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拜訪老杜(1 / 2)

徐誠忻以前也想到過,杜子騫這麼一個在朝中沒有一點勢力的年輕人,憑什麼這麼得到皇帝的信任。今天憑著杜中師的幾句話便讓他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老杜這個是個老油條在一旁指點,杜子騫混起來自然是頭頭是道。

別看杜中師沉寂多年、一聲不響,其實時時關注著朝中的動向。他非常清楚軍人的前途隻有在戰場上獲取,而朝廷一直不敢動武,任憑敵國各種挑釁,他是看在眼裏恨在心裏。早年他也曾上過一些折子,力陳其中的要害,但他所有的折子都如泥牛入海,杳無音訊,不得不放棄初衷,等待機會。

幾年下來,他是看出來了,高太後隻善於守業。她的一生隻把目光聚集在國內,注重的是勤政、清廉。而對於國外,不要說野心,隻要人家不來惹她,寧願低下半個頭來。對於一個軍人來說,在這樣的統治者手下是不會有出頭之日的。

當然,杜中師也不是光為了自己的功名前途著想。軍人從來都是比較強硬的,他與朝廷的對外決策完全相反,每年都能聽到遼人殺掠宋朝邊民的消息。後來西夏眼紅了,也開始學著遼人來宋境搶財物,並提出歲幣要求。近幾年聽說連倭國這樣上不了台麵的島國都開始向大宋伸手了,一想起這些他就怒火中燒,恨不能披堅執銳,踏平夷族。

杜子騫上麵有兩個兄長,都在戰場上死於遼人之手。對於杜子騫,親戚朋友都建議他應該學文,一來為杜家保存一脈香火,二來將來也容易謀取功名。但杜中師執意不肯,一拍著桌子斥道:“學文何其多也,吾輩若不奮起,誰人可守疆土?!”

杜中師家教極嚴,反正自己閑賦在家,親自當起了老師,兵法武藝一下不落下。後來宋哲宗登基,哲宗早慧,他也早有耳聞。憑著他的這點臉麵,為杜子騫謀得個侍讀的差事。因為高太後那裏已經沒有什麼希望了,不如另辟蹊徑,及早經營這位未來的大宋統治者。

杜子騫也不負他的期望,用老杜的一些觀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哲宗。哲宗也是個孤立無援的人,他與杜子騫父子成為朋友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隨著宋哲宗不斷的長大,杜中師埋在心裏的希望也開始萌芽。特別是今年杜子騫已經受命組建鐵衛營,隨後北疆與遼人的關係驟然緊張。哲宗這邊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參預朝政,看起來前程一片光明。

在北方戍邊的將士,有一些是杜中師的老部下,應他的要求,時常給他送點消息來也是很正常的。今天代州和易州送來的折子是什麼內容,他早已一清二楚。哲宗最迫切的是得到別人的認可,憑著老杜對他的理解,不乘此機會搞點動作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他一見徐誠忻黑夜來訪,也就猜出一個大概來了。

恨隻恨杜子騫傷的真不是時候,偏偏在這個緊要關頭帶不了兵,白白浪費了一個建功立業的好機會。不過杜中師也是個久經風雨的過來人,隻當機緣未到,隻要人還活著就好,心中並不無怨憤。這位徐誠忻,雖然覺察不出有何惡意,但他一直無法將此人看透。倒也不是徐誠忻的道行有多深,你說一個古代人,再怎麼厲害也無法弄清楚一個現代人的真正想法。

“賢侄此去北方可有什麼打算,這一上戰場隨時都可能有危險,千萬不可大意啊!”

徐誠忻歉虛地笑笑,說:“其實我隻是去作秀的,並沒有什麼危險,嘿嘿。”

“作秀?”

“就是裝裝樣子,有便宜就揀一點,隨便殺幾個遼人就回來了,反正朝廷是不想打仗的。”

“賢侄萬萬不可這樣想,”杜中師斷然回道:“老夫從未聽說過上戰場還可以裝樣子的。戰場之上哪有什麼便宜可揀的,遼人能隨便殺得了的?老夫大小戰役參加了不下百場,之所以能活著回來就是因為深知驕兵必敗的道理。”

徐誠忻心中一凜,想想自己果然是輕敵了,要不是杜老將軍提醒,說不定就闖下什麼禍事來,趕緊起身稱謝。

杜中師又道:“還有一點賢侄須得牢記,此去北方不管你鐵衛營殺了幾個遼人,哪怕是隻砍了一些牧民,回來後也一定要大張旗鼓的加以彰顯。”

“這怎麼好意思呢,”徐誠忻訕訕地幹笑幾聲道:“我再怎麼不長進也不能幹這種偷雞摸狗的事情。”

杜中師湊過來,低聲說:“賢侄須得清楚,這功勞不是給你的,這是在為陛下討功勞,可懂了?”

徐誠忻一想果然有理,歎道:“今天這趟我真是沒白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晚輩多謝老將軍提攜。”

杜中師手捋長須看著他,一會孺子可教的欣慰之色,歎道:“老夫半生戎馬,身經百戰,渾身上下刀痕累累幾無完膚,二子更是戰死沙場。我杜家雖用命北疆,卻換不來邊疆片刻安寧,常歎我朝兵微將寡。觀賢侄統兵頗為得法,更難得的是能力排眾議、身體力行、不畏強遼,有這等少年英雄,實為我大宋之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