平衡。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C919在技術上仍有差距,距離實現產業化也還有很長的路程要走,但首架飛機的下線依然帶來很多信心和期待。作為高端製造業的代表,民用航空一直是中國工業發展的短板,國產大飛機的到來會給中國製造業和經濟帶來哪些變化和影響?我們就此專訪了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羅仲偉。

三聯生活周刊:中國研製民用大飛機的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在上海飛機製造廠設計製造的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但由於種種原因,“運-10”最終沒有投入生產,自主研製大飛機的計劃也就此擱置。30多年後,國產民用大飛機的研製計劃重新啟動,哪些因素催生了大飛機項目重啟?

羅仲偉:之前關於大飛機的論證很多,最終國家層麵出台政策支持發展大飛機。中國發展到現在,大飛機項目的重新啟動非常重要。從產業體係來講,中國作為製造大國,必須要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體係,而民用航空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工業的空白,中國要從製造業大國變成製造業強國,需要在航空市場取得突破來彌補短板。民用大飛機的製造是複雜係統和複雜技術集成的過程,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製造能力和製造水平,如果大飛機研製成功,在航空工業上取得突破,中國製造業的整體水平就能夠相應地得到提升。中國現在已經形成了基礎的製造體係,提高這個體係的質量和能力,需要大飛機來補缺。

從市場規模上看,過去30年,中國民航市場發展迅速。據統計,到2014年10月,空中客車在中國現役的飛機有1080架;而到2014年底,中國的航空公司一共引進了超過1500架波音飛機。未來中國對於民用客機的市場需求依然很大,客機機型則以單通道噴氣客機為主,正是C919這種類型。波音公司預測,未來20年全球需要3.53萬架新飛機,總價值4.8萬億美元,而中國民航機隊的規模將達到現有規模的3倍,增加新飛機5600架,需要的新飛機數量約占全球總數的16%。203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航空市場。除了國內市場,國際市場發展也很快,需求很壯觀,美國波音公司和歐洲空中客車公司作為兩大寡頭一直壟斷著民用大飛機的市場,中國參與進來是有可能的,而且從市場規模和產業體係來說都很有必要,應該作為國家戰略來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