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透析

每個企業都在倡導奉獻精神,那麼什麼是奉獻精神?奉獻精神就是心甘情願地付出,而不去考慮利益的得與失,大到犧牲個人的生命,小到犧牲5分鍾的時間、幾塊錢、一點力氣。一個沒有奉獻精神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奉獻精神的國家是難以真正實現富強的;一個沒有奉獻精神的企業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奉獻精神的人也是難以成就偉大事業的。

在創業時,團隊成員必須要有奉獻精神,這種奉獻精神主要表現在3點:

第一,忠誠並熱愛企業,以企業成功和獲勝為榮。

第二,對工作有很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在工作上勤勤懇懇,奮發進取,爭創一流。

第三,發揚開拓創新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推動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要把這種精神落實到具體工作之中。

如果團隊成員沒有奉獻精神,就會各行其道,心裏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不能專注於企業的發展,隻是把工作當成一份差事應付了事,如此一來工作的質量就難以保證,創業就很容易失敗。

作為全球第一大通訊設備供應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的華為,它的起步和成長,都離不開團隊成員的奉獻精神。

1991年9月,由任正非等50多人組成的華為團隊租下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三樓,開始研製程控交換機。這裏既是生產車間、庫房,又是廚房和臥室,十幾張床挨著牆邊一溜排開,床不夠,則用泡沫板上加床墊代替。所有人吃住都在裏麵,不管是領導還是員工,幹活累了就睡一會兒,醒來再接著幹。整層樓沒有空調,隻有吊扇,所有人都在高溫下作業,經常汗流浹背。有時睡到半夜,突然來車到貨,不論是沉重的蓄電池還是機櫃,華為人都會立即起來,卸完貨物再睡。這就是後來讓對手聞風喪膽的華為“床墊文化”。華為漂洋過海與國外公司直接競爭的時候,華為的員工在歐洲也打起地鋪,令外國企業歎為觀止。

對於這段創業記憶,任正非倍感自豪:“我記得華為初創時期,我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自己沒有房子,吃住都在辦公室,從來沒有周末和節假日,想想這是十幾萬人20年的奮鬥啊,不僅僅是在職員工,也包括離職員工的功勞。每周隻工作40小時,怎麼可能輕輕鬆鬆就完成了產業轉換與產業升級呢?每周隻工作40小時,隻能產生普通勞動者,不可能產生音樂家、舞蹈家、科學家、工程師、商人。如果別人喝咖啡,我們也有時間喝咖啡,我們將永遠追不上別人。”

創業是為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希望能夠證明自身的價值,看看自己到底能做什麼事,有多大的本事。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提出了關於科學院科技改革的做法,他希望把科學成果通過辦企業的方式推到市場上去。當時隻是一個設想而已,幾乎沒有人敢做,我卻很想試試,一方麵希望能夠證明自身的價值,看看自己到底能做什麼事,有多大的本事;另一方麵,就是看到太多的研究成果做完了就變成一篇篇束之高閣的論文,我希望通過辦企業,去嚐試“高科技產業化”這件事。

1984年,我跟其他10個同事共同走出研究所創辦了聯想。那一年我40歲,從此以後,我就走上了人生之中的一條新的道路,跟國外的企業學習辦企業,把高科技成果變成產品,和國外企業競爭,研究企業管理規律,為我自己和我的同伴爭取到股份,將聯想的經驗帶到其他領域,打造出更多的優秀企業……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覺得人生特別有意義。

——摘自《柳傳誌:希望商業環境能夠不斷地進一步改善》

背景分析

柳傳誌創辦聯想的初衷,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正如他自己在2013年7月6日由央視財經頻道主辦的“中國創業榜樣”公益活動啟動儀式上說的那樣:“我創辦聯想前,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的一名科研人員,當時我和我的同事有很多科研成果,我同事甚至連續得過3次獎,但是科研成果就放在那兒,沒法變成產品,得到經濟效果。我想通過創業把這些科研成果變成產品,體現一下自己的人生價值。”

對於柳傳誌來說,在生存的基本條件得到滿足以後,他不斷為自己設立新的追求目標,這個追求的過程和達到目標後的愉快,都會讓他感到幸福。

縱觀聯想29年發展曆程,柳傳誌帶領著聯想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在創業之初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年代,柳傳誌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如何適應中國當時的特殊環境,使企業活下來,走上軌道,從中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科技產品化道路,此後,柳傳誌還通過君聯資本和“聯想之星”,進行著不斷的實踐。

第二件事情是,柳傳誌帶領聯想成功實施了股份製改造,使員工成為企業的主人,一方麵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一方麵也為中國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的機製改革探索了道路。

第三件事情是,柳傳誌帶領聯想在與國際PC巨頭的競爭中一舉勝出,帶動了一大批民族IT企業的發展,之後,聯想集團成功國際化,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樹立了信心,積累了經驗。

第四件事情是,在企業的實踐中,柳傳誌總結出以“管理三要素”為核心的企業管理規律,形成了聯想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培養出一批領軍人物。

這些事情都讓柳傳誌非常有成就感,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了。對於柳傳誌來說,完成這些事情本身就是一種愉快,達到最後的目標是一種更大的愉快。正如柳傳誌自己所說:“每一個艱苦的過程完了以後,打了勝仗、敗仗,和同事們在一起複盤、研究我們為什麼會打敗、為什麼會打勝,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你可以把痛苦變成一種愉快的感覺。真的打勝了以後,你也可以讓它一下子過去進入到一個新的戰役,你也可以細細地拆開來享受其中的過程。”

拓展透析

2008—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許多企業紛紛縮減招人計劃,就業形勢異常嚴峻。看到許多外出求職的校友、同學一個個沮喪返校,讀大學二年級的宋少強有種對傳統觀念和傳統行業挑戰的欲望,心中便萌生了創業的想法,覺得可以通過創業實現自己的理想,證明自身的價值。

當時,由佟大為、文章等人主演的電視劇《奮鬥》在全國熱播,劇中人物的創業經曆在宋少強心中激起了萬千浪花,也代表了那一時期宋少強為青春奮鬥的心聲,於是他將店命名為“奮鬥”。2009年11月23日,“奮鬥文化傳媒”南京交院店成立了。

開辦“奮鬥”店的宗旨,是想要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各種資格認證考試報名、培訓等教育谘詢服務,並和南京師範大學興國教育簽署合作協議,全麵代理南京師範大學興國教育在南京市江寧區的業務,主營教育培訓,同時兼營文具、辦公用品、打印、複印,承接校園快遞等業務,最大限度地服務廣大師生。另一方麵,宋少強也希望以自己的店為平台,為在校學生提供各種鍛煉自己的機會,幫助更多人發展。

在創業初期,為了讓自己的店在學生中擁有知名度,宋少強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做好工作計劃,在課外閑暇時間帶領團隊跑宿舍、教室、食堂,擴大宣傳範圍,做廣告牌、貼海報、發傳單,忙得團團轉,常常都是晚上十一二點才睡下。

“奮鬥”開辦時隻有宋少強在內的兩個人,到2010年7月擴展到5人,同時在交院又開了一家分店,即“奮鬥”2店。2店在1店的基礎上加以補充和細化,主營飾品、數碼、電腦配件,同時分擔部分1店經營的業務,如考試報名、資格考試培訓等。2011年,宋少強正式注冊公司——“南京奮鬥教育谘詢有限公司”(簡稱“奮鬥教育”),使自己的創業之路走上了新的征程。這一刻,宋少強才真正感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體現。

許多人將創業作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而要想創業成功,德意控股集團董事長高德康認為,在創業之前,人們必須要問清楚自己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是誰?

創業前,你必須坦誠地回答自己這些問題:你是誰?你能最大限度地承受創業初期難以想象的艱辛嗎?你能忍耐無限長的時間裏看不到任何回報的煎熬嗎?你能時刻保持一種積極進取、清醒警覺的姿態嗎?你能抵住成功到來時種種不可預見的誘惑嗎?

第二個問題:在國家發展中我將扮演怎樣的角色?我要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

許多人創業隻是想實現夢想,然而夢有格局的大小,創業前就要想好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產業者、大老板,還是一個立意高遠,以產業報國為己任的企業家?立意高低決定了所承擔社會責任的大小、企業發展規模的大小、創業之路的曲直程度。

第三個問題:我是否具有戰略眼光?

你是否善於從戰略的高度去規劃企業發展?事業遭遇考驗時能否以革命者的心態全力以赴,平穩期能否以紮實穩健的步子緩行漸進?

想清楚了這3個問題,創業才容易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