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勞博弈,將名譽送給上司
漢宣帝即位數年後,渤海郡(今河北倉縣東)及其附近地區發生災荒,農民起義並起,皇室多次派兵鎮壓而不能平息。於是,宣帝親自選拔有能力平叛、安民的人才。丞相、禦史都紛紛舉薦龔遂,龔遂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身體矮小,相貌平庸。漢宣帝召見他時,心裏有些看不起他,但龔遂陳述有力,很多策略都說到了惠帝的心坎裏。惠帝聽後非常高興,於是欣然采納他“唯緩之,然後可治”以及“安撫教化”的主張,並任命他為渤海太守,還送給他大量黃金和書籍。
龔遂單車簡從來到渤海郡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養兩頭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帶劍的人,他溫和地勸道:“為什麼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來種地呢?”
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龔遂還朝,龔遂有一個姓王的屬吏,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你將來會需要我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整天就知道喝酒,不務正業,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那位姓王的夥計終日還是以喝酒為樂,也不見龔遂。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務必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該對他有所幫助了!” 龔遂聽說這位終日以酒為友的老兄有話告訴他,也不計較主從之分,親自登門拜訪。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把渤海治理好的,大人應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材,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這位老兄醉眼惺忪地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肯定會給你招來麻煩的,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的結果!’”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考慮到他年紀已大,就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給他。當然那位愛喝酒的老兄也因此得到了龔遂的多方照顧。
與上司進行功勞博弈時,把能力用在暗處,把既得名譽送給上司,是安全的保身之策。公元280年,西晉名將王浚巧用火燒鐵索之計,滅掉了東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麵,國家又重新統一於西晉。誰知王浚克敵製勝的功勞剛報告給司馬炎,就有人誣陷王浚攻入建康之後,把吳宮的大量珍寶據為己有。
飛來橫禍讓王浚措手不及,他想到當年消滅蜀國、收降後主劉禪的大功臣鄧艾,就是在獲勝之日被讒言誣陷而死,他非常害怕自己重蹈鄧艾的覆轍,便一再上書解釋戰場的實際狀況,辯白自己根本沒做搶奪珍寶的事情。晉武帝司馬炎力排眾議,對他論功行賞,王浚逃過一劫。
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被豪強大臣所壓製,又一再被彈劾,一想到這些王浚便憤憤不平。於是他每次晉見皇帝時,都一再陳述自己伐吳之戰中的種種辛苦以及被人冤枉的悲憤,有時情緒激動,也不向皇帝辭別,便憤憤離開朝廷。他的一個親戚範通對他說:“將軍的功勞之大誰也無法否認,但如此下去,禍害還是躲不開啊!”
王浚問:“這話什麼意思?”
範通說:“你勝利凱旋的時候,就應當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吳之事,如果有人問起來,你就說:‘是皇上的聖明,諸位將帥的努力,我有什麼功勞可誇的!’這樣,誣陷你的人就沒話說了,皇帝自然也會高興。像現在這樣每天宣揚自己的功勞想避開小人都難啊。” 王浚按照他的話去做了,果然讒言沒了,皇帝對他也更加信任了。
分清自己利益的輕重,是自己的終歸是自己的,沒必要給自己所有的功勞都立個牌子。戰場上殺敵保命最重要,勝利後保命依然重要,把功勞讓給需要的人,得到功勞的人必然會對你有所回報。將名譽送給上司,在上司麵前,自己既有讓名之功,又得讓名之賞賜,更能避開邀功自傲之嫌疑,何樂而不為。
博弈法則:
與上司進行功勞博弈時,把能力用在暗處,把既得名譽送給上司,是安全的保身之策。自表其功,容易搶上司的風頭,會讓上司沒麵子,從而使自己處於危險的境地。
兔死狗烹,太平與將軍的悖論
打天下時,務求得人、禮爵有加;一旦坐穩天下,轉而誅殺功臣、排除異己。這在中國的曆史上屢見不鮮。在君王與開國功臣的博弈中,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他們之間的合作性博弈隨時會轉變成非合作性博弈,轉折點往往發生在君王大權在握的那一刻。究其根源多是君王畏懼功臣的謀略,或擔心功臣功高蓋主,從而威脅到自己的政權和利益。於是,“兔死狗烹”就演變成了君王與開國功臣之間常見的遊戲規則。
文種(?~前467),字會、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後定居越國。
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擊破,困守會稽時,越王勾踐求天下名士救國,文種向勾踐獻上乞降請和之計,並親自帶著美女和財物前往吳國,賄賂吳國太宰伯嚭,使吳國免於亡國。
勾踐夫婦帶著範蠡前往吳國稱臣時,文種留守國內,養民生息,一方麵積蓄國力,另一方麵源源不斷地給夫差送去各種賄賂。在文種和範蠡裏應外合的努力下,三年後,夫差赦免勾踐歸國。勾踐歸國時,文種率領守國群臣和城中百姓拜迎勾踐於浙水之上,歡聲驚天動地。 文種總結商周以來的征伐經驗,向勾踐提出伐吳九術。其九術為: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帛,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縞,以空其邦;四曰遺之美好,以為勞其誌;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勾踐臥薪嚐膽,經過十年的勵精圖治,最後滅掉了吳國,親手殺了夫差。
與文種同為滅吳重臣的範蠡,深知夫差是個可同苦不可同甘的小人,吳國敗亡後,他便帶著家眷逃走了。範蠡逃跑前,留下一封信給文種,提醒他“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勸他逃跑。文種看信後,對範蠡的勸告並不在意,強烈的君臣意識使文種對自己的君臣關係始終抱著良好的願望,他對範蠡逃跑一事感歎說:“範蠡何慮之過乎?”
事實證明,範蠡是明智的,專製製度的褊狹和勾踐為人的險惡並不因文種的心思有任何轉變。勾踐稱霸列國後,疑忌功臣名將,甚至認為文種是威脅自己政權的主要對象。文種雖小心謹慎,忠心耿耿,但終為勾踐所不容,借著讒言,賜給文種一把名為屬縷的劍,說:“你當初給我出了9條對付吳國的策略,我隻用3條便打敗了吳國,剩下6條在你那裏,你用那6條去地下試試能否幫助吳王夫差吧!”文種這才頓悟,勾踐果然容不下他,隻好拔劍自刎。一代忠臣良將就這樣喪命於曆史權力潛規則的無情車輪下。
宋人王十朋曾為文種不肯聽從範蠡的勸告而感歎道:
狩罷吳郊鳥兔空,果烹獵狗廢良弓。
大夫自為知己晚,豈是陶朱計不忠。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無不證明了古往今來中“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的曆史悖論。在人生中,一切的博弈的展開都是以利益為出發點的。君王之所以當初會和功臣合作,是想借助功臣的謀略和智慧掌控政權,擁有萬代江山;一旦江山在手,功臣對於君王的意義也就不大了。在這樣的情形下,對於開國功臣而言,最好的選擇是功成身退。在災難來臨之前,勇於舍棄自己的利益和功名,方可保全身家性命,逃脫“兔死狗烹”的命運。
博弈法則:
開國功臣的存在對於君王的地位是一種無形的威脅,不管功臣有無篡位之心,君王從自身的利益點出發,采取誅殺功臣或者其他溫和的方式解除功臣的權力,就是一種勢在必行的策略選擇。
居功自傲,必成眾矢之的
年羹堯,字亮工,號雙峰,祖籍安徽懷遠。其父年遐齡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撫;其兄年希堯亦曾任工部侍郎,其妹是胤禛的側福晉,雍正即位後封為貴妃;年羹堯的妻子是宗室輔國公蘇燕之女。所以,年家可謂是地位顯貴的皇親國戚、官宦之家。
年羹堯兼具文治武功,康熙在位時便頗受賞識。康熙三十九年(1700)中進士,不久授職翰林院檢討。承康熙厚望,年羹堯在擊敗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的戰爭中,負責保障清軍的後勤供給,顯現出卓越才幹,後升為川陝總督,成為西陲的重臣要員。
雍正即位之後,年羹堯更是備受倚重,和隆科多成為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認為有年羹堯這樣的封疆大吏是自己的幸運,如果有十個像他這樣的人,國家就不愁治理不好了。年羹堯平定青海的叛亂後,雍正極為興奮,甚至不顧君臣體統,稱年羹堯為他的“恩人”。雍正還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記年羹堯的豐功偉績,否則便不是他的子孫臣民。
雍正對年羹堯的寵信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年羹堯所受的恩遇之隆,也是古來人臣罕能相匹的。甚至在生活上,雍正對年羹堯及其家人也是關懷備至。年羹堯的手腕、臂膀有疾及妻子得病,雍正都再三垂詢,賜送藥品。一次賜給年羹堯荔枝,為保鮮美,雍正令驛站6天內從京師送到西安,這種可與唐明皇向楊貴妃送荔枝相比的賞賜,讓人羨之、妒之。 雍正希望和年羹堯彼此做個千古君臣知遇榜樣,然而,卻似乎隻是皇帝的一廂情願。自恃功高、春風得意的年羹堯漸漸地陶醉於這種無以複加的優越中,以致超越了本應恪守的為臣之義,驕橫跋扈日甚一日。他在官場往來中趾高氣揚、氣勢淩人:贈送給屬下官員物件,令“北向叩頭謝恩”;發給總督、將軍的文書,本屬平行公文,卻擅稱“令諭”,把同官視為下屬,也因此引起很多人的不滿。
在文武官員的選任上,凡是年羹堯所保舉之人,吏、兵二部一律優先錄用,號稱“年選”。他還排斥異己,貪贓受賄、侵吞錢糧累計達數百萬兩之多。
種種倒行逆施,漸漸引起了雍正帝的猜忌和厭煩。
年羹堯的失寵始於雍正二年十月第二次進京陛見。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統範時捷、直隸總督李維鈞等跪道迎送;而他到京後,對那些本為同級卻要跪迎的官員們看都不看一眼。更要命的是,他在雍正麵前,態度竟也十分驕橫,無人臣禮。年羹堯進京後不久,雍正獎賞軍功,京中傳言是接受了年羹堯的請求,又說整治阿靈阿(皇八子胤禩集團的成員)等人,也是聽了年羹堯的話。這些似有似無的傳言大大刺傷了雍正的自尊心。
年羹堯結束陛見回任後,馬上就接到了雍正的諭旨,雍正一改以往寵信的語調,警告他要慎重自持,其中說道:“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此後年羹堯的處境便急轉直下。
此時,對年羹堯早就心懷不滿的內外官員看清形勢,紛紛揭發其罪狀。雍正以俯從群臣所請為名,盡削年羹堯官職,並下令捕拿年羹堯押送北京會審。朝廷議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審判結果,竟給年羹堯開列了92款大罪,請求立正典刑。其罪狀分別是:大逆罪5條,欺罔罪9條,僭越罪16條,狂悖罪13條,專擅罪6條,忌刻罪6條,殘忍罪4條,貪婪罪18條,侵蝕罪15條。
雍正說,這92款中應服極刑及立斬的就有30多條,但念及年羹堯功勳卓著,如果對其加以刑誅,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難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殺戮功臣的惡名,於是表示開恩,賜其獄中自裁。年羹堯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職,嫡親子孫發遣邊地充軍,家產抄沒入官。叱吒一時的年大將軍以身敗名裂、家破人亡告終。
年羹堯恃功驕縱,忤逆君臣之義,最後落得家破人亡的結局也是必然的。其實他得罪的不僅是雍正帝一個人,在他迅速敗亡的過程中,那些曾受他壓製、辱謾的人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王朝,甚至一個集團,得以存在的根本就是行之有效的規則。
規則包括明文規定的法規製度,也包括無形存在的道德倫理,與法律一樣,道德也是對某些不合理行為的懲罰機製。這種機製會使人們自然地對於那些有悖道德的或不正義的行為和人采取不合作的態度,或者進行輿論譴責,從而使不道德之人遭受懲罰。
年羹堯的行為觸犯了當時的法規,更嚴重的是違背了道德,破壞了官場之中上下級的觀念,更破壞了君臣之間應有的禮節。這些不道德的行為,讓他無形中淪為整個官場的敵人,君王的心腹之患。從雍正的角度來說,為了維護封建等級觀念,維護整個封建倫理道德,必須消除這個與整個集體的發展不和諧的因子。所以年羹堯最終被雍正逼死,是雍正勢在必行的選擇。
博弈法則:
與法律一樣,道德也是對於某些不合理行為的懲罰機製。道德倫理會使人們自然地對於那些有悖道德的或不正義的行為和人采取不合作的態度,或者進行輿論譴責,從而使不道德之人遭受懲罰。
捍衛規則策略:殺一儆百
齊國人孫武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軍事家,被譽為“兵學的鼻祖”。他因內亂逃到吳國,把自己所著的兵法敬獻給吳王闔閭。闔閭說:“您寫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細細讀過了,您能當場演習一下陣法嗎?”孫武回答說:“可以。”吳王又問:“可以用婦女進行試練嗎?”孫武又答道:“可以。”於是吳王派出宮中美女一百八十人,讓孫武演練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