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曆史遊戲規則:不越雷池與冒大不韙(1 / 3)

第十二章曆史遊戲規則:不越雷池與冒大不韙

第十二章曆史遊戲規則:

不越雷池與冒大不韙

博弈,從實質上講,就是遊戲。任何遊戲都有自己的規則,現實生活這個博弈遊戲自然也是如此,這就是法律、道德和各種成文或不成文的規章製度和慣例等。當然,這些規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情況的改變和人們的要求不斷修修補補。那麼,怎樣才算好的規則呢?

如果規則定得過死,遊戲就變得不好玩;如果規則寬鬆得形同虛設,就會有人鑽遊戲規則的空子。可見,把握製定規則的分寸很重要。好的規則既能保證不出亂子,又能最大限度地給遊戲者選擇的空間。

但是無論什麼樣的規則,一經製定就必須由博弈的各方共同遵守並且執行。如果有人不遵守博弈的規則,隻有兩個結果,一個是他在博弈對局中被規則所淘汰,一個是他主動脫離博弈對局從而不受這一規則的約束。

但規則往往是由強者製定的,為了維護自己的最大利益。他們把大部分的規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致使博弈對手處在一個被動的位置,自己從中獲得最大利益。曆史上,“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就是統治者為了保護自己的權利不受威脅。而逐漸形成的一條曆史規則,勾踐殺文種、劉邦殺韓信皆是如此。

製度沒有甄別能力,濫竽充數也可行

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一天,一個姓南郭的先生跑到齊宣王那裏,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和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自己的吹竽樂隊中。

此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日子過得很逍遙。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多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於是要求樂師們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南郭先生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因為他根本不會吹竽。

南郭先生濫竽充數,告訴我們不可懷著僥幸心理作弊,否則,遲早會露出馬腳來。但一定環境下,頭腦清醒地去作弊會給自己帶來事半而功倍的效益。南郭先生為齊宣王吹竽得到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隻要他能在齊湣王聽竽前及時逃走,他的收益就是絕對的,他的行為就不能完全被否定。濫竽充數的問題出在齊宣王而非南郭先生。製度應該能分辨出個人的能力。如果一項製度沒有甄別功能,有些人就有可能像南郭先生一樣鑽製度的空子以牟取私利。

不過,從策略上來講,南郭先生隻是說了一個無傷大雅的謊話,得到好處後,瞅準機會溜之大吉。有些場合,需要的隻是姿態,而不是實際行動就能獲得預期收益。當然這樣做的風險還是很大的,所以要善於把握放手的機會,還必須保證自己的姿態不威脅其他獲益者。

博弈法則:

在複雜的環境中,濫竽充數也是一種博弈智慧。隻要存在眾多的博弈參與者,幸存機會就不僅僅取決於你自己的本事,還要看你是否威脅到其他人。一個沒有威脅到任何人的參與者,就有機會隻是通過湊湊數來得到預期收益。

利用規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安徽安豐塘(古稱苟陂),是春秋時期,楚國令尹孫叔敖修建的。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水渠,距今已有2500多年。

這條水渠又寬又長,足以灌溉周圍方圓萬裏的農田,可是,一到天旱時節,沿堤的農民就在渠水退去的岸邊種植莊稼,有的甚至把農作物種到了堤中央。等到雨水一多,渠水上漲,一些農民為了保住自己的莊稼和渠田,便偷偷在堤壩上挖口子放水。情況越來越嚴重,一條辛辛苦苦挖成的水渠,就被農民們你一鍁我一鏟地破壞的不像樣子了。遍體鱗傷的水渠因決口經常發生水災,本來的水利就這樣變成了水害。

麵對這種情形,曆代苟陂縣的官員們都為此大傷腦筋。每當渠水暴漲成災時,便不得不調動軍隊去修堤壩,堵塞決口。宋代的李若穀出任苟陂知縣時,也碰到了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在他首次調動軍隊修好堤壩後,便貼出告示說:“今後凡水渠決口,不再調動軍隊修堤,隻抽調沿渠的百姓,來把決口的堤壩修好。”

告示貼出後,再也沒有百姓偷偷決口放水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辦法,可以使受益人發現自己做一件事所得到的好處還不如他損失的多,他自然就會停止自己的行為了。

西門豹是戰國時期的魏國人,他被任命為鄴城縣令。西門豹初到鄴城上任時,發現整個鄴城田地荒蕪,人煙稀少,就把當地父老請來詢問原因。

原來,每年夏天位於鄴城的漳河就泛濫。一個巫婆告訴大家這是因為漳河的水神河伯每年都需要娶一個漂亮的媳婦,如果中意了,河伯就會保佑地方上風調雨順,否則就會興風作浪,令河水淹沒莊稼。於是,在巫婆和鄉紳的主持下,一到夏天就選擇民女送給河伯。有錢人家通過送禮自然能為姑娘免去災害,沒錢人家隻好帶著女兒舉家逃走了。這樣一來,人口越來越少,田地就荒蕪了。

了解情況後,西門豹決定下次他也參加河伯娶親的儀式。

又到了給河伯娶媳婦的日子,看著哭得淚眼婆娑的姑娘,西門豹對巫婆說:“這個姑娘長相一般,我想給河伯大人重新選一名。不過要花些時日,麻煩巫婆大人去給河伯解釋一下吧。”於是就命衛兵把巫婆扔到河裏去了。巫婆當然是有去無回,西門豹又把巫婆的幾個徒弟和鄉紳也一個接一個扔到了河裏。從此再也沒人敢給河伯娶媳婦了。

西門豹組織百姓,挖渠築堤,水害很快變成了水利。

地方士紳和巫婆都知道為河伯娶親是愚弄老百姓的謊言,西門豹當然也知道,但為了製止巫婆的害人行為,西門豹必須找出害人的證據來,也就是證明河伯根本不存在。西門豹當然不會自己跳到河裏去找那個子虛烏有的河伯,所以借著送媳婦的機會,找借口把巫婆扔下河裏是最好不過的策略了。既能教育百姓根本沒有河伯,也名正言順地除掉那些狡猾的殺人犯。

博弈法則:

策略都是為對付別人製定的,當策略被用來對付製定人自己時,就容易讓他防不勝防,一下子擊中要害,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這種辦法也要把握回擊的分寸,以防止策略失當。

蕭規曹隨,好規則會有好效益

漢惠帝即位不久,發現丞相曹參一天到晚都請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為他治理國家似的。對此,惠帝感到很納悶,又想不出個所以然來,隻以為是曹相國嫌他太年輕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願意盡心盡力來輔佐他。惠帝左想右想總感到心裏沒底,有些著急。

有一天,惠帝就對在朝廷擔任中大夫的曹窯(曹參的兒子)說:“你休假回家時,碰到機會就順便試著問問你父親,你就說:‘高祖剛死不久,現在的皇上又年輕,還沒有治理朝政的經驗,正要丞相多加輔佐,共同來把國事處理好。可是現在您身為丞相,卻整天與人,喝酒閑聊,一不向皇上請示報告政務,二不過問朝廷大事。要是這樣長此下去,您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和安撫百姓呢?’你問完後,看你父親怎麼回答,回來後你告訴我一聲。不過,你千萬別說是我讓你去問他的。”曹窯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回家時,找了個機會,一邊侍候他父親,一邊按照漢惠帝的旨意跟他父親閑談,並規勸了曹參一番。曹參聽了他的話後,大發脾氣,大罵曹窯說:“你小子懂什麼朝政,這些事是該你說的呢?還是該你管的呢?你還不趕快給我回宮去侍候皇上。”一邊罵一邊拿起板子把兒子狠狠地打了一頓。

曹窯遭了父親的打罵後,垂頭喪氣地回到宮中,並向漢惠帝大訴委曲。惠帝聽了後就更加感到莫明其妙了,不知道曹參為什麼會發那麼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漢惠帝把曹參留下,責備他說:“你為什麼要責打曹窯呢?他說的那些話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讓他去規勸你的。”曹參聽了惠帝的話後,立即摘帽,跪在地上不斷叩頭謝罪。漢惠帝叫他起來後,又說:“你有什麼想法,請照直說吧!”曹參想了一下,就大膽地對惠帝說:“請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誰更賢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提並論呢?”曹參又問:“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蕭何相國相比,誰強呢?”漢惠帝笑著說:“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蕭相國。”

曹參接過惠帝的話說:“陛下說得非常正確。既然您的賢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蕭相國,那麼先帝與蕭相國在統一天下以後,陸續製定了許多明確而又完備的法令,在執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難道我們還能製定出超過他們的法令規章來嗎?”接著他又誠懇地對惠帝說:“現在陛下是繼承守業,而不是在創業,因此,我們這些做大臣的,就更應該遵照先帝遺願,謹慎從事,恪守職責。對已經製定並執行過的法令規章,不應該亂加改動,而隻能是遵照執行。我現在這樣照章辦事不是很好嗎?”漢惠帝聽了曹參的解釋後說:“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說了!”

曹參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極力主張清靜無為不擾民,遵照蕭何製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日漸提高。曹參死後,百姓們編了一首歌謠稱頌他說:“蕭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參接任後,遵守不偏離。施政貴清靜,百姓心歡喜。”史稱“蕭規曹隨”。

之所以出現“蕭規曹隨”的局麵,主要有兩點原因:其一是西漢建國之初,當務之急是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如果朝令夕改,會搞得民心不穩,不利於政治穩定;其二是蕭何製定的政策的確是好政策,蕭何是西漢的開國功臣,有經天緯地之才,好的政策當然要繼承發揚。曆史也證明了“蕭規曹隨”的正確性,證明了好的策略能帶來好的效益。

博弈法則:

好的製度的產生一定切合當時的環境,兼顧公平與效益。在好的製度下博弈,能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最終讓參與者都能夠獲得一定的利益。如果輕易地改變一個好的製度,將會引起很大的麻煩,往往會得不償失。

嚴守規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唐高宗李治在武則天的慫恿下,想借口王皇後沒有兒子廢後,但又有礙於言論,就想爭得大臣的支持。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以先帝臨終遺言為由,竭力反對廢除王皇後,更反對立武則天為後;李義府、許敬宗等卻迎合高宗的意思,表示讚成。但高宗不放心,還想再多爭取幾個人的支持,於是,把李勳找來,問他的意見。李勳左思右想,含糊其辭地說了句:“這是陛下的家事,沒有必要問別人啊。”高宗恍然大悟:對啊,此乃家事,何須問人!於是廢除了王皇後和蕭淑妃,立武則天為後。

武則天當上皇後以後,任用許敬宗,打擊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而李勳則因應付巧妙,也受到了重用,並負責審理長孫無忌等人的案子。

正像李勳所說,廢立皇後之事,本來就是高宗一個人說了算,大臣們讚不讚成都隻能是做個姿態而已。這種情況下,明確支持哪一方都是存在極大風險的,最安全的策略就是把“球”踢回去,管好自己分內的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後來孟子又說“位卑而言高,罪也”,意思是說:地位低下的人,說過頭的話是很危險的;《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意思都差不多,就是告訴人們做事要專於本分,不可以高位謀低權,更不可以低位謀高權。官場上的權力劃分是一種潛規則,無視這一規則,就極有可能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丙吉是漢宣帝時期的宰相。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車經過繁華的街市,忽然前方的路堵住了,吵吵嚷嚷地圍了一群人。侍從前去觀看,原來是有人在打架,雙方爭執得就快出人命了,卻沒有人能製止。丙吉聽說後,隻是點了點頭,命車夫繞行。

車子繼續前行,丙吉神態自若,像什麼事都沒聽到一樣。走過一段路,迎麵過來一輛牛車,拉車的牛喘著粗氣,嘴角流著白沫,很吃力地拉著車子往前走。丙吉見狀,趕緊叫車夫停車,親自下車去詢問牛主人。

對於丙吉看牛不看人的做法,侍從們迷惑不解,丙吉解釋道:“我們所在的是長安城,長安城的治安自然要由長安的京兆尹大人負責,而我的職責是年末評定他們的功過,再把獎罰情況報告給皇帝。現在是初春時節,而牛的身體狀況卻不好,我擔心是陰陽不調所致,陰陽是否順調,關係到一年的生計。順調陰陽是我的分內之事,所以我才去詢問牛氣喘的原因。”

博弈法則:

官場上的權力劃分是一種潛規則,無視這一規則,就極有可能給自己招來不必要的麻煩。越權可能會令自己冒犯上司,幹涉下屬會讓人無所適從,並且都必然會影響自己做好本職工作。管好自己該管的事,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又能讓別人信服,何樂而不為。