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曆史遊戲規則:不越雷池與冒大不韙(3 / 3)

孫武把宮女分成兩隊,讓吳王最寵愛的兩個妃子擔任隊長,每位宮女手拿一把戟。孫武問她們:“你們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的部位嗎?”她們都回答說:“知道。”孫武說:“演習陣法時,我擊鼓發令,讓你們向前,你們就看著心所對的方向;讓你們向左,就看著左手所對的方向;讓你們向右,就看著右手所對的方向;讓你們向後,就轉向後背的方向。”她們都齊聲說:“是。”

孫武將規定宣布完後,便陳設斧鉞,又反複強調軍法。一切準備妥當後,孫武擊鼓發令向右,宮女們卻嬉笑不止,不遵奉命令。孫武說:“規定不明確,口令不熟悉,這是主將的責任。”於是他重新申明號令,並擊鼓發令向左,宮女們仍然嬉笑不止。孫武說:“規定不明確,口令不熟悉,這是主將的責任;現在既然已經明確,你們仍然不服從命令,那就是隊長和士兵的過錯了。”說罷,命令斬殺兩名隊長。

當時吳王正站在觀操台上,見孫武要斬殺他的兩個愛妃,大吃一驚,急忙派人向孫武傳令:“我已經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沒有這兩個愛妃,我連吃飯也沒有味道,請您不要殺掉她們。”孫武回答說:“臣既然已經受命為將帥,就應該盡職盡責做好分內的事。將帥在處理軍中的事務時,君主的命令如果不利於治軍,可以不接受。”說完,仍命令斬殺兩名隊長示眾,並重新任命兩名宮女擔任隊長。孫武再次擊鼓發令,宮女們按照鼓聲向左向右,向前向後,跪下起立整齊劃一,一舉一動完全符合孫武的要求,沒有一個人敢發出嬉笑聲。

在博弈中,誰是遊戲規則的製定者,誰將在遊戲中獲得最大的利益。在孫武練兵的故事中,軍紀是孫武製定的,很明顯,孫武是遊戲規則的製定者,為了嚴明軍紀,顯示自己的治軍才華,他當然要嚴格捍衛軍紀,嚴懲違反軍紀之人。事實上,殺一儆百的策略,也的確起到了非凡的震懾力,讓孫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博弈法則:

規則製定出來之後,它不會自動地去執行,為了更好地維護和實施規則,就要製定與規則相應的獎懲製度。針對有些人擅自違背規則的行為,采取殺一儆百的策略以震懾人心,可以起到捍衛規則的目的。

強者的遊戲規則:順則昌逆則亡

宋太祖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

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裏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讚賞趙普說得好。

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說:“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麵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麵的人鬧起事來,隻怕他們也身不由己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說:“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裏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幹了一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是什麼緣故。

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隻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裏,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曆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

過了一段時期,又有一些節度使到京城朝見。宋太祖在禦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在藩鎮的事務那麼繁忙,還要你們幹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

有個乖巧的節度使馬上接口說:“我本來沒什麼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

有個節度使卻不知趣,嘮嘮叨叨地把自己的經曆誇說了一番,說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說;“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幹什麼?”

第二天,宋太祖把這些節度使的兵權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建立了新的軍事製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製;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兔死狗烹”是曆史上通常的遊戲規則,相對於曆史上那些誅殺開國功臣的殘暴行為,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顯得溫和了很多。但是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這溫和的背後,也有著大量的威脅存在。事實上,還是強者的遊戲規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果你遵循遊戲規則,就可以保全性命;否則下場也是很可怕的。製定規則的唯一的目的,就是為強者所用,最大化地保障和實現強者的權益。宋太祖削奪兵權的手法很高明,被史學家評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

博弈法則:

博弈的規則通常是由實力比較強的一方來製定,當然規則也會傾向強者;對於被動接受規則的一方,雖然知道不公平,但是迫於強者的威嚴,也必須遵循規則,否則就要付出挑戰規則的殘酷代價。

挑戰規則,有時要付出血的代價

商鞅,名叫公孫鞅,是衛國人。青年時代他就喜歡管仲、李悝的刑名之法,認為隻有靠嚴格的法令和嚴明的紀律才能使一個國家井然有序、充滿朝氣。但是,他的這種價值取向和衛國的當權者格格不入。鬱鬱不得誌之際,商鞅聽說秦國國君秦孝公勵精圖治,想要向東擴張、恢複秦穆公的霸業,而且秦孝公正下令在全秦國境內求賢,便躍躍欲試,想到秦國去大展宏圖。

商鞅到秦國之後,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的引薦,與秦孝公談論治國之道。他陳說了成霸業之道與強國之術,秦孝公非常動心,決定任用他治理秦國。

但是奉孝公也不無疑慮,因為通過和商鞅的交談,孝公知道要在當時的環境下成就霸業,必須要先移風易俗、變革法紀。而秦國雖然是一個西部大國,民風卻極為淳樸,國內的許多製度、習俗都是沿襲建國之時的部落遺風。所以秦國雖然因此擁有勇武之氣,卻同時因為這種舊俗而使貴族與領兵大將權力過大,君主在國家大政方麵的意願往往不能順利實現。商鞅的霸業之道如果要推行,勢必與這些貴族與大將們的利益相衝突,所以秦孝公很擔心變法革新能否成功,就讓商鞅與其他大臣在上朝的時候各抒己見,借此探聽大臣們對變法的反應。

上朝時,商鞅和秦國的保守派大臣展開了一場大論戰,商鞅在這場論戰中一枝獨秀,憑著他敏捷的思維和縝密的言語,一一駁斥了保守派大臣的論點。

商鞅說: “要變革舊有的法令製度,肯定會有人懷疑我的動機和變法的效果,這不足為奇。凡是有高出常人的行為的人,必然會被世人非議;有強烈的主見和高明的遠見的人,怎麼會馬上得到他人的信任呢?談論至德的人往往與世俗難以相容共處,成就大功業者不會和眾人商議計謀。所以,能夠使國家強大的聖人,是不會拘泥於固有的成法的;能夠為國民造福的聖人,是不會因循舊禮的。”

商鞅這一番長篇大論,讓秦孝公非常激動,他馬上表示:“說得好!太好了!”

這時,一位保守派大臣杜摯說: “常言說得好,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請大王好好想想這句話,師法古代作為執政的標準是沒有過錯的,遵循舊禮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啊。”

杜摯的話雖然沒什麼力度,但是也增加了孝公的擔憂,因為他就是怕變革舊法,卻不能達到使秦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的目標,那樣不是空忙一場嗎?

正在此時,商鞅不慌不忙,進奏道:“治理天下不必用一個方法,管理國家也不必師法古人,這一點天下皆知。而夏朝的末代皇帝夏桀和商朝的末代君主商紂王,都是因為不知道在新的時代應該更改禮儀製度而導致亡國的。與古人的禮法相反,並不是錯誤的,而遵循舊有禮法的行為也不值得讚揚。”

孝公見商鞅已經在言辭上壓倒了群臣,而且他所說的都在理,便高興地說: “你說得太好了!”馬上封商鞅為左庶長,然後又指派他製訂變法的方案。

這次朝堂上的爭論,雖然以商鞅壓服群臣而告終,但是如果沒有秦孝公的支持,他即使再能言善辯,也無法控製局勢。所以,商鞅和保守派因這次爭論而將矛盾完全暴露出來了,保守派雖然屈服於秦孝公,但他們對商鞅的仇恨卻因此而隱藏下來。

商鞅隨之推行了一係列的變革政策與法規,其中以戰功作為評定等級的標準,嚴重動搖了宗親皇室的利益,意味著他們不再擁有與生俱來的高貴身份,如果不努力作戰、奮勇殺敵,還有失去這個尊貴出身的危險。所以,許多大貴族、保守派暗中反對,變法措施頒布一年多之後,秦國境內有一千餘人說新的法令實行起來太不方便,大家不熟悉,不知道如何執法。更有甚者,秦孝公的太子也在保守派的調唆下犯了法。

太子犯法事件,成為保守派向商鞅示威的借口,他們想知道商鞅要如何處理太子的案子。商鞅明白其中的利害,向秦孝公進言說:“我製定的新法不能順利實行,關鍵在於上麵的人不遵從。現在太子也犯法了,如果不加懲處,以後大王富國強兵的願望就更難實現了。可是太子是您的親生兒子,也是秦國未來的君主,我們最好用權宜之計。”

秦孝公見商鞅如此說,便聽從了他的建議。隻是對太子太傅公子虔用刑,又將太子少師公孫賈刺麵,讓他們替太子受刑。

滿朝大臣知道這件事情後,都覺得以太子的身份都受到如此的懲罰,便人人自危,再也不敢多生事端。

商鞅處治太子的師傅,雖然打擊了保守派的氣焰,但保守派的實力仍然存在,沒有被連根拔起。太子犯法事件也讓保守派和商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太子受到了處罰,也心中有氣。

商鞅在秦國做了十年的宰相,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大大增強了,經過幾次戰爭,勢力已經指向中原,時時都有向東進兵、進攻六國的可能。但是宗親皇室貴族們對他多有怨恨,因為他製定的新等級製度讓他們的地位岌岌可危。有人因此勸告他,希望他為自己尋找退路。但商鞅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覺得自己製定的法令嚴明如山,諒那些貴族也做不了什麼。可是他就是因為這種致命的自負,繼續對貴族和保守派推行高壓政策,讓保守派團結在一起,等待時機報複商鞅。

秦孝公去世後,太子即位,是為秦惠王,保守派和大貴族趁機以謀反的罪名狀告商鞅。商鞅無路可逃,最終被擒,身受車裂之刑,他的家人也被殺掉。商鞅死之後,因為他的法令確實對秦國的強盛有巨大的用處,所以法令得以保留下來,被曆代秦國君主所沿用。

要修改規則,與這項規則相關的製度也都要隨之改變,在原有的規則和製度下受益的人就要受到衝擊,他們的利益也會受到影響。

這個時候,就應該好好計算一下修改規則所需要的投入和規則修改以後可能取得的收益,看看利弊的比例如何。

商鞅以國家的強製力推行自己的法規,雖然對秦國的發展有利,但是因為觸及了貴族的利益,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最終也因為修改規則而遭受殘酷的報複。

博弈法則:

博弈的規則一旦被認可,就有它的穩定性,任何參與人意圖改變規則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因為改變規則總是會意味著有一些人的收益狀況將改變。因此,如果你沒有足夠的實力來推行你的新規則,那麼你還是不要動的好,否則沉重的代價將讓你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