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權衡得失,成本與收益是關鍵(1 / 3)

第十三章權衡得失,成本與收益是關鍵

第十三章權衡得失,成本與收益是關鍵

公元前280 年,古希臘伊庇魯斯國王皮洛斯在意大利戰場上同羅馬人作戰。皮洛斯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統帥,他是亞曆山大的遠親。皮洛斯夢想以亞曆山大為榜樣,在地中海地區建立一個大帝國。這一年,羅馬軍隊向南意大利的希臘人發動進攻,南意大利向皮洛斯求助。皮洛斯率領大軍抵達南意大利,他的軍隊包括2 萬名重裝兵,2000 名射手和3000 名騎手,還有第一次出現在南意大利土地上的20 隻戰象。戰象經過特殊訓練,作戰時由一個象奴駕馭,象背上站著4 個手持長矛的士兵,衝鋒時威力很大。

在赫拉克列城附近,羅馬軍團和皮洛斯展開第一次激烈的會戰。訓練有素、作戰勇敢的羅馬士兵經受住了皮洛斯槍兵騎兵的強大衝擊,雙方七戰未決勝負。正當雙方人喊馬嘶浴血奮戰的時候,皮洛斯的戰象勇猛出擊。羅馬人的戰馬被這些巨象嚇得四處逃竄,羅馬士兵紛紛後退。皮洛斯乘機輪番衝鋒,羅馬人大敗,死傷7000 多人,被俘2000 多人。第二年4 月,皮洛斯再次進攻羅馬,會戰在奧斯庫倫城展開。羅馬人集結了7 萬人的軍隊,並且發明了一種配著炭火的戰車。他們相信動物是怕火的,而且選擇了一片森林作為自己的步兵、騎兵的作戰地。但皮洛斯巧妙地引蛇出洞,把羅馬人逼到一塊平原上。經過數日的激戰,羅馬士兵在大象腳下死傷慘重。羅馬人失去了6000 人,還有他們的執政官。皮洛斯也損失慘重:損失3500 人,本人也受了輕傷。雖然皮洛斯勝利了,但他也不得不歎息道:“如果再來一次勝利,誰也不能跟我回國了。”從此,“皮洛斯的勝利”比喻實際上接近失敗的勝利。

皮洛斯的勝利,又稱為得不償失的勝利。因為他為了取得勝利,付出太多,以至於回報和付出不成比例!但是,有時候為了讓對方放棄和自己戰爭,故意製造困難,讓對方增加開支成本,讓對方覺得得不償失,迫使他主動放棄!

戰爭如此,市場競爭也是如此,甚至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都要麵臨著一個成本和效益的問題。理想的狀態是以盡可能小的成本換取盡可能大的效益,但是無論曆史還是現實中許多的選擇並不理想。

遇到騎虎難下的情況時,一種策略就是及早地退出遊戲,否則損失將會越來越慘重!另一種策略就是妥協,以暫時的謀和來減少成本損失,為明天的投資保存實力。在曆史中,那些不懂進退的人終究都嚐到了失敗的苦頭!

以退求進,保住根本就是明智的選擇

武則天14歲時,已是豔名遠播,她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中,封為才人,唐太宗十分寵愛她

,稱她為“媚娘”。

不久,人們盛傳唐朝將遭受“女禍”之亂,且公開言及這個女人姓武。宮中觀測天象的大臣

麵諫唐太宗說:“帝星晦暗,女主環伺。這個女人看來已在宮中,陛下為了確保江山永固,應當查出此人,以絕後患。”

唐太宗心有震動,但並未深信,他對言事的大臣說:“此事非同小可,不能隨便亂說。若有偏差,朕豈不遭人指責?”

“女禍”之亂的說法越來越盛,許多大臣紛紛上奏,有的竟出語尖刻道:“天象已顯,此是上天示警,陛下怎能視而不見呢?此事關係大唐江山存亡,縱使牽扯無辜,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陛下決不可掉以輕心,遺下大患。”

見群臣如此鄭重其事,唐太宗也重視起來,不敢怠慢了。他命人暗中把姓武之人逐一檢點,不惜找借口或逐或廢,一時搞得人心惶惶,武姓之人更是人人自危。

武則天陪伴唐太宗左右,她嬌媚可人,很會討唐太宗的歡心,唐太宗對她十分鍾愛不忍處置她。有人上奏唐太宗說:“武媚娘雖是年少性純,但她終究是大嫌,陛下應當立即下決心,把她廢除,宮中才可得保平安。”

唐太宗認為武則天少不更事,對他人的勸諫隻是一笑,他還對武則天開玩笑說:“你這個小妮子,嬌媚單純,若說你為女禍之主,誰會相信呢?”

武則天撒嬌道:“他人胡說,陛下英明,自然會保全妾身了。妾永遠忠於陛下,天日可表。”

武則天暗感凶險,她處處討好唐太宗,鞏固其地位,又私下和太子李治偷情,作為以後的依靠。

唐太宗將死之時,有的大臣重提舊事,進諫說:“女禍之事,不可不防。如今武媚娘年紀漸長,陛下百年之後,她貴為陛下的舊人,他人就難以治禦了。”

唐太宗為了子孫後代著想,也慎重起來,他開始打算除去這塊心病了。

一日,唐太宗對武則天說:“朕病得很重,想必不久於人世了。你在朕身邊多時,朕實不忍心棄你而去。朕死之後,你將如何自處呢?”

武則天聽出了唐太宗的話外之音,她為了保全性命,機智地答道:“妾深受大恩,本該以死報答。不過聖上雖染疾患,但終究有望痊愈,請讓妾削發為尼,長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聖上長壽,求取上天賜福。”

唐太宗本想處死武則天,聽她說願出家為尼,於是動了不忍之心。他自忖武則天當了尼姑,也就不能為患了。唐太宗答應了武則天的請求,和武則天相好的太子李治卻痛惜不已,他私下對武則天埋怨說:“你我海誓山盟,難道你都忘了嗎?父皇時日無多,我們不久就可長相廝守,你為什麼把這一切都輕易放棄了呢?”

武則天垂淚道:“皇上對我疑心沒有去除,我若不拋棄一切,自請歸入佛門,那就必死無疑了。我雖然舍不得眼前的榮華,可不這樣做,命都不保,又拿什麼來談將來呢?隻要太子對我仍有情意,我總會有出頭之日啊。”

李治敬佩武則天的才智,他含淚點頭,發誓說:“我若辜負了你,天地不容。”

後來李治登基,武則天被他接入宮中,寵愛無比。武則天從此幹預朝政,最終成為一代女皇。

博弈法則:

麵對困境,如果無法解脫,就應該舍棄既得的利益而保住自己的根本了。這是明智者的聰明抉擇,也是以退求進的處世之法。把利益拋出,損失雖然慘重,但不足以致命;如果死守著即得的利益不放,就可能撞得頭破血流,血本無歸。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博弈中,隻要保全根本,就不是最壞的結果。

順手牽羊,靈活變通以增值自己的利益

據《三國誌·諸葛恪傳》記載:諸葛恪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當時被譽為神童。其父諸葛瑾,字子瑜,是東吳孫權手下謀臣之一。諸葛瑾臉長得很長,有人戲稱“驢臉”。一日,孫權大宴群臣,酒足飯飽之時,孫權突然心血來潮,叫人牽一頭驢來,拿個紙條,上麵寫了“諸葛子瑜”四個字,然後將紙條貼在驢頭上,意思是說,這就是驢臉的諸葛瑾。在場的人哄堂大笑,正當諸葛瑾非常難堪之時,隨其一塊赴宴的兒子諸葛恪馬上想出了一個給父親解圍的辦法。隻見他走到孫權麵前,跪下道:“小臣請筆,添兩個字。”孫權覺得諸葛恪挺可愛的,便應允了。諸葛恪拿起筆,在紙條上“諸葛子瑜”四個字的下麵又添了“之驢”兩個字。然後,牽著驢就往家裏走。孫權望著寫有“諸葛子瑜之驢”幾個字的紙條,一時無話可說。諸葛恪“順手牽羊”之術,應變孫權對其父的戲弄,不僅為父親挽回了麵子,而且白白揀了一頭驢。

順手牽羊的字麵意思是順手把別人家的羊牽走;作為一種應變術,主要是指抓住可乘之機,順便占有某些東西或者順勢做成某件事情。在言語應答中,如果也能靈活運用順手牽羊之術的話,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傳,清朝大學士紀昀在編纂《四庫全書》時,常年居於深宮,難以與家人團聚,很是惆悵。一年,中秋節快到了,紀昀盼望著能回家與老母、妻兒一起過個中秋節,可皇上卻未有放他回家探親之意。為此,紀昀有些愁眉不展。乾隆皇帝頗為細心,見紀昀如此情態,便猜到了有心思,於是試探地問道:“朕見卿似有難言之衷,莫非是有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紀昀一聽乾隆之言,覺得皇上這次還真體念下情,一猜便猜中了自己的心思,心中很是高興。同時,又為皇上無處不想賣弄一下自己的文才而好笑。他想,皇上剛才問他時出了一個上聯,拋出了話柄,何不順手牽羊,乘機請個假,說不定萬歲爺馬上就會放他回家過中秋節。想到此,紀昀馬上接口道:“臣因久居朝中,頗念堂上老母,若蒙聖上恩準省親,可謂——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君王。”乾隆聽罷,果然開恩,批準紀昀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