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關鍵時刻之建班子1
——解決1+1<1的問題,實現1+1>2
第一章 “奔日子”的創業者
建班子,是解決公司治理結構層次的問題,解決企業高層核心團隊的問題,從治理結構上保證有一個意誌統一的領導核心。聯想成立初期,中國企業生存的環境是很困難的。而在20世紀90年代,環境逐漸變好,但企業之間的競爭大大加劇了。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聯想之所以能一直高速發展,它的真正核心競爭力就是因為有一個好的領導班子,有製定正確戰略的能力,能培養出一支很好的隊伍。
“奔日子”的人才適合創業
寧可冒著風險,也願意向前衝,這些就是“奔日子”的人。
人通常分兩種:一種是“過日子”的人,一種是“奔日子”的人。出於自己和家庭的考慮,努力過更好的生活,實現一些目標後,按部就班過日子,享受家庭的樂趣,這是所謂“過日子”。
還有一些人,寧可冒著風險,也願意向前衝,尋求更大的人生價值,這些就是“奔日子”的人。當年我就覺得自己是“奔日子”的人,有了這個想法,再回想自己之前40年的沉悶生活,就覺得更憋屈,當時的體製隻要有一點縫隙,我就要堅決地鑽出來,自己創業。
——2013年6月柳傳誌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
背景分析
在柳傳誌的認知裏,人大概分兩種,一種是“過日子”的人,一種是“奔日子”的人。
“過日子”的人有一顆平常心,聽天由命,順其自然,安於現狀,不怕平淡,不奢求大富大貴,一日三餐,按部就班,衣食住行,有條不紊,悠然自得。隻要小日子過得去,他們也就心滿意足了。
“奔日子”的人,有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有堅定的信心、明確的目標,不達目的不罷休。達到目的後,他們又會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進。
“奔日子”和“過日子”相比,奔日子的風險更大,但是奔日子有可能帶來更大的成就,可以做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
柳傳誌將自己歸屬為“奔日子”的人,他記得女兒柳青在7歲時曾經問他這樣一個問題:“爸爸,你是想做大樹還是小草?”柳傳誌當時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要做大樹,而且,隻做大樹。” 在他看來,不往上奔就是草,奔日子的就是樹。
縱觀柳傳誌近30年的商海沉浮,他之所以能將聯想從啟動資金僅20萬元的小公司做到如今全球最大的個人PC生產廠商,他那種“奔日子”的人生態度可謂功不可沒。正如柳傳誌自己所說:“我是1984年從中國科學院下海的,那時候創業俗稱為“下海”。當時我40歲,到現在已經接近30年。這30年來,聯想取得了一些成績。思考過後,我想談一談取得這個成績的一點原因。我想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一點原因一定是取得這個成績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而我講的都是我的切身感受,未必適用於大家,但是可以提供給大家思考或批判。這點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我不斷地提高我的人生追求目標。”不斷提高人生目標,正是“奔日子”的表現。
柳傳誌自己曾在多個場合談到自己創業是因為“憋得不行”,他說:“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大學畢業正趕上‘文革’,有精力不知道幹什麼好,想做什麼都做不了,心裏非常憤懣。突然來了個機會,特別想做事。科學院有些公司的總經理回首過去,總喜歡講他們從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領導硬讓他們改行。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
1984年,柳傳誌已經40歲,他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外部設備研究室做了13年磁記錄電路的研究,也得過好幾個獎,但他沒有任何成就感可言,隻因為他發現自己辛苦研究出來的技術大部分都是沒什麼用的。尤其是當他接觸到國外的東西,發現自己所做的東西和國外差得太遠,這直接刺激了他的上進心,使得他堅決地想從科學院的研究工作中跳出來,做點能夠把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事情。所以,在改革開放的機會到來的時候,柳傳誌義不容辭地表示自己願意創業,帶著計算所給的20萬元人民幣的啟動資金和10個同樣“奔日子”的人,開始了聯想的征程:企業從小到大,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從單一IT領域到多元化,再到大型綜合企業。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12畢業典禮上,柳傳誌麵對台下的年輕人,語重心長地說道:“其實在咱們國家,真正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應該是‘奔日子’的人,盡管奔不好的話可能比‘過日子’的人摔得更疼。如果想成功創業,想成為更大的企業家,創業者就要不停地拔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符合‘奔日子’的人的這種理想的特質。”
拓展透析
和柳傳誌一樣,阿裏巴巴創始人馬雲也是一個“奔日子”的人。
馬雲曾這樣自嘲:“我大愚若智,其實很笨,腦子這麼小,隻能一個一個想問題,你連提3個問題,我就消化不了。”實際上,馬雲的創業之路也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馬雲有3次創業經曆,第一次是1991年和朋友創辦海博翻譯社。結果翻譯社第一個月收入是700元,房租卻要2000元。朋友開始動搖,馬雲卻堅持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去義烏倒騰小禮品、鮮花、書、衣服等,最終養活了翻譯社,組織了杭州第一個英語角,並且將海博發展成了杭州最大的翻譯社。對於這段創業,馬雲的看法是:“我當時認為一定會有需求,應該能成功。”
1995年,30歲的馬雲已經是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校長許諾他外事辦主任的位置,但他因為開始接觸到互聯網,從而產生了新的目標,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在1995年4月創建海博網絡,啟動中國黃頁項目,而1995年7月上海才正式開通互聯網。海博網絡成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一,這個公司專門給企業做主頁,一張主頁2000字,一張彩照,中英文對照,2萬元人民幣,馬雲在第三年就賺了500萬元利潤。這次創業的成功讓馬雲獲得了經貿部的認可,並於1997年班子北上建立國家經貿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的MOFTEC網站。
在經貿部工作兩年後,馬雲意識到互聯網產業界應重視和優先發展企業與企業間電子商務(B2B),而這種模式被稱為“互聯網的第四模式”,進而產生了新的目標。這促使他在1999年3月正式辭去公職,帶領自己的團隊回杭州,以50萬元人民幣開始了新一輪創業,開發阿裏巴巴網站。馬雲憑借“東方的智慧,西方的運作,全球的大市場”的經營管理理念,在1999年10月和2000年1月為阿裏巴巴爭取到國際風險資金2500萬美元,使阿裏巴巴能全力開拓國際市場,同時培育國內電子商務市場,為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迎接“入世”挑戰構建一個完善的電子商務平台,阿裏巴巴還兩次被美國權威財經雜誌《福布斯》選為全球最佳B2B站點之一。
阿裏巴巴的成功也沒有讓馬雲止住“奔日子”的腳步,為完善整個電子商務體係,自2003年開始,馬雲又先後創辦了淘寶網、支付寶、阿裏媽媽、天貓、一淘網、阿裏雲等國內電子商務知名品牌,掀起了中國網絡購物的狂潮。
淘寶網、天貓商城的成功更增強了馬雲“奔日子”的決心,他在2013年1月15日向員工發出信件,宣布於2013年5月10日起不再擔任阿裏巴巴集團CEO一職,緊接著在2013年5月28日再度出山組建物流網絡平台,帶領阿裏巴巴集團聯合銀泰集團、複星集團、富春集團、順豐集團、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等多家企業,在深圳聯合成立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擔任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並同時啟動中國智能骨幹物流網(簡稱CSN,阿裏巴巴內部稱物流地網)的項目建設。
馬雲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創業,隻因為他是“奔日子”的人,他想讓自己的生活有所改變。正如他自己所說:“當年我的領導對我說:‘馬雲,好好幹。再過一年你就有煤氣瓶可以發了,再過兩三年你就可能有房子了,再過5年你就能評副教授了。’於是我在他身上看見了我以後的樣子——每天騎著自行車去拿牛奶,買菜。我當然不是說這種生活不好,隻是希望換一種方式。等到在創業的路上越走越遠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夢想越來越大,也越來越現實。”
創業,就得做孤膽英雄
創業者,要做群膽英雄,更要做孤膽英雄。
創業者,要做群膽英雄,帶好團隊,但更多時候,你要做一個孤膽英雄,很多的壓力,隻有自己扛。一個企業有一個堅定的領導者,才能有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
聯想在1994年的時候,就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當時我還顧著香港上市的事,弄不好真的要崩潰,但我始終杵在那兒,隊伍就立刻聚攏,你戰旗戳在那兒,你隊伍就會立刻跟上,就會形成非常堅實的企業文化。
——2013年8月柳傳誌在 “聯想之星創業戈壁行七夕夜話”與創業者進行交流
背景分析
在柳傳誌看來,一個創業者光有“群膽”還不夠,還必須要有“孤膽”,敢於做一個孤膽英雄。所謂孤膽英雄,就是整個企業遇到困難了,出了問題了,你要挺得住,你要站在那兒,你是那杆旗,這時候大家才能跟得上,這其實是對創業者意誌品質的要求。
每當聯想遇到極大困難的時候,柳傳誌都會主動出來扛,他頂得住困難,團隊就頂得住。“孤膽英雄”這個概念的產生,源於聯想1994年艱難度過第一次大危機的經曆。
1994年是聯想成立10周年,可柳傳誌等企業管理層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就在這年,國家取消了高科技產品進口許可製度,在沒有國家政策保護的情況下,聯想這樣的國內IT企業與跨國公司短兵相接,戰況的慘烈可想而知。此時的聯想可謂“內外交困”:一方麵,惠普、康柏等國際巨頭長驅直入;另一方麵,聯想一直以來的大客戶——國內機關事業單位的采購勢頭出現疲軟。有調查數據顯示,在1989年前後,國產電腦的全國市場占有率為67%,而到1993年降到了22%,幾乎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