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宗的話讓徐誠忻大感欣慰,看來宋代的皇帝也並不是個個都懦弱怕事的。一個國家強不強硬關鍵還是要看他的領袖,既然哲宗有這樣的雄心,再輔以合理的治國方略,國家總會逐漸強大起來的。
高太後非常迷戀權力,到死也不肯放手,重文輕武的朝臣們也與她誌趣相投,甚至給她取了個“女堯舜”的雅號。徐誠忻卻是大大地看不起她,你要不懂治理、阻止改革,再清廉、再公正又有個屁用。最讓人氣憤的還是對外的軟弱政策,整天以聖人前賢為借口,前怕狼後怕虎,還“女堯舜”呢,你妹啊!
“陛下,打仗最耗的是錢糧,我朝雖然富庶,但消耗極大。不象遼人平時放牧、戰時為兵,向來是以戰養戰、輕裝上陣。若陛下真想與遼人一戰,須早做打算努力發展經濟、充實國庫,鼓勵挖掘能工巧匠、提高效率,最後才能建設整治軍隊......”
徐誠忻對宋代的幾個大毛病了如指掌,苦於沒辦法去改變。在杭州時他就應杜子騫的要求寫過“萬言書”,這些文章當然早已被哲宗看過了。哲宗主要也是看了這些文章才會這麼看重他,因為徐誠忻的觀點與他的父皇宋神宗變法有許多相似之處。
此時聽徐誠忻將這些觀點娓娓道來,更覺得自己沒有看錯人。歎道:“朝中似你這樣看法的人實是不多啊,早年章惇、範純仁之流倒是挺維護變法的。可自太皇太後聽政以來卻越來越沉默隱忍,眼下秋試在即,朕也想乘此機會遴選一些忠勇進取的有識之士聽用。”
“變法之途艱辛曲折,陛下既然下定決心要做個改革之君,的確應該多多收用一些誌同道合的能臣。章、範二位大人都是注重經濟的能人,陛下有機會可多多請教他們。他們現在隱忍不發,多半也是因為在朝中勢單力薄,難有做為。”章惇與範純仁都是曆史名臣,徐誠忻大體還是了解一點的,所以敢向哲宗推薦。
“愛卿言之有理,可能是我太急了。”哲宗揚了揚頭又說:“待朕親政之時,便要將那些阻礙變法的頑固派一一清除,讓我大宋真正成為傲視天下的中央之國。”哲宗早慧,雖然隻有十七歲,但心智早已成熟,對那些蔑視自己的朝臣痛恨不已。
“陛下聖明,”徐誠忻趁熱打鐵,道:“自古以前想要改革都是千難萬阻,陛下隻要有這有股狠勁,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
哲宗麵泛紅光,握了握拳頭,心中對自己設定的方向也是充滿了希望,恨不能馬上就去實施。最後目光掃到桌子上剛才看的那份地圖上,才想起今天找徐誠忻來的目的,忙把他叫過來。
“剛剛我看了,易州一帶深入遼國腹地,我軍駐防官兵也較多。廣信、安信、永寧三軍共十萬有餘,此處退可守,進可攻。我們鐵衛營就去易州應該不會有大礙,徐愛卿到那以後可伺機剿殺遼軍,打幾個勝仗。”
徐誠忻聽出來了,哲宗的意思是鐵衛營此去做秀大於實戰,關鍵要打幾個勝仗。一來可以鼓舞全軍的士氣,二來也好堵了那些持反對意見者的嘴。這樣一來,徐誠忻心裏的壓力大減,這差事明顯是去撈功勞的。身後有八萬守軍幫著掩護,自己隻需找準機會打幾個突襲或者伏擊戰,殺他幾百上千的,再讓哪個文人鼓吹一下,一件大功唾手可得。
當然這種功勞水份很足,哲宗皇帝心裏有數,徐誠忻也不想當真。不過,這樣也好,鐵衛營正缺少實戰經驗,就當是給他們練練膽,檢驗一下這幾個月來的訓練效果。
但是據易州送來的消息稱,那邊的遼軍並不多,到時會不會找不到人打仗。想到這,徐誠忻建議道:“陛下,易州僧多粥少,我怕去了那裏沒我們什麼事。不如讓我們去代州吧,反正那裏也缺人,我們正好可以幫幫他們。”
“不可。”哲宗一口否定,說:“代州雖然緊急些,但鐵衛營才五千人馬,去了作用也不大。而且遼軍太多,鐵衛營的機會就不容易找到,還是去易州更穩妥一些。”他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鐵衛營對哲宗來說意義很大。這是第一支完全安他的要求建立的新軍,就算打不了勝仗也決不能讓別人當笑話。
如此,徐誠忻也就不堅持了,不過讓他白白地撈一份功勞也是有些不太情願的,總感覺心裏怪怪的,象是偷了東西一樣。
商定完畢,哲宗又問道:“依你看,這次遼人來襲會不會有大的企圖?”
“應該不會吧,”徐誠忻不記得高太後期間與遼人有大的衝突,說道:“早就聽杜子騫說遼軍兵馬調動較多,他們要是想打進來早就動手了,豈會鬧得天下皆知還不出兵攻城的。當然,為保險起見,還是要做好二手準備,陛下最好能提前準備好軍隊糧秣。萬一前方烽火燃起,能馬上發兵北上,也可以節省不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